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承諾將“增加PS5主機供應”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3-30 08:30:16作者:未知
歐陸風云4球長是游戲中比較考驗玩家意識的玩法,需要及時了解國家或者他國的動向,最近有玩家二次通過了球長,下面是消除惡名,游戲附庸國歸還土地等心得分享,
球長心得
1、Sun式消惡名法
其實方法本身是老方法了,就是打仗故意認輸來消惡名。這個其實在2代就有,3代發(fā)揚光大每個球長都必備的功能,發(fā)現的這么晚實在是件奇怪的事。我估計就是因為4代的惡名改了名字和計算方法導致的大家不適應造成的。
在4代的開發(fā)日志里P社就號稱4代取消惡名(BB)了。實際上并沒有取消,而是采用了一個叫侵略擴張性的東西來代替了。也就是在和其他國家查看外交好感度的時候,顯示的那個。和過去的惡名相比,現在的侵略擴張性只和你侵略的國家及其周邊地區(qū)有關,距離上離得越近,加惡名越多,離得越遠,加的越少。而過去的惡名是固定數值,所有國家加的都一樣。由于4代的外交好感度是關系到其他國家的態(tài)度,尤其是惡心無比的包圍網的形成,而不得不說,對于喜歡擴張的玩家來講,侵略擴張性是其他國家對你的外交好感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消惡名非常重要。
在1.31版,每割讓1個省,在全球范圍內降15點“侵略擴張值”,而我玩的1.13版則是每割讓1個省,在全球范圍內降10點“侵略擴張值”。因此1.31版降惡名的效率還更高一些。
具體操作方法
如前所述,割地加惡名是只有被割地國周邊的國家加的惡名多,而距離遠的國家影響小。那么割那些國家的地影響最小呢?顯然是美洲土著了。具體步驟就是,第一,美洲土著共4塊地區(qū),分別是北美大湖區(qū),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中美和南美。這四塊地區(qū)對于土著來講,是不能互相打的,但每塊地區(qū)內部,一般不會花太久就會統(tǒng)一成一塊。南美一定是印加統(tǒng)一。
其余三塊則難說,任何一個勢力統(tǒng)一都有可能。比如我玩蒙古帝國統(tǒng)一的那局,統(tǒng)一的分別是休倫、肖尼和瑪雅,而這局奧地利統(tǒng)一的則是易洛魁、克里克和特拉茲卡拉。但不管誰統(tǒng)一都一樣。舉例來說,比如對易洛魁,先依靠探索理念最后的附加理念可以獲得對原始宗教國家的免費宣戰(zhàn)理由,宣戰(zhàn)后可以輕松取勝,迫使其釋放出休倫(5個?。绻胄矢咭恍?,可以再割兩三個?。ǖ欢ǜ钊《惢畹偷氖?,這樣可以減少過度擴張的懲罰)。
記得停戰(zhàn)后,你作為勝利者,自動對休倫有獨立保證,立即取消獨立保證,否則白白浪費1點珍貴的外交關系。然后等5年后,同時對休倫和易洛魁宣戰(zhàn),對休倫要占領其全境后吞并之,然后在吞并休倫后的第二天,對易洛魁故意認輸,把剛剛吞并的休倫和上次多割的兩三個省一并割讓給易洛魁。這樣可以全球范圍內減70-80的侵略擴張(1.31版可以減108-120的侵略擴張)。
如此再過5年還可以來一遍,這樣僅僅靠北美大湖區(qū),就可以以10年為周期不斷的降惡名。密西西比河地區(qū)和中美,也可以如法炮制,比如我打克里克,每10年周期可以釋放超過100點的侵略擴張。而中美因為比較大,所以可以分兩次分別釋放出瑪雅和阿茲特克,這樣可以以15年為周期每周期釋放超過100點惡名。三個地區(qū)輪流采取此方法,可以每15年左右消掉約300點惡名,與此同時,在這15年里,本身按時間就可以自動減少約100點惡名,這樣平均每15年可以降400點惡名!
