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22 12:42:20作者:佚名
我們關注一個人,往往也會連同其他一些與他有關的方面一起關注,就好比喜歡一首詩,會去關注它的作者和詩中提到的物事。很多人也關注項羽,同樣會對他的武器很感興趣。身為一代霸王,當然不可能赤手空拳,一件像樣的兵器是一定要有的,就像孫悟空擁有金箍棒。那么,項羽的武器又是什么?
楚漢之爭,為后來的四百年歷史定下了基調,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劉邦、項羽都各自有自己的一幫粉絲,直到今天依然吵來吵去。不過,不管是劉邦粉還是項羽粉,都有一個共識:項羽的武力值非常高。那么,戰(zhàn)斗力爆表的項羽,究竟有哪些武器呢?
首先,不得不提一提項羽的長兵器:戟。在后世的一些故事里,項羽的武器都被演繹為槍,并且因為項羽“西楚霸王”的名頭,給項羽的槍取名為“霸王槍”。實際上,項羽用槍的說法起源于明代的一部小說《西漢演義》,這部書里,項羽用的是一桿名為“火尖槍”的大槍。
但是在《史記》中,并沒有項羽用槍的記載。而且,秦漢之際,槍指的是單純竹木結構的武器,沒有金屬頭的,所謂“斬木為兵”,指的就是槍。在記載中,項羽的長兵器是戟。在楚漢相持不下的時候,項羽曾經(jīng)派出勇士去漢軍陣前玩“一騎討”。而此時的漢軍已經(jīng)彌補了騎兵方面的弱項,招募了一些樓煩族的騎兵,而樓煩族騎兵中有一名神射手,連續(xù)射殺多名楚軍勇士。于是項羽大怒,親自穿著鎧甲手持長戟沖向樓煩神射手,并且大聲呵斥。樓煩神射手被嚇得不敢仰視,無法安靜的射擊,只好回到漢軍的營寨中。
這段記載中,雖然項羽沒有和樓煩人進行交戰(zhàn),但是已經(jīng)能夠看出項羽的實力。
戟,是秦漢時期最適合馬上使用的兵器,因為當時沒有馬鐙,如果用長槍進行馬上沖鋒,反作用力很容易將騎兵撞下馬背;而戟有橫向的小枝,沖鋒時可以讓馬的沖擊力轉化為小枝的啄擊力,是當時少數(shù)可以借助馬匹沖力的武器之一。
不過關于這段記載,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么樓煩人不敢朝項羽射箭,難道項羽真的有那么嚇人么?受到了驚嚇是一個原因,當然也還有別的因素。
首先,因為馬背的顛簸,騎射手的作戰(zhàn)距離不會太遠;當時還沒有馬鐙,騎射手的射擊距離必然更小。而項羽有速度超快的烏騅馬,進入騎射手的射擊距離之內,騎射手只有一箭的機會。項羽可能故意選取了時機,在騎射手將箭扣在弦上的時候猛然呵斥,致使他沒能成功搭箭,延誤了時機,只能選擇逃離戰(zhàn)場。
另外,項羽身上還穿著了鎧甲,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項羽穿的是什么類型的鎧甲,但是項羽作為統(tǒng)帥,鎧甲防御效果必然不俗。即使騎射手不進行移動,坐在馬上進行射擊,也不能保證射中項羽暴露在鎧甲外的要害部位,因為項羽也在高速移動之中。
除了戟之外,項羽使用短兵器依然是個好手,在記載中,項羽多次利用短兵擊殺多人。
比如在起事時,項羽用劍斬殺了太守,并且接連擊殺太守衙門里的工作人員近百人。在烏江自刎前,項羽也曾經(jīng)擊殺漢軍“數(shù)百人”。在垓下突圍的時候,項羽也多次與漢軍交戰(zhàn),雖然沒有提到項羽的武器,但是綜合來看,應當也是刀劍類的短兵。
如果記載屬實,那么項羽這個戰(zhàn)斗力絕對是當時獨一無二的。有趣的是,項羽年幼時并不喜歡劍術,當時他認為劍術是一人敵,而兵法是萬人敵,故而終止了對劍術的學習。
