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04 15:00:52作者:智慧百科
(原標題:外媒關注德國總理訪華:馬克龍曾提議同行,被朔爾茨拒絕)
德國總理朔爾茨北京時間11月4日抵達中國訪問,成為中共二十大召開后首位來訪的歐洲領導人。對于朔爾茨的中國行,西方媒體高度關注。CNN稱,德國總理成為過去3年里第一位訪問中國的G7國家領導人,報道還稱,德國總理和德國企業(yè)的CEO們飛往中國,“他們比以往都更需要中國”。
英國路透社連日來也在關注朔爾茨中國行。在2日的報道中路透社提到,德國政府內部消息人士稱,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曾向朔爾茨提議“一起去中國”,稱這樣可以向中國展現“歐盟團結”,但朔爾茨拒絕了這個提議。路透社還提到,中國在過去6年中一直是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左)與德國總理朔爾茨 資料圖
朔爾茨訪華前,西方媒體對于中德經貿關系出現過一些雜音,而他此次訪問無疑傳達出德國工商業(yè)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環(huán)球時報》記者根據德媒披露的消息梳理發(fā)現,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商界領袖來自多個行業(yè),他們代表的企業(yè)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相關專家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德國高管隨朔爾茨訪問中國,證明任何想讓中德經貿關系疏遠的“離心力”都比不上中國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同樣在2日,路透社還爆料稱,在德國政府批準中企投資漢堡港后,有美國國務院官員“自曝”美方曾“強烈建議”德國政府不要讓中企對漢堡港的集裝箱碼頭持有控股權。據此前媒體報道,德國政府10月底批準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收購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24.9%的股份,中國外交部強調,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希望有關方面理性看待中德務實合作,停止無端炒作。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11月3日再就外媒炒作美政府背后施壓德國的消息表示,中德之間的務實合作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事情,美方不應無端攻擊,更沒有資格插手干預。
延伸閱讀:
德國總理今日訪華,背后釋放這些信號
題圖
北京時間10月28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宣布,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國聯(lián)邦總理朔爾茨將于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朔爾茨此次訪華受到廣泛關注。朔爾茨去年12月接任前總理默克爾,正式就任德國總理,這將是他成為德國總理后的首次中國之行。他也將成為自2019年11月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同時也是中共二十大閉幕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中德建交50周年、中共二十大剛剛閉幕之際,朔爾茨此次訪華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朔爾茨此次訪華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即他反對和中國脫鉤,希望加強中德、中歐之間的經貿合作?!?/p>
在俄烏沖突持續(xù)的背景下,德國和歐盟內部在對華戰(zhàn)略上出現了很多嘈雜的聲音,一些人鼓吹要和中國脫鉤、采取更強硬的對華政策。但朔爾茨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多次表示和中國脫鉤不切實際,尤其是在德國陷入重重經濟危機之時,和中國脫鉤只會惡化危機。
當地時間10月21日,朔爾茨率先宣布了即將訪華的消息。他表示,他將率領一個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10月26日,德國政府同意中國國資企業(yè)中遠集團入股德國漢堡港,這也被認為是中德關系發(fā)展的一個積極信號。
鄭春榮指出,中德關系歷經50年的發(fā)展自有其韌性在,尤其是經貿合作的壓艙石作用仍然明顯。雖然當前中德關系面臨一些新的挑戰(zhàn),但只要雙方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務實合作,兩國關系仍可以得到健康發(fā)展。此外,中德關系也可以在中歐關系中發(fā)揮引領作用,同時為全球問題的解決注入積極力量。
朔爾茨首次訪華,經貿合作是重要主題之一
新京報:德國總理朔爾茨10月21日在歐盟峰會結束后宣布,他將于11月率領一個商界代表團訪華。這一消息得到中國外交部的確認。這將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后首次訪華。促成朔爾茨此次訪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想釋放怎樣的信號?
