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17日,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正式下水。作為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科研力量之強大。
但在20年前,我國卻還未擁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這一局面一直持續(xù)到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下水。
“遼寧艦”的橫空出世,離不開其前身“瓦良格號”的幫助。
毫不夸張地說,“瓦良格號”幫助中國的航母組建實現(xiàn)了從“零”到“一”的突破,更是大大縮短了我國自主研制航母的時間。

資料圖
但我國在自主建造航母上的突破,也有人歸結為“瓦良格號”上攜帶的圖紙。
有傳言說,“瓦良格號”歸國時攜帶了近20噸重的圖紙資料,光是運到烏克蘭首都基輔就調用了8輛重型卡車,每一輛卡車的車廂都被塞得滿滿當當。
而這些圖紙中,核心部分卻未被烏克蘭交付中國。于是負責交接的香港商人徐增平又連夜回到烏克蘭,通過私人關系取回了這部分圖紙。
而這些圖紙為中國自主研發(fā)航母提供了巨大助力,這個叫徐增平的商人,在促成“瓦良格號”回國的行動中,占據(jù)了頭功。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瓦良格號
“海上賭場”瓦良格號
在“瓦良格號”之前,我國還曾從國外購買過三艘航母,包括從澳大利亞處購買的“墨爾本號”、從蘇聯(lián)處購買的“明斯克號”與“基輔號”,但這幾艘航母都沒有“瓦良格號”那樣的“好命”。
這三艘航母由于無法滿足我國海軍的作戰(zhàn)需求,自身又太過老舊,要么被拆解,要么就成了軍事主題公園。但“瓦良格號”不同,它雖然只是個半成品,但完全能滿足我國海軍的作戰(zhàn)需求。

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最初由前蘇聯(lián)建立。
1991年11月,“瓦良格號”的建造進度已經達到68%,但此時蘇聯(lián)在內憂外患下瀕臨解體,“瓦良格號”的建造計劃也只得流產。
蘇聯(lián)解體后,“瓦良格號”雖然名義上仍隸屬于俄羅斯海軍,但其實已經是烏克蘭的財產。
俄羅斯與烏克蘭進行過幾輪談判,均以失敗告終,而“瓦良格號”要完成繼續(xù)的建造還需要再投入幾億美元,這對于經濟狀況都捉襟見肘的兩國來說,無疑是賠錢買賣。
于是,俄羅斯為了搞好兩邊關系,便將瓦良格號“送給”了烏克蘭。而烏克蘭自然也不打算繼續(xù)建造,而是進行公開叫賣,價高者得。
烏克蘭宣稱這是“前蘇聯(lián)的寶貴遺產”,一開口便是好幾億美元。但顯然,沒人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待價而沽的烏克蘭雖有不忿,卻也無可奈何,默默調低了價格。這個時候,一名來自中國香港的商人找上了門。

瓦良格號
此人名叫徐增平,是后來“瓦良格號”歸國的功臣之一,他與上文提到的“購買圖紙”的那位是同一個,這一點下文再表。
徐增平在我國軍方的授意下,決定公開競拍“瓦良格號”,并在時機合適的時候交給我國海軍。為什么要這么麻煩?
因為烏克蘭雖然打算便宜賣出“瓦良格號”,但卻開出一系列條件,其中就包括“不得用于任何軍事用途”。
這一條件與美國也有相當關系,同時美國還威脅烏克蘭必須要拆除“瓦良格號”的一切艦載武器與電子設備,否則烏克蘭將會遭到美國的打擊報復。
烏克蘭惹不起美國,只得照做。于是,徐增平最終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拍到了“瓦良格號”,但此時的“瓦良格號”幾乎就是一個大鐵殼。

徐增平
為了拍到“瓦良格號”,徐增平也是煞費苦心。他特意注冊了一家空殼公司,名叫“創(chuàng)律旅游公司”,還宣稱自己要將“瓦良格號”改造成一艘“海上賭場”,用于經營博彩生意。
雖然“瓦良格號”的價值遠不止2000萬美元,但徐增平為了籌集款項也是大費周折,曾先后兩次向烏克蘭申請延期付款。而我國軍方并不方便出資,畢竟我國軍方若是出手,美國那邊恐怕又會大加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負責出資的并非是徐增平,因為他因種種原因破產了。
這時候他找上了華夏證券所的董事長邵淳,邵淳先生挪用了公司財務,出了這筆錢。
而他也因此遭到調查,最后被停職,但為了避免“瓦良格號”的歸國受阻,邵淳先生選擇默默承受這一切。而接下來的問題是,“瓦良格號”該如何歸國。

