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我國僅有1只的斑鱉,到底有多罕見,為何會在太湖絕跡50年?

        更新時間:2022-07-07 16:00:46作者:未知

        我國僅有1只的斑鱉,到底有多罕見,為何會在太湖絕跡50年?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一個典型的大型淺水湖,平均水深只有1.9米,最大水深也不過4.8米。作為長江流域的“天然魚塘”,太湖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各類湖魚共有107種,年產量高達3~6萬噸,其中的銀魚、白魚更是聞名全國。


        資料圖

        在太湖流域,還曾生活著一種鮮為人知,同時又極為罕見的珍稀物種:斑鱉(Rafetus swinhoei)。和中華鱘、白鱀豚一樣,斑鱉也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不同的是后者的數量要少得多,處境也更瀕危。目前,全球已知的活體斑鱉只有3只,中國有1只,越南有2只,繁殖狀況都不容樂觀。


        斑鱉資料圖

        斑鱉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龜鱉類生物,它的獨特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鱉,堪稱鱉中巨物。斑鱉成年后的體重可超過100公斤,最大可達180~200公斤,僅是背夾骨骼的長度就超過1米。和另一種名為“鼉”的巨型鱉相比,斑鱉的塊頭更大,因前者一般不會超過100公斤。


        斑鱉資料圖

        其次,斑鱉在長相上具有較高的“迷惑性”。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斑鱉的體型體色變化較大,容易和其他品種混淆,這也給斑鱉的生存危機埋下了隱患。

        在稚鱉期,斑鱉和中華鱉、山瑞鱉體態(tài)類似,專業(yè)漁民也難以區(qū)分。達到次成體時,斑鱉的體態(tài)又和鼉相似,兩者的細微區(qū)別存在于:斑鱉背甲的第八對肋骨明顯退化,呈塊狀,而“鼉”的第八對肋骨則較為發(fā)達,呈條狀。野生的斑鱉長期被人們誤解,直到2002年,生物學家才將其確認為一個有效物種。

        斑鱉和其他鱉種長得像,為啥不是一件好事兒?這主要和國內的飲食文化有關。鱉類生物營養(yǎng)豐富,其外殼覆蓋有一層柔軟的革質皮膚,肥厚的裙邊富含膠原蛋白,味道鮮美,是人類滋補健體的高級食品。


        斑鱉資料圖

        由于和其他鱉種長得很像,斑鱉在野外被捕后難以得到及時的保護,其待遇和普通甲魚無異,野生種群因此遭到濫捕。在2005年,國內的保護團體開始關注斑鱉,但當時全球的活體斑鱉已經極為罕見,清點出的數量只有6只,中國有5只,越南有1只。


        斑鱉資料圖

        斑鱉數量稀少的原因,還與棲息地的變遷有關。斑鱉是一種大型肉食動物,自然攝食量大,需要廣闊的水面、豐富的食物資源才能維持生存。因此,斑鱉對棲息地的要求很高,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棲息水域就是太湖。

        太湖湖型淺而廣,藻類密度高,底部淤泥深厚,食物資源多樣,適宜作為斑鱉的狩獵場、繁殖場。歷史上,斑鱉的確曾在太湖廣泛分布,湖區(qū)的鼉頭渚、鼉山都和斑鱉有關,老一代漁民口口相傳的“太湖巨鱉”也多為斑鱉。


        資料圖

        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太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水體呈現富營養(yǎng)化傾向,氮磷污染加劇,水環(huán)境不再適合斑鱉的生存。另一方面,太湖的漁業(yè)和生態(tài)也陷入了兩難的困局,魚的種類和資源量不斷減少。


        資料圖

        50年代時,湖區(qū)監(jiān)測到的魚種僅有63種,蛇鮈、銀鲴等具有地區(qū)性經濟價值的魚類瀕于絕跡。60年代,太湖流域興建閘壩,洄游性魚類的繁殖通道被截斷,自然種群幾近消失。到了70年代,大規(guī)模的圍湖造田則導致湖濱濕地急劇減損,湖泊面積減少了13.6%,161平方公里的湖蕩消失,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大幅度萎縮。