因為沒有玩過1.3版,所以為了防止萬一戰(zhàn)敗的美洲國家加入包圍網,所以建議1.3版就只釋放國家,不要額外再割地了。因為不接壤則對方加入包圍網的可能性會小一點(此條未證實)。
此外這方法是最大好處就是,不用對方實際占領本國領土,開戰(zhàn)第二個月就可以歸還領土。另外如果在重新開戰(zhàn)之前已經把上次割下來的土地造好核心了的話,即使歸還土地則本國在這些省份的核心也不會消失。
本方法確實只在4代才有,因為之前幾代增加惡名是固定的,加惡名是全球一起加,減惡名也是全球一起減。而4代則加惡名只加被侵略國周邊地區(qū)的惡名,但減惡名則是全球一起減。
2、勃艮第繼承事件
繼承勃艮第其實是兩個事件,分別對應于勃艮第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和和平狀態(tài)時的情況。因為實際上這兩個事件的觸發(fā)條件非常相似,事件后果也一樣,所以就不必分兩次說了,而是把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的事件解釋一遍,和平狀態(tài)事件就只把其和戰(zhàn)爭狀態(tài)事件不同之處簡單寫一下即可。最后再把1.13版和1.31版的區(qū)別提一下。
本文是以1.31版為準的。
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勃艮第繼承事件的觸發(fā)條件,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勃艮第是AI(就是說玩家玩勃艮第的話不必擔心)
2、 勃艮第繼承事件不曾發(fā)生過(也就是說再生的勃艮第不會再次發(fā)生此事件)
3、 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
4、 勃艮第不能是被聯統(tǒng)國或者是附庸國
5、 勃艮第不能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6、 勃艮第必須是君主制
7、 勃艮第不能處于攝政狀態(tài)
8、 勃艮第君主必須是男性
9、 必須是1500年之前
10、 勃艮第首都必須在歐洲
11、 法國必須存在且不能是附庸國或被聯統(tǒng)國,法國省份數大于等于8個且和勃艮第相鄰
12、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或者不存在,或者存在但不能和法國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二選一)
符合以上12條的條件,事件就有觸發(fā)的可能。
看似條件挺多,其實開局就基本滿足了,所以本事件的觸發(fā)概率很高的。玩家實際操作過程中,AI之間也十有八九會觸發(fā)。
下面是觸發(fā)修正
首先,本事件是隨機事件,觸發(fā)概率是平均500個月會觸發(fā)。但這個僅僅是概率,實際操作中多少個月觸發(fā)都有可能。我看其他玩家戰(zhàn)報AI奧地利都有在1年之內繼承成功的,我本局玩奧地利也是在第三年(也就是1446年年中即觸發(fā)成功)。
其次,各種修正只是修正該事件觸發(fā)的幾率,其中如果勃艮第是幸運國家,會稍微減少觸發(fā)概率。如果君主沒有繼承人,或者君主本人是將領,繼承人是將領,勃艮第在戰(zhàn)爭中處于劣勢,都會增加本事件觸發(fā)的幾率。
本事件的后果,這個是重點
1、法國獲得神圣羅馬帝國領土之外的,全部法國地區(qū)(看地區(qū)地圖模式界面可知)或法國文化圈的領土。
2、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要想獲得勃艮第大部分領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皇帝不能和勃艮第正在戰(zhàn)爭,皇帝本身的領土不能被勃艮第占領。其二是皇帝本身必須大于等于8個省份(奧地利是皇帝的話,只需要大于等于6個省份即可)。事件效果就是繼承除法國獲得的領土之外的全部勃艮第剩余領土。
因為事件發(fā)生的期限是1500年之前,此時神圣羅馬帝國被取締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另外如果不是玩家強力干預的話,奧地利一般仍然是皇帝,所以這也是本事件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奧地利和法國瓜分勃艮第的原因所在。
一般來講,只有奧地利不是皇帝的情況下(一般是玩家干預的結果),因為神羅各國一般都不大,很可能新皇帝領土不足8個省份,或皇帝正和勃艮第打仗時觸發(fā)了本事件,這樣才有以下各種判定,出現其他瓜分勃艮第情況。
