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西北將成新江南?對這里的文明來說,水多未必是好事

        更新時間:2022-08-18 08:08:50作者:未知

        西北將成新江南?對這里的文明來說,水多未必是好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

        最近一段時間,長江中下游深受暑熱之苦,由于江河水位下降,一些地方已經發(fā)出了節(jié)約用水的呼吁。然而,以中國之幅員遼闊,冷熱、水旱并存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同樣是在這段時間,北方不少地方就連降大雨,地處西北的新疆更是出現了水災的苗頭。

        據新聞報道,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二十余條支流發(fā)生了超警戒洪水,抗洪防汛刻不容緩。在人們的印象中,塔里木河通常與沙漠、胡楊林為伴。如果翻閱媒體,關于塔里木河“缺水”、“斷流”的報道倒是有不少。

        這樣一條河流,為何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洪水?這場發(fā)生在西北干旱地區(qū)的洪水與東南的酷暑有關聯嗎?探討這些問題,還需要從塔里木河的流域特點說起。


        關于塔里木河出現超警戒洪水的新聞報道

        沙漠也有洪災

        塔里木河地處干旱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國長度第一,也是流域面積第一的內流河。河流以盆地為中心,呈向心狀水系,支流大多發(fā)源自南北兩側的高山,最終注入于內陸盆地或山間封閉盆地。

        整個塔里木河流域包括干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一百四十多條大小河流,流域面積約102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干流河段長度約為一千三百千米,如果從葉爾羌河的源頭計算,河流全長超過兩千四百千米。從天空俯瞰,塔里木河就像一條靈動的綠色紐帶,串聯著一個個綠洲,捆住了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樣一條地處干旱區(qū)域,且環(huán)繞沙漠的內流河,通常徑流量不可能太大。加之最近幾十年來,西北地區(qū)快速發(fā)展,工農業(yè)用水激增,塔里木河的水大量被截留使用,干流常常以“缺水”的面目呈現在人們的眼中。但事實上,作為一條自然河流,塔里木河發(fā)生洪水并不是小概率事件,根據水利部門的統(tǒng)計,在20世紀后半葉的50年里,塔里木河發(fā)生過了大小洪災五百余次,平均每年發(fā)生洪水約11次。

        如此高頻的洪水,為何鮮少見諸報端呢?

        一方面,塔里木河流域廣闊,而且很多地方是高山、峽谷、沙漠,大部分洪水的發(fā)生地人跡罕至,對生產生活幾乎沒有影響,自然就沒有太多在新聞里登場的機會。

        另一方面,由于工農業(yè)用水激增,加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塔里木河上、中、下游用水分配不合理,塔里木河長期缺水,以至于在缺水的高峰時期,洪水反倒成了“救星”。比如1994年塔里木河發(fā)生了一場流域性洪水,由于此前一年,塔里木干流水位下降到了歷史低點,因此這場難得的洪水就成了人們的期望,洪峰在上游、中游就被截留殆盡。

        不過,千萬不要認為塔里木河的洪水不可怕,就在看似“久旱逢甘霖”的1994年之后,1996年塔里木河流域發(fā)生了大洪水。據氣象統(tǒng)計,當時降水量之大、降水時間之長、降水范圍之廣,為歷來所罕有。這場洪水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多條重要國道干線被毀,數座縣城進水,受災人口超過百萬。


        塔里木河干流洪水通過沙雅縣其滿水庫附近的楊貴生壩,大型機械設備在加固堤壩(8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鄒懿 攝)

        每當西北地區(qū)出現大面積降水,或者溫濕度增加,總會有人奢望西北能夠成為“新江南”。特別是偶爾因降水出現植物生長,短暫出現戈壁變草原的景象,更容易引起網友的熱議。但事實上,這類突如其來的降水、時常爆發(fā)的洪水從來都不是西北的罕見事。更何況,與游客們看到的“青青草原”不同,暴雨和洪峰更多帶來的是危害。

