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碧波蕩漾的意思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5 21:03:32作者:未知
其間相去何遠哉翻譯:這樣與真正的諫官其中的差距有多遠呢。該句出自北宋文學(xué)家司馬光創(chuàng)作的散文《諫院題名記》。該散文敘述了諫官的來歷,闡明了諫官的責(zé)任和應(yīng)具備的品德以及諫官石刻的由來,告誡諫官們要恪盡職守。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猶汲汲於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zé)其職事。慶歷中,錢君始書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
古時候沒有規(guī)勸君王的官職,從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販,都可以進諫規(guī)勸君王。漢朝以來,才開始設(shè)置了諫官的職位。
將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內(nèi)的老百姓、國家社稷的得失利弊,都聚在諫官一個人身上,讓他指出來,他擔(dān)當(dāng)?shù)呢?zé)任相當(dāng)重要啊!擔(dān)任這一官職的,應(yīng)當(dāng)注意國家重要方面的事情,舍棄細微的地方;把情況緊急的事放在前面,不要緊的事放在后面;只為國家著想而不要一心只為自己。那些在獲取名聲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也會熱衷于利益,這樣與真正的諫官其中的差距有多遠呢?
天禧初年的時候,宋真宗下詔書設(shè)立了六名諫官,規(guī)定了他們進諫的職責(zé)。宋代慶歷年間,錢君才開始將諫官的名字書寫在專門的文書上。我恐怕日子長了他們的名字會磨滅掉,在嘉祐八年的時候,又將諫官的名字刻在了石頭上。后來的人就可以指著他們的名字議論說:這個人是忠臣。這個人是奸臣,這個人正直,這個人偏邪。哎,我們難道可以不為之警戒懼怕嗎?
1、去:距離,差距。
2、諫(jiàn)院:掌管向皇帝進諫的機構(gòu)。
3、題名:諫官把自己的名字題寫在木版上,立于諫院中,以警戒后人。
4、諫:指向皇帝提批評建議。
5、工商:從事手工業(yè)和從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
6、不得:不能。
7、置官:設(shè)諫官一職,名諫大夫。
8、萃(cuì):聚集。
9、志:記。
10、汲(jí)汲:形容心情急切。
11、天禧(xǐ):宋真宗趙恒的年號(1017年—1021年)。
12、真宗:即宋真宗趙恒。
13、詔(zhào):名詞活用作動詞,下詔。
14、責(zé):監(jiān)督。
15、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16、錢君:指錢姓諫官。
17、版:木板。
18、漫滅:污漫消除。
19、嘉祐(yòu):宋仁宗趙禎的最后一個年號(1056年—1063年)。
20、懼:令人警戒。
開頭“古者諫無官”,用意不在此,而是為了說明“無不得諫者”。相傳堯時曾設(shè)鼓于庭,使民擊之以進諫。古時雖無諫官。但人人都可以進諫。到了漢代,才開始設(shè)置諫議大夫,專掌指陳朝政缺失之職。行文至此,從“無(諫)官”到“置(諫)官”,說明了諫官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因而接下來關(guān)于諫官“為任亦重矣”的議論,就是水到渠成之筆。既然責(zé)任重大,身為諫官,就有個怎樣盡職的問題,作者是從方法和品德兩方面來闡述的:就方法講,“當(dāng)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就品德講,當(dāng)抱定不為自身謀名逐利的宗旨。
“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諫官本無什么實權(quán),看上去與“利”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諫官的名聲很重要,聲名狼藉的諫官,不能取信于人。以上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卻周詳,面面俱到,文字簡潔利落。最后以天禧、慶歷、嘉祐三個年號冠頭,將設(shè)置諫官、諫院題名、易版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個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謂惜墨如金。
文章起筆突兀,收筆凜然,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記諫院題名,落筆首句卻是“古者諫無官”,不讀下文,讀者不知道從何說起,陡峭之筆,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筆“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面對后人“歷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評判,人人凜然生畏。誠如作者所言,“可不懼哉”。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諫,體現(xiàn)了不阿諛奉承,舉忠斥奸,不為身謀的精神。作者曾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其廉潔奉公、以節(jié)儉為樂的品德,一直被人傳頌,而這篇散文則是他這一品質(zhì)的表現(xiàn)。
嘉祐八年(1063年),作者為了增強諫官們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警懼感,便派人在諫院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下了所有諫官的名字,并撰《諫院題名記》記述了這件事。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北)濠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曾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龍圖閣直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固反對王安石變法,后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盡廢新法。死后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編有《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