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05 22:20:27作者:未知
“法官大人,我方認為,是這名女性先裸露了自己的小腿和腳踝,并且主動躺在林中的草地上,試圖勾引被告人的,被告人不存在任何過錯?!?008年,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法庭上,一起強奸案的被告人律師為他辯護時,理直氣壯地如此說道。
網(wǎng)絡圖片
此話一出,該案的受害人李懷瑜和她的律師都氣得變了臉色,她們難以置信地瞪著那名顛倒黑白的律師,不明白他怎能為了錢而在法庭上惡意中傷受害人,更不明白為何在庭審中法官更傾向于相信對方的說法。
面對堂而皇之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李懷瑜該如何在流言蜚語里替自己討回公道?在充滿偏見的貝爾法斯特法庭里,她能否得到期待中的正義?
拜訪“幽谷森林”,揭開生命的暗章
李懷瑜是一名美籍華裔,1979年出生,父母都是中國人,早年為了打理生意而移民到美國,此后一直在美國西海岸生活。
資料圖
李懷瑜從小就在美國長大,明白這個移民國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歧視,即便有教養(yǎng)的白人同學不會流露出明顯的厭惡神色,她也常常會隱約意識到一些“區(qū)別對待”。
幸好,李懷瑜家境優(yōu)渥,父母苦心經(jīng)營,就是為了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從小就將她送入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在那里,同學和老師都較為友善,她很少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她一直幸??鞓返爻砷L著,待人友善,對陌生人缺乏戒心。
網(wǎng)絡圖片
1998年,李懷瑜19歲,高中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了哈佛大學念書。在大學里,她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還常常常參與公益活動,關注弱勢群體的權(quán)益,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善舉,很快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社會活動家。
畢業(yè)之后,李懷瑜申請進入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成為一名創(chuàng)意寫作方面的文學碩士。她從小就生活在城市里,一直非常渴望親近自然,曾說“沒有什么比沉浸在戶外風景中的遠足更讓我興奮了”。
網(wǎng)絡圖片
念大學時,她就常常和朋友們外出遠足,到訪過不少森林公園。來到倫敦后,她一直期待著去英國的鄉(xiāng)村走走,欣賞自然風光,感受森林和草原的氣息。
2008年時,通過網(wǎng)絡,李懷瑜偶然了解到了一個絕佳的徒步圣地——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幽谷森林”的公園。
網(wǎng)絡圖片
北愛爾蘭由于其清新壯麗的自然風光而出名,素來有“森林王國”之稱,而貝爾法斯特位于愛爾蘭島東北沿海的拉干河河口,在貝爾法斯特灣的西南側(cè),是英國北愛爾蘭的最大海港,既有海港美景,又有森林公園,還有諸多維多利亞時代的遺跡,讓李懷瑜很是向往。
恰在此時,她收到了一封來自貝爾法斯特的邀請函,函件上說,當?shù)丶磳⑴e行自然風光攝影大賽,這讓她動了心。盡管李懷瑜的專業(yè)是創(chuàng)意寫作,但在大學期間,她就常常外出旅游,對各地的風景與建筑十分感興趣,常常帶著相機四處閑逛,是個不折不扣的攝影愛好者。
網(wǎng)絡圖片
她心想,要是此刻動身,不僅能很快領略到當?shù)氐慕^美風光,還能參加攝影比賽,假如能夠獲獎,豈不是在簡歷上又添了一筆優(yōu)秀履歷,何樂而不為呢?
李懷瑜是個敢想敢做的行動派,她很快做好了攻略,安排好路線,背著行囊就登上了前往北愛爾蘭的列車。
到達貝爾法斯特車站后,李懷瑜找到了預訂的酒店,好好兒地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才帶上徒步裝備來到了“幽谷森林”公園。
由于熱愛戶外活動,她學習了不少必備的生存技能,每次外出都會帶好專業(yè)護具,也會對突發(fā)狀況保持警惕,因而,在此前的旅程中,她從遇到過危及生命的意外。
因此,這一次,李懷瑜也信心滿滿,在神秘而獨特的森林之中漫步,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不知不覺間,她放松了警惕。走到一條小溪邊時,她突發(fā)奇想,想用雙腳感受一下柔軟的泥土,因此便脫下鞋襪,挽起褲腿,赤足走在林地上,感受到了久違的愜意。
網(wǎng)絡圖片
走得累了,她索性躺到了草地上,閉上眼睛,聞著青草淡淡的清香,感受著陽光在眼皮上跳躍,很是悠閑自在。
充滿意外的旅途
不過,沒過多久,李懷瑜的靜謐時光就被一個少年打擾了。那個少年走到她附近,禮貌地說了一句:“你好?!?/p>
李懷瑜聽見聲音,猛地坐起來,在看清眼前的人只是一個半大的孩子時,她放松下來,詢問他:“怎么了?你迷路了嗎?”
