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2 10:31:02作者:佚名
前段時間,多年來一直高高興興去上學的女兒,突然對上學提不起興趣了。無論怎么問、怎么引導,從她口中都聽不到真實原因所在,只知道她的好朋友也開始“不喜歡上學”了,引發(fā)了老母親的各種思(遐)考(想)。 女兒這些年一直就讀的是IB國際學校,課堂輕松活潑,老師溫和有愛,沒有刷題,沒有卷子和考試,沒有排名。這么好的教育環(huán)境,為什么對上學沒有興趣呢?
作者:Beth
本文原文來自:菁kids北京
微信號:Jing-kids
01.
公立VS國際 ,誰更內(nèi)卷,誰在躺平?
前幾天,我家的親友群氣氛格外緊張,因為家里今年有兩個高考生——哥哥家的小伙子和表姐家的小女生,大家都在急切的等待著高考成績的公布。
緊張的都是老一輩們,兩位考生則是若無其事。尤其是表姐家的小女生,高三那一年過得格外的充實,參加藝術(shù)考試、合唱團、舞蹈隊,樣樣不落。按表姐的話說,忙的都沒時間學習了。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剛剛讀到的畢業(yè)生峰會上一位叫David的畢業(yè)生說:“為什么躺平與內(nèi)卷,競爭與休閑不能兩者兼具?”被傳統(tǒng)思想洗腦的家長們,總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恼J為,高考生可不就該一心一意的只讀圣賢書嘛。
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似乎現(xiàn)在的孩子們都更想追求學業(yè)與生活的平衡。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公立學校考生們,居然不再一門心思只顧提分,誤以為相對快樂輕松的國際學校的學生們,從高中便陷入“比成績,比課外,比夏校,比體育”的內(nèi)卷競爭中。
用David的話說,“逼出了一群心理年齡六十多歲的三好青年”。( )
從壓力的角度看來,公立私立高中之間,似乎打了個平手。
02.
用發(fā)展的眼光
審視公立教育
因為家有高考生,我們便聊起了當下高考的考試科目和各科的考試內(nèi)容。讓我驚到的居然是,在政治考題中看到了諸如: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飲料消費市場的變化,制造業(yè)增值稅稅率的調(diào)整等話題。
且不說政治覆蓋的范圍與我們那個年代已經(jīng)有了天壤之別,單單是這些話題中的任何一個,都需要足夠多的相關(guān)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
這就意味著,現(xiàn)在的公立高中生,不光攝入的知識量更加豐富,知識面的廣度以及所覆蓋的學科類別也更加多樣化。僅僅這幾道考題,就已覆蓋了經(jīng)濟、商業(yè)、財務(wù)等方面。
當我們總是著眼于國際學校甚至是IB課程的廣度、多樣化和對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時,原來在我們身邊,北京的公立教育也已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對學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那么,我們是不是也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一直飽受詬病的公立教育呢。
03.
國際學校更快樂嗎?
拋開成熟的高考生,讓我們來看看尚在讀初中的孩子是個什么狀態(tài)。
春節(jié)過后再度回到校園,多年來一直高高興興去上學的女兒突然對上學提不起興趣了。無論怎么問、怎么引導,從她口中都聽不到真實原因所在。只知道她的好朋友也開始“不喜歡上學”了。
后疫情時代格外“神經(jīng)兮兮”的老母親突然意識到,莫不是疫情導致心理出了狀況?也許之前在家宅久了,生活亂了規(guī)律?也許是網(wǎng)課上多了,沉溺于網(wǎng)絡(luò)社交了?再或者回到學校后天天戴口罩,大腦缺氧了?
