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5 18:38:12作者:佚名
【視頻/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沈逸】
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的《逸語道破》。
這是答應大家錄的,有人提醒我說錄的時候不要笑出來,要注意情緒管控。但是,確實經(jīng)歷了情緒和心理上的巨大波動,因為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帶來的跌宕起伏。其實說白了,當我自己身臨其境的時候,某種意義上又進行了一次確認和體驗。
從國家安全戰(zhàn)略、大國國際關系博弈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做研究時要進行所謂的理性人假設(rational actor),要從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情緒出發(fā);要根據(jù)利益的計算,“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種粗糙的概率性的理性人原則、要從精準的量化模型去進行權衡,你要賦值、要賦予數(shù)據(jù)的上限和下限的閾值等等。
看似排除情感和情緒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其實不是。尤其是情緒被調動起來之后——任何人都是如此,一旦出現(xiàn)短促沖擊,確實會經(jīng)歷巨大的情緒波動。
這也是最近幾天我沒有做視頻的原因,我不太希望成為純粹的情緒性輸出。當我情緒波動巨大的時候,我嘗試讓自己轉變情緒——當然現(xiàn)在情緒很好?,F(xiàn)在錄視頻的時候已經(jīng)是星期五的凌晨了,昨天星期四大家看到我們針對佩洛西竄訪臺灣給出了強硬的國家安全領域的信號,開始一系列軍演。
東部戰(zhàn)區(qū)陸軍部隊遠程火力實彈射擊現(xiàn)場畫面
第一天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是遠程火箭炮,傳說中射程最遠到500公里,這種射程的火箭炮是第一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還有地對地常規(guī)導彈的展現(xiàn)。
新聞中非常清晰地提及兩點,第一個叫做對臺灣海峽東側進行精確打擊,位置是臺灣海峽,沒有過島,海峽東側精確打擊;第二個是,星期四下午若干枚導彈對臺島東部三個區(qū)域進行精準打擊和區(qū)域拒止(access denial)——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說出“access denial”的次數(shù)極少。
這次演訓行動,基本可以看到上中下三片區(qū),行動區(qū)域分六塊,把臺灣島整個圍在里面,且頂穿臺方自己聲稱的所謂“領海線”和“領空”,更不要說所謂的“臺海中線”。
這個動作就是告訴大家,如果將來滿足《反分裂國家法》啟動的條件,滿足使用非和平方式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的條件,可能呈現(xiàn)的一個態(tài)勢——里面圍住,外面切掉。說穿了,就是即便美國有馳援能力,你過來怎么把你攔掉,然后先聲奪人的遠程打擊。
遠火精準打擊意味著射程遠,而且其數(shù)量可以極大提升,因為它不是導彈,比導彈要便宜,還可以進行精確打擊。只要你有任何船只飄在海峽里面的任何部位,只要在射程范圍內,我就用這東西給你精確地洗掉。
那么,“區(qū)域拒止”里面的上中下三塊是什么呢?南北兩側,就是臺灣島的兩個主要港口區(qū)和航線區(qū),同時也是美國海外干涉力量可能馳援的路線,;包括日本如果想搞事,在你進來之前,就可以在這個方向上切掉。
另外,臺東有一塊區(qū)孤零零的區(qū)域,既不在上面也不在下面,差不多處于中間。大約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蘭德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智庫,在探討美國用軍事方式介入臺海的各種想象的場景中,他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美方勝算比較高的一種方式,就是美國航母戰(zhàn)斗群擺在這個位置;在臺島東側停著展開后,航母上的電子偵察機起飛,再從沖繩嘉手納和菲律賓克拉克一南一北兩個美軍基地飛來援助的電子偵察機的支撐下,戰(zhàn)場態(tài)勢控制從臺灣海峽中心線開始,整個半球包裹起來,間接提供信息鏈支持,甚至信息探測可以到福建廈門一側,輔助殺傷甚至是直接截斷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兩棲渡海作戰(zhàn)。當你的船團過去時,他在臺海中心劃一道,打斷你的整個兵力輸送,讓你的波次續(xù)不上,這在傳統(tǒng)登陸作戰(zhàn)中是最致命的。
而且,當時他們認為在這個位置,大陸飛機如果從兩邊繞過去攻擊美國航母的話,航程不夠,作戰(zhàn)滯空時間不夠長;但如果想穿過本島,那么在打擊到航母前,臺灣島上的防空火力可以進行有效殺傷,相當于美國航母有了一個防空壁壘。