鄭春榮:從朔爾茨個人來說,他很早就有訪華的意向,只是受制于本國政治的一些牽制遲遲難以成行。朔爾茨目前領導的是一個三黨聯(lián)合政府,除了他所在的社民黨,還有綠黨和自民黨——這兩個政黨在對華態(tài)度上比較強硬。今年4月,朔爾茨首次亞洲行去了日本,沒有來中國,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迎合國內的政治輿論。
但朔爾茨在對華態(tài)度上一直比較審慎,他總體上延續(xù)了默克爾時期強調務實合作的對華政策,明確反對和中國脫鉤,希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此次他推動訪華行程,就體現了這一點。
實際上,朔爾茨訪華在德國內部、歐盟內部都存在一些反對之聲,甚至美國方面也給他施加了壓力,但他堅持促成中國之行,其實就表達了他希望加強中德、中歐合作的強烈意愿。
從德國國內政治而言,朔爾茨此次訪華也顯現出他希望體現自己作為總理的領導力。在當前的三黨聯(lián)合政府中,朔爾茨作為總理受到很多牽制,但他希望表達出自己的態(tài)度、體現自己的領導力,所以近期也做出很多行動,如推動中遠集團入股德國漢堡港等。
此外,德國目前正在制訂新的對華戰(zhàn)略,這主要由綠黨主持的外交部主導。朔爾茨希望通過此次訪華對國內釋放一個信號,即中德之間的經貿關系非常重要,在制訂對華戰(zhàn)略時不能和中國脫鉤、不能把經貿關系“安全化”。
新京報:據德國媒體報道,陪同朔爾茨訪華的主要是一個商界代表團。這是否意味著朔爾茨訪華的重心將放在經貿領域?朔爾茨訪華對于中德關系未來一段時期的發(fā)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鄭春榮:這次的德國代表團并不大,據德國媒體的消息,本來有大約100份申請?zhí)峤唤o德國政府,但最終確認陪同訪華的只有12位商界代表。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商界對于訪華是非常積極踴躍的。
所以說,經貿合作肯定是此次訪華的重要主題之一,朔爾茨希望通過這次訪華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德之間的經貿合作。除此之外,一些備受關注的全球性和地區(qū)性議題預計也會提及,如俄烏沖突、氣候變化等。
朔爾茨此次訪華顯然會釋放一些積極信號,同時對沖德國乃至歐洲的一些對華負面聲音。尤其是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特殊時期來訪,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雙方預計都會有一些積極的表態(tài)。此外,此次訪華也會推動中德未來一段時間的互動,譬如推動明年中德政府磋商的安排。
反對和中國脫鉤,希望為中德、中歐關系定調
新京報:朔爾茨將成為自2019年11月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也是中共二十大閉幕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國家領導人。這些“首次”意味著什么?
鄭春榮:朔爾茨是近三年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這表明朔爾茨希望為歐盟的對華政策定調,發(fā)揮德國在歐盟對華戰(zhàn)略中的領導力。
這一點從他宣布訪華的時間點就可以看出來。朔爾茨是在10月21日的歐盟峰會結束后宣布的,這次歐盟峰會專門討論了中國問題,其中也出現了一些要對華更加強硬、要和中國脫鉤、要擺脫對華依賴之類的聲音。朔爾茨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他多次說過,不應和中國脫鉤、要和中國加強合作。他此時宣布訪華就是想表明這一態(tài)度。
此外,朔爾茨也希望為歐盟的對華政策定調。他希望傳達出的信號是,歐盟的對華政策需要更加理性,不要再炒作和中國脫鉤等言論。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中共二十大剛剛勝利閉幕,朔爾茨此時來華訪問,將成為二十大之后首位到訪的西方大國領導人,具有比較強的象征意義。此外,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馬上要在印尼巴厘島召開,此時和中國的互動,也釋放了德國和中國在全球問題上要加強溝通協(xié)調的信號。
新京報:朔爾茨10月11日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明確表示支持全球化,反對與中國脫鉤。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一表態(tài)?
鄭春榮:從國際局勢來看,美國將中國看作“唯一的全球頭號競爭對手”,還試圖拉攏歐洲及其他地區(qū)的盟友聯(lián)合打壓中國。由此,歐洲內部的對華聲音也比較嘈雜,出現了一些要和中國脫鉤的聲音。
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由于美歐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導致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被切斷,歐洲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危機。而中國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并未采取和歐盟一致的立場,因此歐盟內部一些人就妄稱,歐盟在經貿方面過于依賴中國,會使得中國能利用經貿手段對歐洲施壓。
朔爾茨顯然對此表示反對。朔爾茨的邏輯是,歐洲經貿應該多元化,歐盟不能對某一個國家過度依賴,但多元化不意味著要和中國脫鉤,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歐盟也無法和中國脫鉤。德國以及歐洲目前的經濟形勢不佳,能源價格高企、通貨膨脹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和中國的經貿關系惡化,德國和歐洲的經濟問題只會更加嚴重,最終損害本國民眾的利益。
新京報:如你所說,美國一直試圖拉攏歐洲盟友打壓中國。在當前俄烏沖突持續(xù)的背景下,美國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德國以及歐盟的對華政策?