瓦良格號
艱難歸國之路
航母總算是買下了,但這么大的航母,又被拆除了動力系統(tǒng),想要帶回中國就只能“拖”回來。
而想將“瓦良格號”拖回中國,理論上從黑海造船廠出發(fā),先后經過黑海、土耳其海峽、蘇伊士運河,最后越過印度半島,就能順利到達我國領海,兩個月的時間完全足夠。
但“瓦良格號”的歸國之路卻比想象中困難得多,別說兩個月就歸國,光是在黑海上,“瓦良格號”就停泊了500多天。
為什么花了這么久的時間?這就必須提到極其不厚道的土耳其。

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原本停泊在黑海造船廠,而想要離開黑海,就勢必要穿過土耳其海峽。
2000年6月,“瓦良格號”駛至土耳其海峽,這時候土耳其政府突然表示:“‘瓦良格號’船體過大,貿然穿過海峽將會影響其他船只的通行?!?/strong>
顯然,這是土耳其政府不打算讓“瓦良格號”回到中國。
“影響其他船只通行”也只不過是借口之一,更多的還有美國的從中作梗。之所以說是借口,因為中方曾向土政府明確表示過:中文愿意承擔一切“瓦良格號”帶來的損失。

黑海造船廠
但在美國的威懾下,即便土耳其的總理和外交部長都傾向于放行,但國務部長米爾扎歐魯卻仍堅決反對放行,而恰好海運這塊也歸他主管。
為此,“瓦良格號”在黑海上被迫漂泊了許久,最終不得已返回港口。
在此期間,中方與土耳其政府開展了長達一年半的交涉談判,中國駐土耳其大使姚匡乙、外交部副部長楊文昌等一眾重要人物輪番上陣。
為了促成談判,我方還祭出“大殺器”,那就是開放中國游客到土耳其旅游,這至少會給土政府帶來每年2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畢竟中國游客的消費能力可不是蓋的。

姚匡乙
最終,土耳其松口了。但即便松口,他們也提出了一系列極為苛刻的條件,大致是這樣的:
- 中方需提供10億美元的風險保證金;
- 必須由官方提供書面憑證;
- 必須委托獲得國際認可的保險公司進行擔保;
- 拖船數(shù)量需增加一倍;
這些所謂的“安全條款”總共有二十條之多,且不說后面的十九條,就這第一條就有夠離譜。

土耳其
10億美元,要知道買下“瓦良格號”不過才花了2000萬美元,最后算上船員的誤工費、每月1.7萬美元的停泊費等等,中國獲得“瓦良格號”也才堪堪花費了1億美元。
要10億,干脆去搶好了。但不給這10億美元,土耳其政府就堅決不給放行,除非有第三國給你做擔保。
這時候,希臘出手了。希臘以國家的身份為中國擔保,使得土耳其再無不給“瓦良格號”放行的借口。
2001年11月,在黑海上漂泊了超過500天的“瓦良格號”,終于得以駛離黑海。那希臘幫我們的動機是什么呢?
一來,希臘與土耳其是敵對關系,“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二來,我國與希臘的關系一直以來也算友好。
為了讓“瓦良格號”順利回國,希臘還專門派了一批拖船護送“瓦良格號”。而當“瓦良格號”途徑愛琴海遭遇巨大風暴時,希臘的海運部派人竭力營救,一名希臘船員也因此殉職。

瓦良格號
顯然,希臘要比土耳其地道太多。而我國素為禮儀之邦,希臘投我以桃,我自報之以李。
2009年,希臘面臨歐元債務危機,國家陷入崩潰的邊緣,幸虧我國施以援手,將其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
再繼續(xù)說“瓦良格號”的歸國之路。駛離黑海后,“瓦良格號”本來的路線是從蘇伊士運河通過,這樣路途最短。
但當時的中東陰云密布,局勢動蕩不安,再加上美方與蘇伊士運河的控制者埃及都不希望“瓦格良號”通過。所以為了避免再像土耳其海峽那樣吃癟一次,我方選擇繞行直布羅陀海峽。
雖是舍近求遠,但卻安全許多,畢竟誰知道這一次要是被困會耽誤多久?
最終,“瓦良格號”途經了好望角,穿過了馬六甲海峽,一路進入到了中國領海。這艘前蘇聯(lián)時代的“鐵殼子”,花了2年零7個月終于來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