種種猜測除了增加了焦慮,也引發(fā)了老母親的各種思(遐)考(想)。
初中的女兒這些年一直就讀的是IB國際學校。課堂輕松活潑,老師溫和有愛。沒有刷題,沒有卷子和考試,沒有排名。
學校一直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老師講的少,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的多。作業(yè)和需要評分的project通常要求他們以論文或者是presentation的形式提交。
在我們作家長的看來,這種學習或者說作業(yè)方式不光鍛煉寫作能力,還能為今后國外大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給她提供這么好的教育環(huán)境,為什么對去上學沒有興趣呢?曾經(jīng)還和女兒開過玩笑,把你扔進公立學校待一年,保證你從此不再抱怨。
但是,我卻清清楚楚地聽到兩位公立學校孩子的媽媽講到,他們的孩子在疫情后都非??释胤敌@,而且每天在學校都過得開開心心的。
我這認知突然之間有點崩塌。一直以為國際/私立學校更容易創(chuàng)造快樂,更容易引發(fā)學習的動力,現(xiàn)實似乎卻在告訴我,公立的孩子看起來似乎更快樂、更主動。
當然,我知道我不能武斷地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畢竟sample size太小了??墒?strong>媽媽們就是很容易在各種打聽,比較中迷失、陷入焦慮。我也不例外。
作為一個細心敏感的老母親,發(fā)現(xiàn)并想解決問題,就得拿出偵探般不屈不撓的精神。
百般不經(jīng)意的“閑聊”中,得知女兒有的同學曾明確表示更喜歡“會講課”的老師——把知識明確、具體的講授出來(也可以理解為“灌輸”),他覺得這樣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原來,不是每個孩子都更喜歡自己去搜索、去尋找答案。同理,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把論文當考試成績的評分方式。
這讓我突然醒悟過來,似乎女兒已經(jīng)跟我抱怨過好多次,她有寫不完的論文,甚至包括體育課布置的論文。而且每個論文都要計入學期成績。
我還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討厭排名。排名固然會帶來無形的壓力,但是也創(chuàng)造進步的動力。
畢業(yè)生峰會上Ryan就表示:“(在公立學校讀書時)我并沒有覺得排名是一個負向的東西。有時,我還會將他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針”,參考自己進步與否……”
曾經(jīng)以為的國際學校的某些優(yōu)勢理念和做法,這么看來,怎么好像又不是優(yōu)勢了呢?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才是好的?
04.
教育是一道永遠無解
的選擇題
暑假臨近,聽說同年級好幾個孩子要出國讀書了,而且大部分是從幼兒園開始一路讀上來的“老生”。還聽說,另外一所國際學校,初中一個年級一下子走了二三十個孩子,全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出國讀書。
疫情尚未結(jié)束,出國不能不說仍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作為一個同樣選擇了出國留學的家庭,我在做決定的過程中也經(jīng)歷了各種的舉棋不定。
拋開國內(nèi)外的安全因素不談,對現(xiàn)有學校的熟悉,讓我覺得選擇留下,讀完高中,就像待在舒適區(qū)里一樣。
畢竟,女兒就讀的是一所還不錯的國際學校,一直讀下去,然后申請大學,應(yīng)該出不了什么大的差錯。
可是現(xiàn)階段,女兒失去了對學校/學習的興趣。那么,給她一個體驗變化的機會,讓她切身去感受一下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看看她到底喜歡什么樣的教育方式,說不定還能加快她成熟的腳步。
這些年,身在國際學校社區(qū),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我一樣,腦袋里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疑問:
國內(nèi)的國際學校和國外原汁原味的西式教育之間到底有沒有差距?如果沒有,那為什么那么多家庭要選擇犧牲家庭團聚,而讓孩子遠走他鄉(xiāng)去求學?答案不得而知。
似乎唯一能解釋的通的,就是距夢校的距離更近一些,讓邁進心儀的大學校校門變得更容易一些。
每個家長的心里都裝著一個大學夢,或者說是藤校夢。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進入一個更好一點的大學。
難怪十七八歲的David會說:“現(xiàn)在的高中生們內(nèi)卷已不再是為了申上好大學或今后過上小康生活,現(xiàn)在的內(nèi)卷更像是滿足自己——學生們和家長們的虛榮心和炫耀的資本?!?/p>
當看到這段話時,我怎么覺得,高中生一旦進入這種狀態(tài),這隱性的心理問題遠比女兒現(xiàn)在對去上學不感興趣嚴重的多呢!
