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9 12:22:40作者:智慧百科
唐才常是瀏陽哪里人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號佛塵,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領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貢生,與譚嗣同時稱長沙時務學堂教習中的“瀏陽二杰”,戊戌政變后,去日本、南洋集資,回滬后創(chuàng)“自立會”,旋于漢口謀發(fā)動自立軍起義,事泄被捕就義。有《唐才常集》。
唐才常的政治觀點
一、主要著作
唐才常的著作輯為專集的有光緒二十四年長沙刊本《覺顛冥齋內(nèi)言》4卷﹑1980年中華書局版《唐才常集》3卷。
在哲學上﹐唐才常力圖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說明宇宙觀問題。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元質(zhì)”(即元素的原子)配合成的,但又說“元質(zhì)”是由靈魂產(chǎn)生和支配的。
二、思想和精神
他的思想具有明顯的機械論和形而上學色彩﹐認為宇宙萬物是大大小小的“機輪”﹐即機器﹔“元質(zhì)”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永遠不變的。他還擁護進化論﹐反對守舊派的“榮古而虐今”﹑“尊舊而卑新”。他的思想充滿矛盾。
唐才常、秦力山、沈尊等志士殉難,給人們以巨大的震動。鮮血,使許多原先徘徊于改良、革命之間的人士幡然領悟到,想通過清廷來拯救中國,無異于“與虎謀皮”。他們轉(zhuǎn)而大聲疾呼,喚醒世人毋為奴隸,拋棄改良的幻想,毅然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唐才常生平經(jīng)歷
一、詳細介紹
唐才常:字黻丞,佛塵。湖南瀏陽人。貢生出身。與譚嗣同同鄉(xiāng),同師于歐陽中鵠,并稱為“瀏陽二杰”。
他出身于封建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 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深重,他以救中國為事,專力研究各國政治外交情事,曾參與維新活動。戊戌變法失敗,他發(fā)憤“樹大節(jié),倡大難,行大改革”。
1899年與康、梁商定在長江兩岸各省起兵“勤王”,企圖用武力驅(qū)除義和團,“討賊勤王,以清君側(cè)”,推翻西太后政權(quán),擁戴光緒帝重新當權(quán)。
1900年在上海組織“正氣會”,后易名“自立會”,組成自立軍七軍,唐才常任督辦。定于8月9日在湖北的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同時起兵。因康有為未按期匯款接濟而延期。前軍統(tǒng)領秦力山未得通知,按期獨自在大通起事,戰(zhàn)斗三天失敗。
二、岳麓書院
唐才常早年就讀于長沙校經(jīng)書院、岳麓書院及武昌兩湖書院。維新志士,自立軍起事的主持人。1887年到1891年間,他曾肄業(yè)于長沙校經(jīng)書院和岳麓書院,其時已萌變法思想。
1894年肄業(yè)于兩湖書院。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積極主張變法維新。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譚嗣同在瀏陽興辦算學館,提倡新學,在長沙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又創(chuàng)辦《湘報》,宣傳變法維新。
1897年初,唐才常從武昌返回湖南,全力投身維新運動。戊戌政變前夕,唐才常受光緒皇帝之詔,赴京參與變法運動。行至漢口時,戊戌政變已發(fā)生,他返湖南,接著去上海,繼而周游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進行聯(lián)系僑胞、結(jié)識同志的工作。
1898年,與譚嗣同創(chuàng)辦南學會、群萌學會,成為南方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同年夏,欲赴北京參與新政,行至漢口,得知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維新失敗后逃往日本,與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接觸。二十五年,與興中會畢永年合作,準備聯(lián)絡長江沿岸會黨起事。同年冬回國。
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組織“正氣會”(不久改名“自立會”),對外則以“東文譯社”之名進行活動。接著,唐才常在上海組織“富有山堂”,作為自立會聯(lián)絡會黨的機構(gòu),又仿哥老會之法,于沿江各地會黨中廣發(fā)“富有票”,僅兩湖就發(fā)放了二萬多張。
在聯(lián)絡會黨的基礎上,唐才常組織了自立軍,全軍分五路,入會者達10余萬人。自任總司令,設總機關于漢口。
三、八國聯(lián)軍
一九00年六月,八國聯(lián)軍入侵,清廷宣戰(zhàn),東南督撫搞所謂“中外互?!?。唐才常以反對清政府引義和團排外為名,于七月上旬在上海英租界愚園召開“中國國會”,宣布:一、“保全中國自立之權(quán),創(chuàng)造新自立國”,二、“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tǒng)治清國之權(quán)”,三、“請光緒帝復辟”。
張園“國會”召開之后,自立軍五路人馬分頭布置,確定七月十五日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結(jié)果由于康有為的海外匯款遲遲未到而一再延期于二十九日。
清政府聽到風聲,沿長江戒嚴。湖廣總督張之洞對于唐才常的活動早有所聞。唐才常也算是他的門生。后有理發(fā)師向都司告密,張之洞派兵搜索。七月二十七日晚,漢口總機關被破獲,唐才常與林圭、傅慈祥、田邦璇等12人被捕。張之洞特派鄭孝胥去審問,唐才常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并獄中題詩“剩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
于七月二十八日夜被殺于武昌大朝街紫陽湖畔,臨刑前有詩“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蓖y者共十一人,唐才常首級懸在漢陽門。自立軍起事失敗。
如何評價唐才常
一、歷史評價
對唐才常的評價歷來有三種:
1、認為他始終是個改良派,在戊戌維新時期是進步的,在自立軍事件中成了改良道路的殉葬品。
2、認為他原屬改良派左翼,戊戌變法失敗后,徘徊于?;逝c革命之間,宗旨自相矛盾。
3、認為戊戌政變后,他逐漸從改良轉(zhuǎn)向革命,他領導的自立軍起義不是改良主義的尾聲,而是革命的起點。
二、學術(shù)界評價
唐才常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在學術(shù)界卻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近二十年來有關唐才常研究論文中,對其思想方面的研究。論述有關唐才常的史學思想。
蔡克驕論述了有關唐才常的中西比較史學以及在當時進行史學比較的目的。
他認為:唐才常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為爭取士大夫的支持,熱衷于宣傳托古改制時,他已試圖自覺地運用史學比較的方法,倡導人們學習西方。
“唐才常的史學經(jīng)世思想強烈,他進行歷史比較的目的是要以史為鑒,為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服務。因此,他把比較的重點放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最實質(zhì)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