當然,要破解其實也很容易,你有航母艦隊就可以停到這個位置跟它打對攻,而且你的航母編隊可以得到遠程精準投送火力的支撐。所謂“access denia”,就是確保對方進不了這個預設站位。在這次演訓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視頻畫面中,展現(xiàn)了我們公路機動地對地導彈快速機動發(fā)射的能力。
這是第一天大家視線聚焦之處,當然還有其他的項目。
有意思的是,網(wǎng)上還鬧了個笑話,導彈測試完之后,我們發(fā)布的新聞稿里面有一句話“相關海空領域的管制解除”,于是網(wǎng)上有人拿著這句話做文章,以為導彈一扔演習就結束了。怎么說呢,他們開心就好,混這種飯吃的人也是越來越不上心。
這波動作傳遞出非常清晰的信號,核心意思是,在臺灣問題上,佩洛西竄訪臺灣是蔡英文當局去勾搭來的,是給了錢找公關公司去游說來的。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信號,你踩踏到了紅線。
有一群人在外網(wǎng)挑釁說,有彈性的紅線,有本事打啊。那么,現(xiàn)在我認真告訴你,我很生氣,也不跟你說了,開始做動作,第一所謂的“臺海中線”再也沒有了,game over。
這里涉及到上世紀50年代“美臺共同防御協(xié)定”里面所謂的“放蔣出籠”和“中立化”。當年朝鮮戰(zhàn)爭一爆發(fā),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杜魯門直接下令第七艦隊進駐“臺海中線”,駛入臺灣海峽,當時給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阻絕海峽兩岸互相攻擊對方,他認為這既是阻擋大陸攻打蔣介石,也攔住蔣介石攻打大陸。
這是對我們領土和主權的粗暴干預,但這個問題就這樣直接延續(xù)下來了,臺灣問題也就這樣產(chǎn)生了。后來簽了“美臺共同防御協(xié)定”,我稱之為“美蔣共同防御協(xié)定”,里面涉及的問題,用非常形象的史學表述就是“放蔣出籠”——冷戰(zhàn)時歐美國家也用這個詞,把蔣從籠子里面放出來。不過,美國的政策是“放蔣出籠”和“中立化”。所謂“中立化”就是當時美國領導人表示,我不再阻隔你們互相搞來搞去,事實上也是出于實際能力的限制,這被理解為更多的有利于蔣介石采取行動攻擊大陸,彼時還有人傳,蔣介石可能想了個“很美”的招數(shù),反正美國人在這邊攔著,相當于我的盾,我這邊是安全區(qū)域,然后就跑出去招惹大陸,但結果肯定干不過呀,只好逃回來。
美國說,你很開心是吧,動不動就去招惹別人,讓我給你擦屁股,不好意思,那就“臺灣海峽中立化”,即美軍駐守的那塊中間區(qū)域被定義為中立區(qū)。中立區(qū)的本質操作,就是蔣介石想調大概一個連排級的兵力,也要得到美國的同意。所以,當時的史學家就這么描述,“放蔣出籠”,但在其脖子上系了一條名為“中立化”的皮帶,抓在手里。
到了1958年“823炮戰(zhàn)”,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介入,國防部提案,美國大概的應對方案是利用??諆?yōu)勢力量轟炸,尤其是如果大陸表現(xiàn)出要攻擊臺灣的跡象的話,就轟炸廈門和福建的兵源集結地,包括使用戰(zhàn)術核武器。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把戰(zhàn)術核武器203毫米火炮部署到金門島上。
但是,國務卿杜勒斯奉行所謂“戰(zhàn)爭邊緣”政策,其中的核心要件就是要畫一條戰(zhàn)爭邊緣線。第一,這條線是非常清晰的,你不會因為不知道這條線的存在而錯誤地跨過它,誤以為你不想跟我打,我告訴你不要過來,但你過來了、其實又不想跟我打,然后雙方就這么錯誤地打起來;第二,可以很容易被觀察到,不容易被誤會,不會被各種各樣的意外所擾動。
這些因素促使杜勒斯做了第二件事,宣布將臺灣海峽中心線作為戰(zhàn)爭邊緣線;就是說,當大陸??哲娛铝α俊凑斩爬账沟南敕ā竭^臺灣海峽中心線的時候,美國就可以進行大規(guī)模報復——這是前兩天我在微博上掛了一個老外的說法,意思是可能一上來連常規(guī)武器都不用,直接戰(zhàn)術核彈扔過去。
但要做到這一點,杜勒斯要說服蔣介石做一個方案,就是“臺澎換金馬”,金門跟馬祖的蔣軍要撤回來。后來的演進,大家都知道了,金門馬祖沒有撤,大陸也改變了原來的策略,演化出了所謂的絞索策略,把這兩個東西牽住,不讓臺灣和澎湖脫離掉。
后來,在事實上,基于國際關系的某種默契——國家與國家之間基于客觀力量對比、基于利益訴求,會形成一些默認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行為規(guī)范有助于降低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會輕易打破,反正客觀上有一段時間“臺海中線”是雙方心照不宣的存在。
這也沒什么好多說的,歷史上客觀存在這么一個階段,這也不丟人,實力確實相對比較弱。再到后來,中美關系相對比較好,我們的實力又起來了,到了可以過“臺海中線”的時候,我們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態(tài)度,不去主動觸及這一塊,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信號干擾整個節(jié)奏。這就是自己的發(fā)展節(jié)奏,避免誘發(fā)別人對你的誤解,尤其是有些人在刻意制造外界對你的誤解的時候,需要保持良性的信號環(huán)境。