現(xiàn)在那么多心理出了問題的大學生,很多是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就讀于非常有名的大學,莫非是因為終于看清了自己多年勤奮背后的真正原因而無法接受,失去了方向?
如果要分析學生們的諸多心理問題,疫情未必是罪魁禍首。
曾研究過2003年SARS疫情帶來的后果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指出,人在面對重大災(zāi)害時具有一定的心理彈性,這里的重大指的是疫情帶來的親人離世等重大心理創(chuàng)傷。
而我們在疫情時所面臨的社交受限、正常生活活動被打亂等“挫折”根本算不上重大災(zāi)害。這樣的情況下,人的心理彈性,也可以理解為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是很強的。
正巧這兩天看了一個名為《錄取通知》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名被無數(shù)大學拒之門外的高中畢業(yè)生,由于無法面對來自父母的壓力(父母覺得孩子沒有大學上是件很丟臉的事),和幾個有著同樣經(jīng)歷的哥們兒自己辦起了一所“假大學”,用來蒙混父母。
沒想到一下子吸引來了好幾百名有著同樣遭遇的高中生前來報到。其中一個學生的遭遇幾乎代表了那里所有的人——當他收到(假的)錄取通知書時,他的父母第一次對他說出了“我們?yōu)槟愀械津湴痢边@句話。
可見進入大學這一標志在大多數(shù)父母心目中有多重要。哪怕就讀的是個從沒聽說過的(冒牌)大學,也是值得父母驕傲的,孩子才能被認可。
雖然故事是虛構(gòu)出來的,但是電影反映的終歸是現(xiàn)實問題,映襯的不正是家長的虛榮心嗎?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校,同時能開心順利的完成這一過程。但是固有的觀念和焦慮又使得我們不自覺的要求孩子努力再努力。難怪現(xiàn)在的高中生們開始思考,如何在躺平與競爭之間夾縫求生存。
很慶幸看到表姐家積極陽光的小女生,在高三那一年仍能追求自己所愛,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沒有一門心思為了分數(shù)埋頭苦讀。
很欣慰雖然哥哥說如果他家的小伙子能再多花點時間學習,高考結(jié)果一定會更好一些,但是他的口氣里沒有一絲的責怪。
我知道,雖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這么“想得開”,但是,越多想得開的、不虛榮的家長,就意味著更多能兼顧學業(yè)與休閑的孩子,更多心理上更加健康的孩子。
不是不要求他們努力,而是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學習和生活。不會因為少考了幾分,沒有進入心儀的大學而被輕視、被否定。
Chloe在畢業(yè)生峰會的演講中引用了John Dewy的話:“教育不是在為人生做準備,而是人生本身”。她進一步這樣解釋,“我們在學校學習其實不是為了準備迎接未來進入社會,學習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最后,讓我們再換個角度,如果家長們親眼看一看北京近幾年的高考題,就會明白,我們總掛在嘴邊的刷題提分似乎早晚會成為過去式。
國際學校自不必說,從高考考題不難看出,公立學校的學科知識在不斷拓寬,高中畢業(yè)生的思辨能力只會越來越強。
有了這些能力,即使沒能考上期待的名牌大學,家長也可以自豪的說一句,我們?yōu)槟愀械津湴痢?/p>
本文系授權(quán)發(fā)布,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國際教育和社區(qū)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了解京城所有國際學校,匯集各類好玩的社區(qū)活動,還有家務(wù)技能、親子度假、國際教育動態(tài)等精彩內(nèi)容等你來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我們,掌握第一手的國際教育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