但是,項羽有非常大的力氣,他自己說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在體能方面他還是很自信的。史籍也記載項羽力能扛鼎,一些影視劇里項羽動不動扛個四方鼎,這當然有所夸張,但是普通的圓鼎也有二三百斤,能夠扛起來也屬不易了。俗話說,“一膽二力三功夫”,只要力氣大,膽子大,在實戰(zhàn)中就不會吃太多虧。
另外,史書記載的很多項羽持劍的戰(zhàn)績,都有一些有利的客觀因素。比如斬殺太守,是突然襲擊,太守的手下想必也沒有武裝,只能空手被項羽砍;在斬殺卿子冠軍宋義的時候,項羽以朝見為名進了宋義的大帳,宋義也必然沒有防備。
至于烏江邊的那次“無雙模式”,筆者個人是這么理解的:首先,項羽的劍一定是一把耐用的寶劍,絕非當時一般的青銅劍或者低碳鋼劍。在當時,已經(jīng)有了少量中碳鋼甚至高碳鋼的劍,并且經(jīng)過了局部淬火的處理,硬度和韌度都非常高。項羽身為一方諸侯,擁有寶劍不足為奇。
其次,在烏江邊,漢軍的追擊部隊一共數(shù)千人,都是騎兵。項羽的逃出去的部隊才二十多人,而且必然都是精銳,馬一定都不錯,人少馬好,行軍速度就快。后面漢軍騎兵的速度并沒有慢到哪里去,可能漢軍為了活捉項羽故意輕裝簡行,沒有穿戴鎧甲,甚至可能在武器上都能省則省,只帶一樣輕型武器,極有可能只攜帶了一支長戟。
在烏江邊,項羽已經(jīng)將自己的坐騎給了烏江亭長,并且命令手下士兵下馬步行,持短兵作戰(zhàn)。按理說,漢軍這時候是人數(shù)占絕對優(yōu)勢的騎兵,靠馬的碾壓也足以把項羽等人碾死。然而,大家想一想,這時候并不是在大草原或者大平原上,而是在長江邊上。那時候,長江流域尚未得到充分開發(fā),尤其是長江北岸,充斥著蘆葦叢生的濕地沼澤。
這樣的地形顯然是不利于騎兵作戰(zhàn)的,這應當也是項羽令部下下馬步行的原因之一。在很多影視劇中,項羽在此時都是站在江邊平地等候漢軍的到來,我認為,此時項羽很有可能已經(jīng)埋伏進蘆葦叢中。在這樣的地形下,漢軍必然也只能分散兵力,下馬進行搜索。
如果咱們之前的猜測成立,漢軍只帶了戟,那么就說的通了。在這種地形下,長兵器尤為不利,戟尤為不利。江邊蘆葦密集,且往往有一人多高,長兵器靈活性大大減少;而戟有小枝,更容易鉤到東西,非常不便。
而且漢軍大多是北方人,不適應這種地形,而項羽是長江邊長大的。項羽等人埋伏在蘆葦之中,出其不意的殺敵,殺幾個人換一個地方,只要體力沒問題,連續(xù)擊殺數(shù)百人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史書沒有說擊殺數(shù)百人具體用了多少時間,所以這個戰(zhàn)績極有可能不是在一天取得的,而是多天的戰(zhàn)績總和。
而且項羽身受十幾處傷,并且在最后還遭遇到了一名曾是他部下的漢軍指揮官,這些都說明項羽并非一個人站在那里等漢軍來一波殺一波,而是在不斷運動之中間斷殺敵。
除了戟和劍之外,項羽對遠程兵器也玩的出神入化。在史籍記載中,項羽曾經(jīng)準備和劉邦進行“一騎討”,劉邦自然不會上當,在軍營中大聲呵斥項羽的罪狀。項羽聽后大怒,用藏好的弩一箭射中劉邦的胸部,差點要了劉邦的命。
當時項羽和劉邦對峙,項羽雖然上前挑戰(zhàn),但是雙方的距離應當也在“一箭之地”外(一百五十米),能夠在這樣的距離射中劉邦的要害,著實不簡單。這差不多也算是最早的“斬首”作戰(zhàn)了。
不過劉邦在沉著冷靜上的確無人能比,在被項羽射中之后竟然還能抱著自己的腳說“虜中吾指”,甚至在病危的時候強行起來去安撫軍心,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