3、與勃艮第聯姻的鄰居
先決條件是,該國必須與勃艮第聯姻,必須與勃艮第接壤,地盤大于等于3個省,不能是被聯統(tǒng)國或附庸國,必須是神圣羅馬帝國諸侯。這樣的國家可以繼承法國繼承土地之外的勃艮第領土(必須與目標國接壤的省份),如果有若干個國家滿足此條件,則領土隨機分配。
因為本條及以后諸條判定等級都低于皇帝的第二條,所以實際上就是皇帝不滿足8個省或者奧地利是皇帝且不滿6個省份,再或皇帝正和勃艮第打仗時觸發(fā)了本事件時才發(fā)生。
4、與勃艮第聯姻的非鄰居
與第三條相似,唯一的不同是不與勃艮第接壤,那么也可以隨機分配到領土。
5、西班牙
西班牙(也可以是卡斯蒂爾)單獨列出。如果上述仍然沒有瓜分完畢,那么西班牙/卡斯蒂爾也可以分一杯羹
6、剩余的歸皇帝
如果此時還有土地沒瓜分完,此時悲催的不夠8個省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可以得到剩余領土。
7、鄰居
如果此時還有土地沒瓜分(實在是可能性太小太小了),那么勃艮第的君主制鄰居,且不是被聯統(tǒng)國或附庸國,且首都在歐洲且首都不是不列顛文化的國家(就是說英國無論如何也分不到土地),可以分到剩下的土地。
8、最后的鄰居
最后的最后,勃艮第的非君主制鄰居(也必須滿足第7條的除了君主制之外的 各項規(guī)定)可以得到剩下的殘羹剩飯。
至此,勃艮第終于被瓜分完了。其實最常見的,就是法國和皇帝瓜分了。如果皇帝實在不強勢,那么最多瓜分到第4條就很了不起了。再之后的就基本是打醬油的了,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了。
第二種情況的勃艮第繼承事件,是勃艮第處于和平狀態(tài)下的。
前提條件和上面說的非常相似,只有兩點不同——勃艮第處于和平狀態(tài),勃艮第處于攝政狀態(tài)且沒有繼承人。
修正條件也類似,唯一的區(qū)別是觸發(fā)概率更小一點,為平均600個月。
事件效果完全一樣。
以上都是基于1.31版的分析(其實1.2版的也一樣)
下面說一下1.13版的區(qū)別
首先,1.13版如果AI勃艮第是幸運國家是不會觸發(fā)本事件的。在1.2版之后是可以觸發(fā)的。其次,1.13版沒有規(guī)定皇帝不能和勃艮第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也就是說皇帝正和勃艮第開戰(zhàn)時也可以繼承,新版本不行了。再次,西班牙沒有單獨列出。除此之外本事件沒有改變。
3、神圣羅馬帝國威望獲得與決議通過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好處就不用說了,實在是中等國家一旦當上皇帝都可以變列強的。各種加成爽到爆。另外如果想當球長,基本也得當上皇帝,否則神羅內部那么多零零碎碎的小國實在是個大麻煩。
帝國威望達到50%,才能啟動決議投票。和3代不同的是,無論帝國威望是50-100間的任何一個數值,帝國決議通過后都自動清零,所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帝國威望剛到50%時就通過決議(當然前提條件是能通的過?。?
獲得帝國威望的方法,其實鼠標放在帝國威望百分比上自動會顯示。
一個是在帝國諸侯遭到帝國外國家宣戰(zhàn)時,會向皇帝求援,此時只要答應,就立即參加戰(zhàn)團,同時獲得不菲的帝國威望。另外此事件還可以使得所有帝國的諸侯,都對皇帝有100點的好感,選帝侯則加200點好感。當然這個好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減少。不過雖然這個方法很好,但卻是完全不受玩家控制的事件。如果玩家的皇帝非常強大,又像我這樣幾乎聯統(tǒng)了周邊的所有大國,那么就沒有什么機會出現這個情況了。
另一個方法就是如果有帝國外的國家擁有帝國領土,皇帝可以要求其釋放其帝國領土,比如開局阿拉貢擁有科西嘉,那么就可以要求阿拉貢釋放出科西嘉來,就會增加帝國威望,其他的諸如條頓騎士團和丹麥(丹麥很快就會外交吞并掉其在帝國內的附庸荷爾斯泰因)都有這個問題。但本條和上一條情況一樣,作用都非常的有限。在第六個決議之前,新皇帝即位可以得到10點威望,不過死皇帝并不是好事,而且數量非常有限,作用不是太大。迫使諸侯改信皇帝的宗教可以增加威望,不過實際上基本上是該諸侯先轉信了異端才能要求他改教,而改新異端本身是先降威望的,所以本方法實際無效。另外如果選帝侯改信了異端,皇帝是不能強迫他改教的(1.13是這樣,1.31不知道)。