鄭春榮:美國作為歐洲的主要盟友,肯定會影響到歐洲的對華態(tài)度。但其實,歐洲人對美國的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改變。譬如在俄烏沖突中,歐盟和美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制裁,但他們慢慢發(fā)現,這些制裁的代價基本上都是歐洲人在承擔。
這推動歐洲開始進行反思,不能完全跟著美國走、被美國當槍使,因為這樣只會進一步損害他們的利益。就像和中國的關系,若是和中國脫鉤,最終受到傷害的也是他們自己。所以,很多歐洲人也開始思考,不能過度依賴美國,需要給自己留好后路。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24日,德國柏林,默克爾作為看守總理主持的最后一次內閣會議上,朔爾茨遞給她一束鮮花。
中德關系韌性猶存,務實合作仍是主邏輯
新京報: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任內,中德關系得到長遠的發(fā)展。但在朔爾茨去年12月接任總理之位、組建三黨聯(lián)合政府后,很多人擔憂中德關系可能會遇冷。如今朔爾茨上臺已近一年,你如何看待朔爾茨政府的對華政策?
鄭春榮:當前的中德關系實際上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中德關系有其韌性所在,這種韌性可以確保中德關系不會變得太糟糕。譬如從經貿角度來看,即使在疫情期間,中德的貿易總額、德國企業(yè)對華投資都是在增加的。這意味著中德經貿的壓艙石作用仍然非常明顯,務實合作仍然是中德關系的一個主要邏輯。
另一方面,中德關系確實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 尤其是在政治層面,針對中德關系的雜音很多,包括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在內的一些政治人物多次發(fā)出不能過度依賴中國、要和中國脫鉤、要減少中德經貿合作等言論。 甚至德國經濟部已經或計劃采取一些具體的舉措,如收緊出口信貸、審查德企對華投資等。 這事實上體現出,中德之間的政治互信下降,導致雙方關系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
對朔爾茨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如果他不能把好舵、穩(wěn)住中德關系的發(fā)展方向,任由德國外交部、經濟部“帶節(jié)奏”,德國可能會進一步收緊對華經貿政策,采取更多的保護主義政策,從而影響到中德關系的長遠發(fā)展。
新京報:中國與德國1972年正式建交,至今已經50年。從50年的歷史周期來看,中德關系的發(fā)展呈現出什么特點?
鄭春榮:從過去半個世紀的歷史周期來看,中德關系總體上是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從政治層面來看,兩國在2014年就建立了全方位戰(zhàn)略伙伴關系,雙方高層交往越來越頻繁,建立了70多個對話機制;從經貿領域來看,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中國連續(xù)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除此之外,中德關系已經超越了雙邊層面,它對于中歐關系也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甚至在全球層面,兩國在關系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著密切的溝通和合作,發(fā)揮著戰(zhàn)略引領作用。
中德關系能夠不斷向前發(fā)展,并在中歐關系、全球議題上發(fā)揮重要作用,一個重要前提是中德不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不進行制度性的對抗,而是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開展務實合作。所以說,目前德國國內和中國脫鉤的這類聲音實際上是一種逆流,它和中德關系發(fā)展的歷史經驗是相悖的,顯然也不利于中德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新京報:全球正處于一個動蕩期,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仍在對全球政治、經濟甚至地緣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德關系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鄭春榮:確實,當前全球處于一個動蕩變革期,其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因素越來越多。作為兩個大國,中國和德國需承擔起全球責任。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需要穩(wěn)定好中德關系。一方面維護好中德已經取得的成就、成果;另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中德之間的合作。如果中德關系非常穩(wěn)定,在應對一些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時,我們可以注入更多的正能量、發(fā)揮引領作用,從而推動這些全球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