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09:54:44作者:佚名
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shù)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wù),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后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其弟諸葛均諸葛亮小時侯遇到了一位樣樣精通,博學的老師——司馬徽。他想把老師的知識學到手,可是上課的時間很短。他看見老師用蘆花雞來定時,就想了一個辦法。當蘆花雞要叫的時候,就把自己隨身帶的米喂給它吃。雞有了吃就不叫了,這樣就可以延長上課的時間了。終于有一天,被司馬老師發(fā)現(xiàn)了,諸葛亮就實話實說認了錯。隱居起來,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諸葛亮走到墻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先生穩(wěn)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fā)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先生氣急了,只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xiàn)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里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鉆,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xiàn)在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諸葛亮哪里肯走,水鏡先生使幾個弟子,硬把他趕了莊去。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yīng)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恩師,弟子愿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zhuǎn)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guān)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游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yè),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guān)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并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yīng)出山輔佐劉備,終于干出了一番事業(yè)。“三顧茅廬”后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guān)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什么才學 大哥你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什么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
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lǐng)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guān)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么可以推諉呢 ”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zhàn),孔明怕關(guān)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quán),違令者斬??酌髋杀矊?,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guān)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diào)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贊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權(quán)就打勝仗,后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jīng)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一股沖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yè)務(wù),作出了成績。
隆中對
官渡大戰(zhàn)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qū)崿F(xiàn),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tǒng),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shù)匾晃幻浚驗槁牭絼湔谡姓埲瞬?,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guān)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戰(zhàn)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fā)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一帶,已經(jīng)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xiàn)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lián)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lǐng)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內(nèi)整頓內(nèi)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yè)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錦囊妙計
孫權(quán)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后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zhì),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quán)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一失。”并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你保主公入?yún)牵瑧?yīng)該領(lǐng)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你可以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quán)嫁妹弄假成真,后來又護衛(wèi)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xiàn)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一時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于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一個一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愈,氣怒之下,終于死去,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個周瑜,為什么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事引出“一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干能力相當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時南中地區(qū)(現(xiàn)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貴州一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lǐng)大軍,前去討伐,戰(zhàn)事節(jié)節(jié)勝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xù)反抗。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 諸葛亮善用計謀,第一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游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于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lǐng)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qū),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jié)h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wěn)定了蜀國后方,為北伐創(chuàng)造了“無后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zhàn)勝對方穩(wěn)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