1996年軍演區(qū)域(黑色)與當前軍演區(qū)域(紅色),藍色為所謂的“海峽中線”,棕色為12海里線
但是,這一次不好意思,“中線”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有人做了個圖,把這次的演習區(qū)域和1996年由于李登輝“兩國論”所誘發(fā)的第三次臺海危機的演習區(qū)域做了對比,發(fā)現(xiàn)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六大演習區(qū)域,每一塊區(qū)域都超過了“中線”。
再仔細看經(jīng)緯度,我們給出了非常精準的一系列坐標,直接頂進臺灣所謂的“領海線”和“領空”。除去導彈不說,遠火直接打穿掉。遠火的射高是有限的,不像導彈那樣,可以認為是在你領空外面飛,遠火不一樣,一巴掌扇得干干凈凈。
再者,進行航空出入管制,我這邊在搞演習,什么時候可以進、什么時候可以出,我給你時間,你要進去要出來,向我申請。這是行使主權,不是信號,就是事實上對對臺灣主權的宣示,是實質性的舉措。
從實力對比上,今天我們直接拿出反拒止、反干涉遠火和導彈,空天地一體的指揮支撐,戰(zhàn)場態(tài)勢感知網(wǎng)絡系統(tǒng),都在那默默發(fā)揮作用。
這還僅僅是第一天,明后天呢?暫定3天,會不會延長到4天?說明了什么?不管是臺灣問題還是中美關系,這是中國自身崛起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性篇章。
其實,我這是收攏情緒之后的一些感受性交流,后面會有深度分析。我的初步構想會形成一個系列,貫穿的核心思想是根據(jù)每天軍演的主要節(jié)目,來談談地緣政治和大國戰(zhàn)略穩(wěn)定和戰(zhàn)略博弈。事實上,就是中美之間無聲的可控對話。
另外一部分內容,就是大體以佩洛西竄訪為案例,從最初臺方策動邀請、她接受邀請、放消息、陽一次、再放消息、強沖、沖完之后惡性竄訪、然后離開,離開之后伴隨軍演、各方評估長期影響等,做一個總體性的分析。
這個典型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很多事情,讓我們意識到全面充分準確地認識和理解,用一種相對理性的眼光去認識、發(fā)現(xiàn)以及探討這類問題。
某種程度上,我也是和大家分享自己在看待理解這個問題中的情緒和認知變化,促使我情緒發(fā)生波動的根源,我自己對自己的解釋;以及我作為一個國際關系研究者以一種準實時方式身處其中觀察這件事的時候,從中得到的一些體會和感悟?,F(xiàn)在,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沉淀、整合、加工。
無論如何,軍演第一天,我們看到的是大陸展現(xiàn)有效、先進、新銳的遠程精準打擊火力。相比1996年,我們在兩岸關系中事實上所處的地位發(fā)生了重大的演變。這種重大演變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戰(zhàn)略主動權,但同時大家也同樣清晰地認識到,無論是中國的統(tǒng)一、自身整體的發(fā)展還是中美戰(zhàn)略博弈、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等等,從來都不是僅僅依靠單一要素就能解決的問題,是國家之間戰(zhàn)略能力和戰(zhàn)略體系的總體性較量和博弈。
在某種程度上,就像大家看到的很多體育賽事,很多運動員堪稱一生之敵,他們最終的競爭結果是看排行榜上的積分,這些積分是通過不同的賽事,一場一場比賽去獲得的。類比中美兩國,更多的是看他們的排名,當然某一場重大賽事中的某一場關鍵比賽,如果兩人撞上了,互搏也很重要,但只是這一場比賽,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不能最終決定雙方之間最后的整體性競爭結果。不排除有歷史決定性的瞬間,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時候一些短促沖擊,更多聚焦于心理認知、情緒層面以及時間點和維度。如果你以為時間凍結在那一刻,你可能就此認為游戲已經(jīng)結束,但事實上是不會凍結在那一刻的。這是第一。
第二,今天對于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說,即使是美國要想零成本或低成本,就可以把中國一擊kick off的事情,大概率也不存在。如果有,像特朗普這樣“難能可貴”出現(xiàn)的美國大統(tǒng)領早就用。事實并非如此。
以上是第一天的一些感受,我努力控制住了沒有笑。我想這件事情可以幫助大家進入更系統(tǒng)性的思考,能夠在一個更長的時段內去理解復雜事物,并嘗試用多場景、多結局推演來做假設性討論,從而更好的認識這一類新聞以及解讀其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在此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分析框架,真正意義上去獨立思考重大信息。
這對于生活在今天這個碎片化信息充斥甚至泛濫的時代,是極為至關重要的。
謝謝大家。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