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27 08:50:36作者:智慧百科
資料圖
直新聞:11月25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fā)表聲明,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中興通訊等五家中國公司在美國銷售設備。你如何看待此事?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這件事情并不讓人感到意外,美國人針對中興、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至于全面封殺的到來,不過是個時間問題。
我甚至不用往前追溯太久,以華為為例:2019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允許美國政府禁止所謂“外國對手”企業(yè)的電信設備和服務進入本國市場,華為上榜;2019年8月,白宮宣布禁止美國政府部門購買華為的設備和服務;2021年3月,你剛才提到的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fā)布一份清單,列出了所謂“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風險的通信設備與服務商”,華為、中興等五家中國企業(yè)榜上有名;然后就是現在,這份清單正式啟動,圖窮匕見,美國人再一次降下了時代的“鐵幕”。
事實上,這道“鐵幕”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為嚴重,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法國、英國、瑞典、挪威、羅馬尼亞、比利時、丹麥、波羅的海三國等歐洲國家先后多多少少,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這道“鐵幕”,要么在本國5G網絡的關鍵架構上禁止使用中國設備,要么和美國一樣,全面封殺中國高科技企業(yè)。
網絡圖片
所以你說美國此舉是出于所謂“保護國家安全”嗎?明顯不是,美國政府的根本用意在于絞殺中興、絞殺華為,讓中國企業(yè)在未來科技的發(fā)展賽道中出局,這是明確的攻擊性行為。而且美國人根本就沒有避諱過這一點:今年9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公開表示,過去美國只需要動態(tài)領先于中國,保持一定的科技優(yōu)勢即可,但現在要讓中國盡可能落后于美國,要將兩國之間的差距盡可能拉大。
如何盡可能拉大呢?美國人一手通過芯片法案,另一手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出口管制,明確限制中國先進半導體產業(yè)的發(fā)展。我在之前的評論中講過,這項出口管制落閘時間之急,影響范圍之大,以至于美國雜志《外交政策》都感慨道,這完全是以殺傷中國為目的,甚至不惜以美國自身的經濟發(fā)展為代價。
那么,如何看美方提出的“國安問題”的借口呢?某種意義上,對于美國而言,所謂“國家安全”,要建立在環(huán)顧四周而無一合之敵的基礎上,要建立在自身的絕對霸權基礎之上,這不是某種論斷,這是基于歷史的事實,無論中美是否處于“新冷戰(zhàn)”之中,美國當前正在沿用當年遏制蘇聯科技發(fā)展的方式遏制中國。1980年,美國明確禁止在尖端技術方面與蘇聯的合作;1982年,里根政府將“遏制蘇聯科技發(fā)展”作為重點戰(zhàn)略方向;1985年,美國出臺《出口管制法》,與西班牙、奧地利、瑞士、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組成聯合體系,從多個方向封堵蘇聯科技發(fā)展上升的渠道。
比較這段歷史和當前,不難發(fā)現,美國人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yè)的每項舉動,我們都能在過去找到對應,因為這就是美國人在冷戰(zhàn)中戰(zhàn)勝蘇聯的記憶,美國人也許嘴上說不想和中國進入一場“新冷戰(zhàn)”,但他們一定會試圖去復制這些記憶,就像他們試圖在中美關系中復制當年對蘇聯的勝利。然而就像我和很多人都強調過的,中國不是蘇聯,美國也不是當年那個美國,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保管讓你碰個頭破血流!
資料圖
直新聞: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最近荷蘭政府拒絕繼續(xù)順從美國對華科技禁運,而德國也表示反對與中國經貿“脫鉤”,你認為利益方面的分歧,會瓦解美國為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yè)所搞的小圈子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分析國際關系最忌諱的一點是過分“以小見大”,從某些孤立的表態(tài)出發(fā),就大的政策導向進行結構性分析。就像我們看到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后作出了一系列積極表態(tài),比如德國不能沒有中國市場,愿意深化兩國間經貿合作,反對中德“脫鉤”等;但我們沒看到的是,根據德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1月22日,朔爾茨強調,德國要推動貿易合作多樣化,不能依賴任何一個國家。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明確表示,德國會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關系,為中國的單一國家投資設置一個上限。
我倒不是想說德國政府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現實擺在這里,德國并不具備和美國平等博弈的能力,事實上整個歐洲加在一起,也不見得具備這個能力,因此中德關系必然受到美國壓力因素的影響。我在之前的評論中提到過,歐美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依附性的關系,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的國際公共產品,作為交換,歐洲認可美國在歐洲秩序構建之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順風順水一起發(fā)財的時候,這種依附性關系的本質會被所謂的“雙贏”所掩蓋,美國吃肉、歐洲喝湯,歐洲各國稱贊美國是仁慈的霸主,大西洋兩岸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之間的矛盾逐漸擴大,德國鐵娘子默克爾繼承了法國硬漢戴高樂的理念,試圖為歐盟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可以說倒退回那個時代,我完全相信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會全力對抗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與中國發(fā)展更加深入的經貿關系,事實上歷史也是這么寫就的。
但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fā),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再一次被塑造為歐洲當前最大的關切,這一共識的達成,也讓美國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前所未有地深深嵌入歐洲地緣戰(zhàn)略地決策導向之中。
有多深入呢?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德國一直努力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尋求調節(jié),試圖為俄羅斯和歐洲之間達成去威脅化的合作,如今這一切化為泡影,改為由美國的對俄姿態(tài)所引領,甚至德國在歐洲的地位也隱隱有被邊緣化的趨向。
我舉一個略帶一些陰謀論的例子,我注意到10月13日,波蘭啟動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波蘭有望成為歐洲新的能源樞紐,而過往這個桂冠一直是在德國的頭上,但我們都知道9月26日,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最大的北溪管道被炸了。一個啟動,一個被炸,兩者相差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其中是否有某種關聯,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雖然說暫時通往波蘭的天然氣管道輸氣量僅有北溪的六分之一,但它為我們繪就了一種未來可能性:一邊是一個因為能源危機而去工業(yè)化的德國,另一邊是一個新的歐洲能源樞紐,因為歐洲能源格局的改變而在歐洲內部具有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而且這個國家不但在意識形態(tài)上與美國深度綁定,還激烈反俄,熱烈盼望著成為美國的十字軍,一個這樣的歐洲會在中美經貿博弈中作出什么樣的抉擇,又會在美國對華科技打壓問題上作出什么樣的選擇,我相信也不難想象。
所以我的結論不在于如何自欺欺人地相信歐洲具備某種能力或者良心去自然而然地站在中國這一邊,而是中國要積極主動地塑造歐洲未來政治的氛圍與導向,通過越發(fā)深入的經貿相互依存戰(zhàn)勝那些唯恐世間不亂的大西洋主義者,讓“一帶一路”的進步主義意識形態(tài)替代強權政治的霸權思維。
作者丨張思南,直新聞主筆,深圳衛(wèi)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