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羅浮山5A級名勝景區(qū) 惠州羅浮山風(fēng)景區(qū)旅游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5 15:22:53作者:佚名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面食文化,源遠(yuǎn)流長,這其中陜西的“臊子面”,已有3000年的文化歷史,尤其在北方地區(qū),每到炎炎夏日,中午這頓飯,必定會喝涼面條,放上肉醬、黃瓜絲、蒜料等等,從骨子里就喜愛吃面食,2013年,中國飯店協(xié)會舉辦了一場面條文化節(jié),參選的面條多達500種,經(jīng)過一系列的評選試吃,最后這10個名面勝出,一起看看有你的家鄉(xiāng)嗎?
武漢熱干面
武漢熱干面用的堿面,燒一鍋開水,將面條燙一燙,倒入漏網(wǎng)中,放入調(diào)料即可,有芝麻醬、辣椒油、香油、香醋等,面條爽滑筋道,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欲,武漢人的早餐,已經(jīng)離不開一碗熱干面,它就像超市一樣,開滿了大街小巷,就連隔壁的河南信陽,也頗受影響,每天不吃就難受。
鎮(zhèn)江鍋蓋面
鎮(zhèn)江的鍋蓋面,它煮面時有個特點,鍋大蓋小,面條不粘連,不散亂,湯面不渾濁,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店家還會提供各種的“青頭”,也就是面鹵,鍋蓋面用的面條叫“跳面”,需要經(jīng)過反復(fù)擠壓,切好的面條有“毛孔”,方便入味,鎮(zhèn)江鍋蓋面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1751)年,大街小巷都有其影子,現(xiàn)在的澆頭比較豐富,各種各樣,能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的口味。
北京炸醬面
北京的一種傳統(tǒng)中式風(fēng)味小吃,由面條、碼菜和炸醬組成,在河北、天津、北京流行,區(qū)別就在炸醬上面,跟普通的醬不同,它是由北京的六必居干黃醬,天津利民甜面醬加肉末制成,北京不乏有一些老字號,做炸醬面特好吃,菜碼的也豐富,有豆芽、黃瓜、青豆、心里美蘿卜等,端上來的時候,菜、醬、面,一定要分開放,食客根據(jù)口味,自行搭配。
河南燴面
河南燴面,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其身影,不僅僅局限于河南,它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滋補”,講究葷、素、湯、飯,經(jīng)濟實惠,享譽中原,燴面已成為河南的飲食風(fēng)向標(biāo),精華全在湯汁上面,牛肉、羊肉、三鮮、五鮮等,用優(yōu)質(zhì)的高筋面粉揉面,再配上豐富的輔料,例如豆腐絲、海帶、鵪鶉蛋、魷魚等等,面好吃,湯營養(yǎng)。
杭州片兒川
明明是一碗面條,為什么叫片兒川呢?其實跟面條制作工藝有關(guān)系,杭州做片兒川已有百年老店,當(dāng)?shù)厝硕贾溃呀?jīng)傳下來三輩人了,選料十分講究,肉片細(xì)嫩,醬香醇厚,要做一碗片兒川,要先將筍片、肉片、雪菜汆煮,再煮人工面條,“汆”與“川”同音,“片兒汆”漸漸成了“片兒川”,很正宗的杭州風(fēng)味,關(guān)鍵是價格也親民。
吉林延吉冷面
冷面是當(dāng)?shù)爻r族的特色小吃,號稱東北最出色的面條,用的是蕎麥面,面湯鮮亮,味道醇厚,這個面是冷吃,天氣越熱越得勁,延吉冷面的精髓就是湯底,煮的是本地黃牛肉,把浮油撇干凈,放進冰箱中,無論湯還是面,一定要等涼了再吃,出了這個地方,味道變化頗大,因為外地食材不同的原因,導(dǎo)致延吉冷面,不可被輕易復(fù)制。
山西刀削面
老山西人,獨愛這一碗刀削面,典型的北方吃法,左手舉面,右手拿刀,一片片的消到開水中,煮熟后撈進碗中,澆上鹵汁,好吃的很,在北方的街頭,常見有刀削面館,很多人都吃過,但不清楚它的來歷,兵荒馬亂的年代,家中的刀具都被沒收了,十戶人家用一把刀做飯,輪流使用,有一老漢想用刀切面時,卻被搶走了,恰到在路邊撿到一塊鐵皮,回家拖著面一試,果然湊效,形似柳葉,棱鋒分明,中厚均勻,自那以后,用刀削面就流傳開來了。
四川擔(dān)擔(dān)面
著名是成都小吃,雖然面普通,但極具風(fēng)味特色,突出麻辣酸,辣而不燥,鮮而不膩,是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最早是挑夫們,下苦力的那種,為了混口飯吃,在碼頭挑著擔(dān)賣面,所以名為擔(dān)擔(dān)面,重慶那邊也有,以前都是四川的一部分,在當(dāng)?shù)睾艹雒瑩?dān)擔(dān)面是面鹵很有特色,一味襯托著一味,讓人吃了就忘不掉。
蘭州牛肉面
這個蘭州牛肉面,可不是大街上的蘭州牛肉拉面,那些面館80%都是青海人做的,按口味來說,并不正宗,成本也低,湯是用牛油加調(diào)料勾兌的,蘭州人只叫蘭州牛肉面,外地人才叫蘭州拉面,只有在蘭州才能吃到,因為成本高,所以走不出蘭州,賣貴了也沒人買賬,蘭州牛肉面講究“一清(清湯)二白(蘿卜)三紅(辣椒)四綠(香菜)五黃(面條)”,清湯是用牛骨頭燉出來的,還有著“中華第一面”的美稱。
昆山奧灶面
典型的蘇式流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昆山市著名的面食小吃,用的是龍須面,奧灶面的湯底,采用了白+紅的方式,紅湯是魚骨,白湯是鴨架,吃面時候還有澆頭,鹵鴨和爆魚,肥而不膩,口感剛好,關(guān)于“奧灶”二字,說法眾多,傳送乾隆來昆山,嘗過了此碗面條,感覺妙不可言,要將方法帶往京城,小販說:“此面的奧妙在灶頭上,離開了昆山就變味了”,乾隆聽后感覺有道理,脫口而出,真是一碗奧灶面,這三個字,因此得名。
以上就是被評選的十大面條,根據(jù)歷史和口味的不同,武漢熱干面為第一名,很多人紛紛表示不科學(xué),因為油潑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重慶小面等,無一入選,其實從地域性、風(fēng)味性和文化性來看,評選存在一定的公正性。
你心目中的十大面條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