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本月最期待的港片,《邊緣行者》無疑是影迷眼中的焦點。

在疫情的陰影籠罩下,電影院難得有這樣的華語大片。獨木難支,《邊緣行者》就這樣苦苦撐起了唯一的一部電影。電影慢性死亡的當(dāng)下,讓人唏噓不已。
它為何依舊在堅挺?

要聊《邊緣行者》,就避免不了要聊聊港片。
作為華語史上,曾經(jīng)輝煌過的港片,在其身后,總令人記憶猶新。但隨著老一代演員的逝去,更多是一種青黃不接。

在當(dāng)下的眾多港片中,依舊是熟悉不能再熟悉的演員。任達(dá)華,譚耀文,陳國坤,河國榮等等。
《邊緣行者》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它是一種港味的傳統(tǒng)黑幫片。黑幫,警匪,臥底等,貫穿了整個港片系列。比如經(jīng)典的《無間道》《古惑仔》。
看似相同套路的背后,港片一直在用自己的風(fēng)格,上演著一個時代里的舊憶。
《邊緣行者》既是一種對曾經(jīng)的致敬,也是一種懷念。

縱觀此類電影,始終離不開“臥底”這個核心。這部電影更是如此,邊緣代表了勢力間的沖突。一種正與邪,警與匪的對撞。
男主阿駱(任賢齊飾演)是警方的一個線人。
同時也是黑幫龍頭林耀昌的心腹。這樣的一個人,在困境面前,同樣面對著身份上的認(rèn)同。
《無間道》中陳永仁在天臺上的質(zhì)問。

在一直以來的埋伏中,早已淡忘了,身為警探時,所匯聚的目光。由此,所產(chǎn)生的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深深懷疑。
正如《邊緣行者》中,阿駱對于自己的定義,是一個踩鋼絲的人。

其實,這樣的文化歸屬,也是一直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曾經(jīng),是很多大陸流亡人的歸屬,后被英國所統(tǒng)治,再到推翻統(tǒng)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對身份都有一種迷茫。
以至于,在港片的文化中,總少不了一種警和匪之間的身份互換。在身份迷茫的背后,很多人都寄托在了外物上。

比如,佛像,宗祠。
看似封建的一面,實際上成為了矛盾的解決地。在這里,黑幫火拼,恩怨情仇都煙消云散。這也成了很多人,一個精神寄托的烏托邦。
它代表了規(guī)則,秩序。
有秩序的一面,也有沒有秩序的一面。
多個勢力間的火拼,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有一種好斗的性格。街頭文化呼之欲出,就像《跛豪》中的九龍城寨,集結(jié)了販毒,斗毆等犯罪勾當(dāng)。

從側(cè)面也反映出,這才是底層人的市井故事。
高樓夾縫中的貧民窟,像極了一個個牢籠。

縱觀港片史上很多電影,都少不了一種打斗的場景。這也是底層人一直以來的處世法則,通過武力來擴(kuò)散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
比如,《邊緣行者》中,開片遭遇的暴力強拆。這種事情,早已經(jīng)司空見慣。
縱觀《邊緣行者》整部電影,在風(fēng)格上,曾經(jīng)很多港片也都已經(jīng)有過先例,并不是獨一份。在人物故事上,也依舊沒有走出港片一直以來帶上的緊箍咒。

使得這樣的電影,在歷史的洪流中,一點點的被歷史遺忘。
相比之下,說起港片很多人會記得《無間道》中,天臺兩個臥底之間的身份對峙。會記得《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的忍辱負(fù)重,王者歸來。

到了《邊緣行者》中,成了遷就,敷衍。
唯獨少了那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霸氣。在這個滾滾向前的時代里,港片淡去了身上的銳氣,從一個老虎成了病貓。
背后的原因,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