視頻截圖
那個少年囁嚅道:“是的,我一個人走進來玩兒,沒想到找不到路了。姐姐,你有地圖嗎?你認識路嗎?”
李懷瑜打量了他一樣,這個少年是白種人,身高比自己略高一些,但身量單薄,面容稚嫩,大概還在上中學,正是玩心重的年紀。他此時眼圈紅紅的,頭發(fā)有些凌亂,衣裳也臟兮兮的,看來真是迷了路,正不知所措呢。
于是,她好心地建議道:“我知道該怎么走,你就跟著我,我?guī)愠鋈ァ!?/p>
資料圖
少年這才流露出欣喜之色,連連道謝,并說自己的名字是“錢寧”,在隨后的路途中也一直地友善和李懷瑜聊天,讓李懷瑜完全放下了戒備,只把他當作一個單純的孩子來看待。
李懷瑜不知道,眼前這人實際上是一個來自貧困墮落的白人家庭的問題少年,表面上友好純真,心里卻藏著一頭熱衷犯罪的野獸。
很快,兩人結(jié)伴走出了森林,在看到通向城里的路后,李懷瑜和錢寧揮手告別,并表示自己還想再在公園里四處逛逛,很快轉(zhuǎn)身朝林中走去。
出人意料的是,一個小時內(nèi),李懷瑜就再次遇到了這個少年。這時候,錢寧的神色已經(jīng)變了。他不再是惶恐無助的孩子,而變成了猥瑣下流的男人,不懷好意地盯著李懷瑜,讓她感到背脊發(fā)涼。
網(wǎng)絡圖片
她還沒來得轉(zhuǎn)身,也沒來得及開口詢問,就被這個“孩子”冷不防地摁倒在地上,雙手被牽制住,手臂和腿上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傷,模樣十分狼狽。
李懷瑜難以置信地質(zhì)問錢寧:“你要干什么?你剛剛不是迷路了嗎?”然而,對方并不搭腔,只是持續(xù)對她施暴,想要侵犯她。李懷瑜反應過來后,試圖反抗,卻被對方重重地扇了幾個耳光,隨后遭遇了難以想象的暴行。
這是李懷瑜二十九年的人生里的至暗時刻,是她出發(fā)時絕沒有預料到的危險。她感到疼痛,卻無法呼救,她知道,在這個空曠的公園里,沒人會來救她。
逃出密林,尋求幫助
后來,精神和肉體都遭受了重創(chuàng)的李懷瑜昏了過去,過了很久才醒來。睜開眼時,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夕陽絕望地落在她臉上,已經(jīng)失去了此前的暖意。
李懷瑜掙扎著站起來,嘴角滲血,臉頰紅腫,跌跌撞撞地往森林外走。而此時,天氣突變,應景地落了雨,她又濕又冷,一度想躺在草地上休息,最終都咬牙撐了下來,一直走到公路邊上,遇到了一輛出租車,這才得救。
網(wǎng)絡圖片
上車后,她告訴司機直奔最近的警局,很快,她就見到了當?shù)氐木?,斷斷續(xù)續(xù)地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并且描述了兇手的大致特征。警察態(tài)度和善,做完筆錄后就將她送進了醫(yī)院,建議她先好好休息,警方會負責調(diào)查案情,不會放過有罪之人。
當晚,躺在冰冷的病房里,李懷瑜只覺得疲憊。盡管已經(jīng)做過檢查,也接受了傷情鑒定,但她還是感到惴惴不安。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她不知道能否順順當當?shù)鼐S權(quán),不知道警察什么時候能抓住兇手,也不確定能不能讓那個年輕的魔鬼付出代價。
資料圖
但她太累了,很快便沉沉睡去,不再去想這一天的可怕經(jīng)歷。
被偏見裹挾的“正義”
令李懷瑜稍感安慰的是,警方很快就鎖定了嫌疑人,并對他進行了逮捕。原來,錢寧出生于當?shù)匾粋€落魄的白人家庭,家里不止他一個孩子,父母感情不和,早早離婚,沒人顧得上管教他。
而且,他的父親曾犯下強奸罪而入獄服刑多年,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劣跡斑斑,讓整個社區(qū)都感到頭疼。錢寧長到15歲時,已經(jīng)因小偷小摸被警告、拘留過不少次,但屢教不改,反而越來越大膽。
而這一次,他犯下侵犯李懷瑜的暴行,并未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僅僅是因為“想看看受害人被侵犯后會露出怎樣的表情”。他的犯罪動機之荒謬,態(tài)度之蠻橫,令辦案多年的警官都感到厭惡。
