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09:50:47作者:未知
大禹在南方治理洪水時,經過涂山,遇見了涂山氏女嬌一見鐘情,最后二人成了親。而后大禹治水十年八載沒回過家,涂山氏女嬌就到了大禹治水的地方來照顧大禹,每天聽鼓聲為大禹送飯,在一次意外中,鼓聲響起,送飯的涂山氏女嬌在送飯時發(fā)現自己的丈夫居然是一頭看起來特別兇殘的大黑熊,遂落荒而逃。
在大禹熊模樣不停的追趕下,她最后因力竭,在嵩山下化成了一塊石頭。大禹見如此情況非常著急,他的部下趕到后,聽到石頭中有響聲便告訴了大禹,大禹對著石頭大喊了一聲“還我兒子”,然后石頭就碎裂開了,里面包裹著一個嬰兒,此嬰兒便是夏啟。夏啟是第一個將禪讓制度變?yōu)槭酪u制度的君王,他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的第一任君主。也是從夏朝被創(chuàng)立后,社會的性質從原始社會變成了奴隸制社會。夏啟執(zhí)政九年,最后病死了。
啟死后,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兒子太康,但太康整天玩樂,對于政事根本就不管不問。羿作為東夷的首領趕走了不務正業(yè)的太康,將太康的皇位給奪走了,天下間戰(zhàn)爭四起。太康的弟弟中康的孫子少康長大后,聯合夏朝的擁護者,又把皇位給了奪了回來。
少康的第六代孫子孔甲即位后,淫亂誤政,到了孔甲之后的第三代傳到了夏桀的手中,夏桀是出了名的暴君,百姓苦不堪言,這是商湯日益強大,最后為天下除害之名討伐夏桀,夏桀最后死在了放逐的路上。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話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時期,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大戰(zhàn),最后共工敗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濫。最后只得請來女媧娘娘收拾這爛攤子,將天上的窟窿補上,但民間的洪水之災卻成了遺留問題。
直至三皇五帝時期,華夏民族成為一支穩(wěn)定的部落力量,鯀、禹父子授命,治理黃河水災。鯀治理黃河水災耗費了九年,仍為見其效,當時的首領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職,流放羽山。經過眾人舉薦,這項任務便由鯀的兒子大禹來繼承。大禹深知肩上擔子沉重,授命后當即收拾行囊與妻子告別,此時妻子正懷上了大禹的兒子,但為了不阻礙丈夫的志向,隱瞞不予告知。
大禹帶領著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實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勢脈絡,而大多地方都在窮鄉(xiāng)僻壤之地,條件極為艱苦,大禹一行人手持準繩與規(guī)矩,走到哪里便測量到哪里,足跡遍布黃河沿岸。
在勘測的過程中,大禹親眼所見當地百姓深受水災之害,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看到民眾眼里的掙扎與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堅定了不治水災不言歸家的決心,十三年期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為曾見過他剛出世的兒子。
最終大禹成功治理了黃河水災,馴服了咆哮奔騰的黃河,使其平緩地流入渤海,黃河沿岸的田地皆成為了萬畝良田,百姓安居樂業(yè)。
大禹,又叫禹、帝禹,是黃帝的后代,他的父親是鯀,他的母親是修己。他最被人熟知的就是他治黃河水的事跡。大禹繼承父親遺志治理黃河水患,采用疏導之法,將黃河水引入大海,解決黃河水患,造福于民,被稱為“偉大的禹”,因治水有功,舜將帝王之位傳給他。
大禹初登大位,有些諸侯王心里不服從,他知道后召開涂山大會,向各位諸侯表明心跡,表示愿意聽各方意見,改正自身缺點。他的胸襟和氣魄讓諸侯心悅誠服,自此諸侯真真正正的臣服于他。涂山大會也是標志著夏王朝的建立和統一。
涂山大會后,諸侯國家常常進貢本國的珍貴物品到陽城(當時夏朝的首都),其中青銅器尤為珍貴,在當時是貴族的象征,代表權力和地位。眾多的青銅器,讓大禹產生鑄造大鼎來紀念涂山大會的想法,于是命人將青銅器鑄造成九個大鼎,一個鼎代表一個州,九鼎就是代表九州,九州是大禹依照山川地貌和人文風情劃分的九個地區(qū)。九鼎集中表示王權集中,后來九鼎成為皇權的標志。
大禹對人類的貢獻可謂是非常大,因為治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他治水十幾年,終于將黃河水引入大海,造福了黃河沿線的百姓,也為后世帶來了治水的方法,他所筑的九鼎不僅僅是皇權的象征,也是他對天下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