所以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解放諸侯、新土地加入帝國和封新的選帝侯。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歐陸風云4專題
個人觀點,作為皇帝,神羅內部土地,最好別占,因為最后點了第8個決議,神羅的全部土地都是你的,所以前期占了再多的神羅內土地,都是無用功,對于神羅內部的事情,皇帝最好不插手,尤其我玩的1.13版國家兼并厲害,隨諸侯們折騰去吧。等到某諸侯坐大,吞并了太多小諸侯后,皇帝就可以對他宣戰(zhàn),迫使其釋放出原先吞并的其他小諸侯,這樣就可以得到不少帝國威望,雖然每次獲得的威望可能不多,但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嘛。但此方法只適用于帝國決議點到第4個,第五個決議點完之后,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神羅國家就都不能在帝國內部開戰(zhàn)了,因此就必須用到下面的方法,也就是新土地加入帝國。在帝國內部不能兼并后,從第五個決議到第七個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得帝國外領土加入帝國,前面說過,最好不在帝國內部擴張,那么擴張的目標就是帝國之外,無論是武力直接吞并的土地,還是聯統(tǒng)附庸之后吞并的土地,都可以加入帝國,前提是該省份必須和帝國省份接壤或者在同一海域。這樣可以先把帝國周邊的土地加入,然后一直這么順路繼續(xù)加下去,比如我外交吞并了波蘭、立陶宛、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拜占庭,那么所有這些國家的土地都可以逐步加入到帝國。每個省份加1點帝國威望(奧地利這樣有加成的會略多于1點)這些地方有一二百個省份呢,足夠加帝國威望的。至于新封選帝侯,這個基本是得有選帝侯位置空缺才可以,注意帝國威望是0時是不能新封選帝侯的。
那么如何保證決議通過呢。首先,和3代不同的是,能否決議能否通過,是直接顯示了,如果能通過,則對勾可以點擊,并立即通過。當然要想通過決議,必須和平狀態(tài)。其次,決議通過則帝國威望立即清零,無論是帝國威望50通過的還是100通過的,都立即清零。另外所有8個決議,除了第7個之外,都是要有簡單多數即可通過,如果支持反對票數相同,也可以通過。只有第7個決議比較麻煩,投支持票的在決議通過后自動成為皇帝的附庸并且不占外交關系,但是投發(fā)對票的國家會立即退出帝國并與皇帝宣戰(zhàn),因此,只有這第7個決議是需要完美通過,也就是全部諸侯都同意的。大部分國家只要皇帝惡名不高,隨便拉拉關系就會答應了,可能只有幾個零星的和皇帝接壤的有領土糾紛的不同政體的國家(主教國或共和國)才比較麻煩,因此為了拉這最后幾國,需要分析一下諸侯投票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首先,把鼠標放在神圣羅馬帝國界面的每個諸侯國國徽上面,過兩秒鐘就會出現提示框,顯示該國的態(tài)度及數值組成。第一行是他的態(tài)度,最后有個括號,里面的數值是正值就會是綠色的表示他投贊成票,如果數值是負值就會是紅色的,表示他投反對票。這個數值的組成,包括以下方面:
?。?) 經濟力量,具體原理不明,感覺就是對方經濟實力越強,這個值的負數越大。
?。?) 政體:因為皇帝肯定是君主制的,所以所有君主制國家+2,共和制國家不加不減,主教國減5
?。?) 和皇帝的好感度,如果某諸侯和皇帝好感度是負數,那么在此顯示的是好感度除以2后的數值,比如某諸侯和皇帝好感-100,那么此處減50。如果某諸侯和皇帝好感度是正數,那么在此顯示的是好感度除以10后的數值,比如某諸侯和皇帝好感100,那么此處只加10。
(4) 如果是皇帝的附庸國或被聯統(tǒng)國,該諸侯加25點分數
(5) 皇帝如果有過度擴張,那么過度擴張值除以4得到的數值作為減分
(6) 皇帝和該諸侯主流文化是同文化圈但不同文化,減5分。如果不同文化圈,減10分。
?。?) 帝國威望減去50,得到的數值加到分數里,因為帝國威望最高只能是100,所以此項封頂50分
?。?) 根據已經通過的帝國決議數量,從第二個決議開始,每個決議減3點分數,比如要通過第4個決議,就會有3×3=9點的減分。如果要通過最后的第8個決議,就有7×3=21點的減分。
?。?) 皇帝的外交聲譽。就是當前的皇帝外交聲譽值,直接加到分數里。
?。?0) 異教諸侯,減20分