網(wǎng)絡圖片
李懷瑜本以為,既然抓住了兇手,貝爾法斯特應該很快就會開庭審理此案,自己也就能得到期待中的正義。然而,法庭上,面對被告人律師的污蔑與狡辯,李懷瑜幾乎崩潰,一度哽咽地說不出任何話,只能不斷地流淚。
庭審之后,當?shù)孛襟w對該案的細節(jié)進行了偏離事實的報道,一味地偏向被告人律師的觀點,認為年僅15歲的白人少年錢寧還是個“孩子”,不通人事,因此一定是29歲的李懷瑜主動勾引了錢寧,這才導致了最終結(jié)果的發(fā)生。
他們罔顧事實,不斷地往李懷瑜身上潑臟水,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錢寧洗刷罪名,將自己的偏見強加在華裔女性受害者身上。
網(wǎng)絡圖片
李懷瑜明明是受害者,卻因為身為華裔女性而受到了歧視,無法得到安慰,更難以獲得公正,還有遭受突如其來的羞辱,這簡直荒唐至極!
此時,受到二次傷害的李懷瑜患上了抑郁癥,不得不飛回美國接受心理治療。但很快,她就振作起來,向媒體展示了當時的醫(yī)療鑒定報告,并公開了自己身體上39處傷口的情況,以此扭轉(zhuǎn)媒體風向。
視頻截圖
最終,錢寧和他的律師在這些證據(jù)面前啞口無言,原本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李懷瑜的法官也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判處錢寧有期徒刑8年。
在寫作中找回自己
“我不會讓強奸犯奪走我的生活,以及我探索世界的能力。”審判結(jié)果出來之后,李懷瑜和家人得到了些許安慰。不過,李懷瑜的抑郁癥卻時好時壞,嚴重影響著她的生活。
后來,李懷瑜開始寫作,幾年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生命暗章》。
通過寫作,她重述了整個事件,細膩地展現(xiàn)出案發(fā)后自己曾有過的知覺空白、懼曠癥、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向世人揭示了真相,針對當年的污蔑作出了有力的回擊。
此書出版后,被評價為“重要且勇敢的小說”。2017年,她憑借這本書獲得了“菲布克獎”。
資料圖
至此,李懷瑜逐漸找回了自己生活的掌控權(quán)。往后的日子里,她的生活仍在展開華麗的篇章,盡管陰影仍蜷縮在記憶的一角,但已經(jīng)不能阻礙她去享受人生。
華裔女作家張小夏與李懷瑜有著類似經(jīng)歷,2015年時,她曾被一名斯坦福大學的男生侵犯,由于身份懸殊,案發(fā)后她也遭受了許多媒體的羞辱和批評,不少人指責她“不知羞恥”、“故意勾引名校男生”。但最終,在她和朋友們的努力下,兇手被依法判刑,并由此推動了美國相關法案的修改。
資料圖
張小夏曾在《知曉我姓名》一書中寫過,實施侵犯的人不僅僅傷害了她的身體,還剝奪了她的隱私、精力和時間,造成的創(chuàng)傷往往需要許多年才能彌補。她曾經(jīng)無奈地說,“社會賦予了女性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把無害和危險區(qū)分開來,預見某些男性會做不好的事”。然而,人們很少去提醒男人們不要侵犯女性,這無疑是不合理的。
無論是李懷瑜,還是張小夏,她們都只是無辜的受害者,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野蠻的侵犯。
視頻截圖
被傷害后,她們積極求助,希望兇手能被繩之以法,卻招來流言蜚語,不得不忍受著二次傷害,在謾罵污蔑中尋求正義,過程十分曲折。
可是她們不過是想要正義,為何如此艱難?究竟要等到什么時候,人們才能不再要求受害者“完美”,不再去指責受傷的女孩們,而把矛頭對準兇手,讓正義快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