馬六甲海峽
船上真有圖紙?知情人士道出內幕
我國到底有多想要航母?
1980年1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將軍訪問美國。
在那里,他登上了美軍“小鷹號”航母的甲板,這是中國軍人第一次登上美軍航母。
劉華清將軍沉浸在震驚中久久不能自拔,他想近距離參觀一下美軍的艦載機和武器裝備,但被美方謝絕了。但劉華清早已被航母的雄渾氣勢所吸引,美方不讓靠近,他就踮起腳尖看,這一幕不免有些心酸。
參觀完美軍航母,劉華清將軍頗為感慨,直言:“中國如果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

劉華清
1988年,“891”航母項目正式立項,目標是自主研制出符合我國海軍作戰(zhàn)需要的航空母艦。但5年多過去了,這一項目還是夭折了。
“891”航母項目的失敗,意味著中國自主研發(fā)航母的路子有些走不通了,“瓦良格號”正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被我國收購的。
這時候,說回圖紙的事情。
“‘瓦良格號’航母上藏有大量圖紙”的說法在如今依舊很有市場,再加上“891”航母項目的落空,有不少人便自然而然地認為:中國就是沒有研發(fā)航母的能力,能造出航母,全靠烏克蘭的圖紙。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烏克蘭
首先說“‘瓦良格號’里有圖紙”這一傳聞。之所以說它是傳聞,因為它從來就是子虛烏有的。
而據(jù)參與當年“瓦良格號”歸國行動的知情人士唐士源先生的說法,這一傳聞的始作俑者應當是徐增平。
當年商人徐增平確實為買下“瓦良格號”出了力,但別忘了錢并不都是他出的,而且他一個商人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
“瓦良格號”順利歸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購買和拖回國。
事實上,徐增平只是參與了第一階段的部分,第二階段則全然沒有參與。而第一階段徐增平參與的那部分,并不包括購買圖紙這一項。

徐增平(中)
那當時中方到底有沒有向烏克蘭購買圖紙呢?答案是買了,但是沒買成。
據(jù)唐士源先生回憶,當時他們確實是有購買圖紙的意向的,但烏克蘭方面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畢竟當時的技術封鎖很厲害,沒人愿意將核心技術泄露出去。
但有回旋的余地嗎?有一些。烏克蘭方面又表示,圖紙可以賣,價格好商量,就收你400萬美元好了。400萬美元不算太多,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有一些壓力,所以圖紙沒買成。
直到兩年后的2002年,唐士源先生才隨上級領導趕赴烏克蘭,再次進行購買圖紙的談判。
所以,“‘瓦良格號’回國時帶著幾十噸重的圖紙”這一節(jié),完全是謠言。

“瓦良格號”甲板
至于后面那段“徐增平連夜趕回烏克蘭靠私人關系買回核心圖紙”那部分,其真實程度就更加值得懷疑了。
2002年9月,唐士源先生等人才在黑海造船廠的設計局大樓內看到那些所謂“藏在‘瓦良格號’航母里”的圖紙。而據(jù)船廠的負責人與倉庫管理員所說,這些圖紙并沒有被賣出這一節(jié),更不用說放在“瓦良格號”里被帶回中國。
看到這里,“瓦良格號”里是否藏有圖紙,已經不言自明了。
另外,“891”航母計劃固然落空,但我國也因此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也為我國之后改造“瓦良格號”航母為“遼寧艦”打下了基礎。

資料圖
點評
“瓦良格號”航母幫助我國的航母事業(yè)實現(xiàn)了從“零”到“一”的突破,但這樣的成果顯然不是白來的,我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瓦良格號”拖回國,改裝時的艱辛更是不必多言。
對于我國來說,自主研發(fā)航母之路道阻且長,但困難歷來是要被我們攻破的,航母也不例外,“山東艦”和“福建艦”就是鐵的事實。
參考文獻
[1]李兵.大國重器:中國航母向前進.[J].領導科學論壇.2017.00(20)
[2]李晨.“瓦良格號”的傳奇往事.[J].國防科技工業(yè).201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