以上10項分數相加就是最終分數。其中第1、6、8條不是玩家所能左右的。第2條玩家雖然可以使用武力,但分值太小,操作麻煩,不值得。第4條雖然可以操作,但在點第7條決議之前,把神羅諸侯收為附庸或聯統(tǒng),是要浪費外交關系的,而外交關系比較吃緊,所以不建議這么做。那么剩下的幾條就是有操作空間了。好感的問題比較好辦,就是派外交官去那些和皇帝關系不好的諸侯國去拉關系就可以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也好辦,盡量少的武力擴張并且如果武力擴張就快一點消化掉新占領土(造核心啦)。如果確實分數不夠,尤其是第7條要求全部諸侯都同意,那么就盡量把帝國威望提高吧,高帝國威望的加成確實大。讓異教諸侯和皇帝同宗教,不過1.13版皇帝不能要求選帝侯改宗教,不知道1.31是不是還這樣。最后就是提高皇帝的外交聲譽,比如外交和擴張理念里都有加外交聲譽的理念,奧地利等國自身的特殊國家理念里也有,一些決議和事件也有加外交聲譽的,最后,實在不行還可以雇傭一個加外交聲譽的外交顧問啊。
帝國決議的效果和皇帝的加成本身,就從略了,因為游戲都會有明顯提示的。我個人的感覺,帝國決議一開始點到第4個就夠用了,基本上能拿到的好處就都拿到了。之后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一口氣直接升到第7個決議,收全部諸侯為小弟,而且不占用外交關系。在1.13版,我決議趁勢把第8個決議點了成立神圣羅馬帝國得了,因為1.13版被聯統(tǒng)國占地歸自己,但附庸國占地歸宗主國,因此附庸國的部隊占地純粹是搗亂的,那么成立神羅就一了百了了。但在1.31版我建議還是不點最后決議為好,因為此版本被聯統(tǒng)國占地也歸聯統(tǒng)國,因此也就沒有這個麻煩了。
4、附庸國歸還土地法
1.2版本之后,P社基本廢了聯統(tǒng)流,但附庸流則仍然可以使用。附庸流其實是兩種打法的混稱。其中一種方法是把打下來的土地,賣給自己的附庸國,但必須滿足一些條件,比如最好是該附庸國的核心領土,比如宗教和文化最好和該附庸國相同,都是附庸國同意買地的前提條件,當然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該附庸國本身不處于過度擴張的狀態(tài)。在1.13版里,即使文化、宗教都不同,也有可能附庸國同意買地,只要打算賣的省份稅基非常高而賣的價格非常的低(就是0啦,反正玩家買地是因為過度擴張和造核心速度太慢,絕對不是因為缺錢),即使宗教文化不同也有可能會同意買地,但1.2版之后怎么樣我并不清楚。
第二種方法才是附庸流的主要玩法,也就是歸還土地法。
其實此方法也是兩種情況的混合。
一種是利用一個有廣闊核心領土的小國。比如開局的拜占庭帝國就是典型。下面我拿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如圖的明朝,1564年的明朝已經被周邊國家欺負慘了,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已經屬于瓦剌,沿海被朝鮮擁有,南方則基本上都是周的地盤了。目前正在被瓦剌再次蹂躪中。但明朝明顯仍然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仍然擁有核心(沒有核心的地方因為也是漢文化,將來即使占下來再賣給明朝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然后利用呢?
第一步,先進攻明朝,迫使其釋放出“西”,并割取其唯一的屬于周的省份——福建。
然后過5年再次進攻明朝,因為此時明朝剩余領土也都是順的核心,所以迫使明朝釋放出順后,也就一塊領土都不剩了,明朝就此滅亡。然后立即釋放出附庸國——明朝!就在上一次割取的唯一省份福建。
之后就是不斷的進攻周、西、瓦剌和朝鮮,迫使他們歸還明朝的土地了。只需要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明朝就會恢復其大部分領土,在利用價值完成后,就可以外交吞并明朝了,并且得到全部核心。
另一種方法是上述方法的變種。就是擁有大量核心領土的一個大國,而不是像拜占庭或者上面那樣的弱小的明朝。比如下面這只野生印度。
先進攻印度,迫使其釋放出全部能釋放出來的國家。
等到這個印度弱到只需要一次戰(zhàn)爭就可以附庸的程度,就附庸他。
剩下的任務就是攻打前面釋放出來的那些小國,迫使他們歸還印度的領土了。等到印度恢復了版圖,就可以卸磨殺驢外交吞并了。
值得注意的是,歸還土地的方法只能使用一次,因為歸還土地后,原擁有國的核心就會消失。比如某省份有A、B兩國核心,歸A國。那么如果強迫A國歸還核心給B國,則A國失去該省份土地的同時,也失去其核心。所以不要想著先讓A歸還給B,再讓B歸還給A的美事。
另外歸還土地,在1.31版里花費的戰(zhàn)爭分數和割地是一樣多的。但在1.13版里則只有割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