        在歷史上,塔里木河就并不“安生”。清代收復新疆之后,在塔里木河流域屯田駐軍,暴雨和洪水一直威脅著駐軍的口糧。比如乾隆二十四年,葉爾羌河爆發(fā)洪水,導致屯田大量損毀,軍糧一時緊張。此后在嘉慶、咸豐年間,新疆的軍屯又多次遭到洪水的破壞。直到晚清光緒年間,清軍重新收復新疆之后,依然遇到了洪水,當時僅莎車一地就損毀田地四千多畝。

        由于塔里木河的歷史水文數據有限,我們很難精確追述到更早的時代,但可以確信的是,這是一條自古以來就經常發(fā)生水災的河流。

        雨加雪的組合

        觀察塔里木河的洪水,首先要看這些水從何而來。

        塔里木河及其支流的水源補給主要有二,一是雨水補給,二是冰雪融水補給。完全依靠雨水的大多是季節(jié)性的短小河流,完全依靠冰雪融水的河流也很少,絕大多數河流是雨雪兼容,但雨多還是雪多,往往能夠決定洪水的規(guī)模與時間。

        主要依賴雨水補給的河流,往往深受夏季降水的影響,季節(jié)性差異明顯。就降水量而言,新疆除了極少數地區(qū),基本都屬于干旱氣候。但就是這50毫米左右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幾次降雨之中,甚至有一次降下一年降水量的情況,形成洪災和雨災。

        塔里木流域內的大河,比如葉爾羌河、阿克蘇河對冰雪融水的依賴相對較大,這些河流的水量與冰雪消融的速度直接關聯。每當春夏季快速升溫,高山積雪、冰川湖泊加速融化、崩塌,就可能造成突發(fā)性洪水。

        因此,這些河流的水位變化與季風區(qū)的河流很不相同,即便是高溫干旱的天氣,由于溫度高、冰雪融水多,發(fā)生洪水的概率依然很大。如果高溫范圍擴大,多處冰川同時崩塌、融化,更是會出現幾條大河同時漲水,形成流域洪水。

        新疆地區(qū)的降水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引發(fā)冰雪消融加速的升溫主要出現在春夏兩季。兩相結合,每逢高溫與降水重疊的盛夏之時,就是塔里木河洪水極易爆發(fā)的時候。據報道,今年出現的大范圍超警戒流量洪水,就是強降雨與連續(xù)高溫共同作用的結果。


        俯瞰沙漠中的塔里木河(2017年9月27日攝)

        雨水與冰雪的組合不僅決定了塔里木流域的洪水時間,也決定了洪水的特點。在長江流域,洪水往往伴隨著連綿不絕的雨水。而在新疆,持續(xù)數日,甚至更短時間的暴雨就能夠引發(fā)洪水。由此形成的降雨型洪水急促、迅猛,但持續(xù)時間往往不是很長。而另一種由高溫導致冰雪融化,繼而出現的升溫型洪水持續(xù)時間較長,影響范圍大,而且水量大、洪峰高,危害性大。

        就地理空間而言,由于氣候條件的不同,塔里木流域內的洪水樣貌也存在差異。比如喀什地區(qū)位于前山地帶,故而暴雨多發(fā),出現迅猛急促的降雨型洪水的可能性比較大。天山南坡中斷的河流主要由冰雪融水補給,爆發(fā)的洪水也大多源自冰川融化。

        總體而言,作為一條既仰賴冰雪消融,又容易受急促降水影響的河流,塔里木河及其支流發(fā)生洪水的概率本就不小。特別是在夏季,當高溫與降水疊加而來,出現洪水自然成為大概率事件。

        洪水改變的綠洲文明

        氣候向來是研究新疆歷史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綠洲國家,其興衰存亡往往與氣候變遷有關。由于新疆氣候干旱,人們大多更加關注歷史上的旱災。

        比如著名的樓蘭古國,談起樓蘭的消亡,氣候干旱、水源斷絕、河流改道都是高頻詞匯。對于被沙漠環(huán)繞的綠洲文明而言,水源的確是其賴以生存的關鍵,但水也并非多多益善。在歷史上,桀驁不馴的塔里木河洪水頻發(fā),對臨河而居的綠洲來說并非好事。