        伴隨著太湖生態(tài)的變遷,湖中的斑鱉也開始銷聲匿跡。根據陳晶等學者的報道,最近50年來太湖流域再未發(fā)現過斑鱉的蹤跡,由此可反推,太湖斑鱉在70年代或已絕跡。


        斑鱉分布圖

        根據斑鱉的分布圖可知,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斑鱉群體已經滅絕,現存棲息地只剩下了紅河和元江。紅河保留了局部的原生生境,開發(fā)程度低,但由于馬堵山水壩的修建,斑鱉的洄游路線或受影響,自然繁殖愈加嚴峻;至于元江流域,我國學者也曾發(fā)現過斑鱉的蹤跡,但缺少活體證明,野外個體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斑鱉如此稀有,那我國為何不通過人工繁殖來拯救它呢?

        事實上,國內專家也確實為此做過大量的努力,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從繁殖習性來看,斑鱉屬于卵生生物,雌鱉在每年5~7月產卵,一年可產2~4窩,每窩卵粒的數量為45~70枚,繁殖能力并不低。但問題在于,符合繁殖條件的雄鱉和雌鱉數量太少。


        斑鱉

        在2005~2007年,國內圈養(yǎng)的斑鱉接連死亡,北京動物園、上海動物園、蘇州西園寺共損失了3只斑鱉。到2007年時,全國的斑鱉已經所剩無幾,僅蘇州動物園的一只老年雄鱉,蘇州西園寺的一只雌鱉(不幸失蹤),以及長沙動物園的一只雌鱉。


        斑鱉

        當時,蘇州、長沙兩地的斑鱉恰好可以配對。其中,雌鱉的年齡在100歲左右,正處于壯年時期,每年可產下100~200枚卵,人工繁殖的可行性較高。


        資料圖

        為增加“水下大熊貓”的后代數量,長沙動物園的專家提出了人工繁殖的設想,得到了國內外爬行動物專家的大力支持。2008年5月,長沙動物園的雌鱉被運到蘇州動物園,和雄性斑鱉同池飼養(yǎng)。


        資料圖

        出人意料的是,這只雄鱉的生殖器意外受傷,無法完成自然的交配過程。為此,科研人員只能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實現精卵結合。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雄性斑鱉年老體弱,健康度下降,精子的活性只有正常水平的20%,導致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很低。


        資料圖

        從2015~2018年,專家團隊先后嘗試了四次人工授精,但最終也沒能孵化出一只幼鱉。更令人惋惜的是,在2019年4月完成第5次人工授精之后,雌性斑鱉在麻醉后并未蘇醒,最終因搶救無效死亡。這對斑鱉原本是拯救該物種的關鍵,被國內外學者寄予厚望,但最終卻釀成了一場悲劇。

        那么,全球瀕危的斑鱉,還能再次恢復生機嗎?客觀來看,拯救斑鱉的希望依舊存在,重點在于棲息地的保護。

        斑鱉在自然界位于營養(yǎng)金字塔的頂端,其生長、發(fā)育和繁衍高度依賴于健康、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食物鏈越豐富、人為干擾越低的自然水域,就越可能存在斑鱉的野生個體。在新的斑鱉被發(fā)現之前,保護好棲息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至關重要。


        資料圖

        近年來,也確實有新的斑鱉被不斷發(fā)現。2018年4月,有環(huán)保主義者聲稱在越南的宣漢湖發(fā)現了一只野生的斑鱉,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檢測環(huán)境DNA的蹤跡,證實了這只野生斑鱉的存在。目前,這只野生斑鱉仍棲息于越南的宣漢湖內,至今未被人類捕獲。


        越南宣漢湖的斑鱉

        總之,斑鱉的命運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緊密相連。值得欣慰的是,斑鱉的自然壽命很長,可達400多年,短期內不會滅絕。這也意味著斑鱉的拯救期限很長,人類有充分的時間改善棲息地環(huán)境,恢復野生種群,您認為呢?

        本文標簽: 太湖  大熊貓  斑鱉  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