        北宋建國之初,王延德出使高昌國,就親身經歷了一次大洪水。根據他的記載,當時降水量達到了五寸之多,折合今日超過150毫米?,F在吐魯番地區(qū)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毫米左右,果真如王延德所記,恐怕有些聳人聽聞。

        也有學者認為,其記述的五寸,應該是降水舒潤的土壤厚度,若折合為今日通行的降水量,大約在30-50毫米之間。但即便僅有30毫米的降水,也算得上是罕見的暴雨,并且引發(fā)了迅猛的洪水,損失必然慘重。

        高昌是西域大國,一兩次洪水尚不至于傷筋動骨,但對于許多沙漠邊緣的綠洲小國而言,突如其來的洪水很可能會釀成滅頂之災。

        在對塔里木盆地的考察中,研究者們就發(fā)現了不少疑似毀于洪水的文明遺址。比如和田地區(qū)的約特干遺址,斯坦因曾經在他所謂的“探險”中找到了佛像小人,判斷這是公元三世紀左右的城池。但在后來的考察中,學者發(fā)現各種泥塑小人混雜分布在三米厚的沉積層中,在這厚厚的淤積之下,才是一千多年前的佛寺。據推測,可能是洪水吞沒了這座城鎮(zhèn),掩埋了城內的建筑。

        在臨近高山的盆地邊緣,山洪通常裹挾砂石奔涌而下,對城寨的毀滅性更強。上世紀80年代,學者們就在和田附近的阿克斯比爾遺址發(fā)現了類似的山洪痕跡。這里有一座唐代遺址,故土上覆蓋著大量的鵝卵石和沙土。

        研究者推斷,當年這里很可能爆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山洪,迅疾的水流沖走了肥沃的表層土壤,只留下了來自山上的石頭和沙土。由于不再具備農耕的土壤條件,這座綠洲城池只好被永久廢棄。

        一些著名的遺址,也有洪水的痕跡。比如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尼雅遺址,雖然沒有因洪水而毀滅,但不止一次遭受過洪水的侵襲。在尼雅遺址的一個斷面,清晰存在著洪水沉積。我們不妨大膽推想,在兩千多年前,駐防西域的漢軍將士就已經感受過了塔里木奔騰而急迫的洪水。


        尼雅遺跡的“地標”——佛塔。新華網 史依靈攝

        翻閱歷史文獻,洪水對西域文明的影響也并非毫無跡象。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不少西域的傳說故事,其中一些就與洪水有關。比如有個瞿薩旦那國的建國傳說,說在建國之前,兩條河流分別向東北、西北流淌,但建國之后,兩條合并歸為一條,成為這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河流的突然改道,或是因為地震,或是因為大洪水,這個故事很可能反映了古代和田地區(qū)的一場大洪水與當地部落文明的重建。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有研究認為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正在經歷升溫增濕的過程,尤其表現在降水量的增加。雖然學者們談論的濕潤只是幾毫米的降水量增減,而且分布很不平均,也有的地方正在變得更加干冷。但在一些熱心網友看來,降水增加等同于西北濕潤,再放大一些就約等于塞上江南。

        其實,增溫增濕是否就意味著“西北濕潤化”?這個問題還值得探討。退一步說,即便真的有增濕的趨向,年均不足50毫米降水的西北距離年均1000毫米以上降水的江南,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何況,塔里木流域的降水絕非江南煙雨杏花那么溫柔。在歷史上,西北不是沒有過更濕潤的時候,塔里木的洪水也常有發(fā)生,但對這里的文明而言,水多了并非總是好事。

        在今天的學術界,水旱問題已經是探討綠洲文明不可忽視的視角。回歸現實,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塔里木雖然干旱,但洪水卻從不是稀罕之物,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在水資源越發(fā)珍貴,洪水氣勢洶洶又來去匆匆的當下,更應該關注和思考的是怎樣建好、用好水利工程,把保護人民財產與促進社會生產、改善自然環(huán)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應是永恒的追求。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本文標簽: 降水  洪峰  塔里木河  洪水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