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27 10:31:03作者:佚名
上海中考事件告一段落了,這個錯誤糾正過來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這一事件背后蘊藏的中國式家庭“錯誤”卻沒有那么容易被更正,甚至有些做法,還會被視作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典范看待,這才是更大的悲哀。
作者: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本文來源:公眾號“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今年上海中考的大“丑聞”——數(shù)學題疑似泄露事件,終于等來了官宣。
根據(jù)通報,事件的主角是兩個好閨蜜,也是兩個媽媽。
其中一個為了“報恩”,利用自己印刷廠工作的職務之便,偷拍試卷給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由于抄錯試卷,解答不出,于是尋求他人幫助解題,而他人也解答不出,于是也向其他人尋求幫助,就在這“層層外包”的過程中,這道錯誤的試題被人知悉,從而揭露了這“隱秘的角落”。
這個頗有歐·亨利小說感的真實事件,既令人憤慨,也令人唏噓。
當事人自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細細研讀這份通報,也能給人以更深遠的啟示,因為它無疑“泄露”了中國式家庭和教育的悲哀所在。
接下去,我就會為您逐一分析:
一切為了“學習”轉(zhuǎn)
最后逼死孩子,也逼死自己
一個人有感恩之心,本來是好事。但是,“報恩”有很多“報恩”的辦法,給錢,給禮物,經(jīng)常聯(lián)絡感情,請對方旅行,都可以,但是當事人選擇的“報恩”卻是,幫助偷取試卷。
而作為母親,面對孩子成績不好這一點,想的不是接受孩子可能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孩子,并沒有突出的學習能力,而是即便鋌而走險,也要讓孩子“升學”。
在她們兩個心中,“學習”這件事,實在太過重要了,因此才值得自己這么做吧。
說起來,地球上的五大洲,算學業(yè)之“卷”,大概沒有哪個洲能像亞洲人這樣崇拜學習和升學了。
領國泰國就有《天才槍手》,講得是一群孩子為了考學,專門辦了作弊一條龍服務。
領國日本、韓國,補習班文化已經(jīng)“病入膏肓”。
最近熱播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中,有一集就專門用來揭露韓國畸形的補習班,才剛剛上學的娃娃,每天晚上就要熬到10點多,一下課就沖到便利店,買能提神醒腦的刺激性飲料。
然而,“卷”中之“卷”,還是當屬中國。
在其他國家的文藝作品中,我們看到更多的還是孩子自己在辛苦讀書,父母參與的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在中國的文藝作品和現(xiàn)實中,學習不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整個家庭的事情。
就像這一案件通報所示,考題偷來后,可謂全家出動在幫助解題(無論他們是否知道考題出處背景),這種全家齊上陣,就為孩子的“學習”而忙碌的景象,對老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卻是中國式家庭的“常態(tài)”。
中國公司的復印機,最多出現(xiàn)的私人打印件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
各科試卷。
因為很多家長白天上著班,還要想著為孩子找“加餐”的學習資料,晚上用來陪夜、溫書。
有些家長還拾起了荒廢多年的“數(shù)理化”,自己先把各科教材消化一遍,然后回家去和孩子“講課”。
知名育兒博主、張一得的父親,為了兒子的學業(yè),放棄了自己高薪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孩子的學習,當然孩子也以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了他。
一時間,他的故事也成為育兒圈“卷”到極致的代表,甚至引起一些父母的效仿,辭職回家,全程陪伴孩子的學業(yè)成長。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家長愿意“鋌而走險”了,學習這件事實在太重要了,就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唯有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藝”,才算“盡心盡力”。
最近,上海某兒童醫(yī)院的一個新開設科室最近門庭若市,這個科室恰恰就是治療“學習障礙”的。
作為心理工作者,我非常欣慰,因為確實有不少兒童的學習問題,并非是不用功,而是“學習障礙”所致,但我同時也感到擔憂:
家長們會不會覺得,學習不好的孩子,就等于是“學習障礙”,是一種病呢?
這并非杞人憂天。這段時間來,確實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醫(yī)院尋求治療,其實他們只是學習成績沒有那么好(可能還很不錯)而已。
更進一步的是,我們關注“學習障礙”,卻沒有人關注孩子是否有“手工障礙”,即孩子不太擅長動手,沒人關注孩子是否有“游戲障礙”,即不會玩耍,沒人關注孩子是否有“社交障礙”,即是否存在人際交往問題,沒人關注孩子是否有“快樂障礙”,即總是死氣沉沉,開心不起來……
這些其實也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如果真的對孩子的全面成長關心,也應該予以高度關注,但是,顯然少有家長對此賦予如學習一般的關注,甚至大多數(shù)只關注學習,完全忽略了其他。
其結果,當然是可怕的。
首先,是很可能逼死孩子。
2016年2月23日,農(nóng)歷猴年剛剛過去一周,在史學界有著“史學天才少年”之稱的林嘉文,西安一所重點中學重點班的高三學生,跳樓自殺。
這位天才少年留給世間最后的話是:
“未來對我而言太沒有吸引力了。 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其實,他對人生的美好,懂什么?只是,父母和大人只給他看到了書本上的那些世界,他便以為這就是全世界而已!
前文講述的天才少年張一得,也在考取了父親理想中的高校之后不久,選擇離開人世。
是啊,如果人生的目標是考學,那么考成了,接下去呢?
韓國曾經(jīng)拍過一部微電影,名字就叫《別讓課業(yè)負擔逼死你的孩子》。
電影講述了一個中學女孩的生活。和我們中國大多數(shù)中學生一樣,她放學后去補習班,晚上做作業(yè)到深夜。
也和大多數(shù)中學生一樣,女孩的臉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笑容,只有疲憊不堪。
終于,女孩考到了讓媽媽滿意的成績。
她笑了,問媽媽:我這次考試及格的話,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嗎?
女孩想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媽媽在她的課本里,發(fā)現(xiàn)女孩畫了一雙很大很大的翅膀。
最后的鏡頭是:
女孩站在樓頂,像一只鳥一樣,飛了出去,她終于“自由”了。
一切圍繞“學習”,不僅逼死孩子,其實也逼死父母。
父母的生活完全被孩子的學習占據(jù),父母的喜怒哀樂,甚至判斷父母做得好不好的標準,也完全取決于孩子的成績?nèi)绾巍?/strong>
這也是本次“通報”中隱含的邏輯之一,不就是因為覺得孩子成績不好,是父母沒有盡心盡力照料,所以感到“愧疚”,所以想要為孩子做點事嗎?
為何孩子成績不好,就是父母沒有照料好?孩子社交有問題,動手能力有問題,不開心,就不覺得這是照料的問題了嗎?
如何走出這個如癡如狂的“學習”魔咒,是中國式家庭直面的悲哀。
總是抱著補償心態(tài)對待孩子
其實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通報透露,當事人是因為自己常年封閉式工作(在印刷廠,有保密要求),所以“感恩”閨蜜的照料,才“鋌而走險”。
在我看來,“感恩”是一部分原因,更深層的還有對孩子的“愧疚”。
自己一直在外工作,所以無暇照顧孩子,因此對孩子是有愧疚的,這時候,有人為孩子做了點什么,而當別人對自己有所請求的時候,便會因這份“恩情”,也因這份“愧疚”,做一點平時不會做的事情,這是“報答”,更是“補償”。
其實,事件的另一個當事人,那位請托的母親,又何嘗不是?
根據(jù)通報,她是醫(yī)務工作者,也是因為日常忙于工作,認為自己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因此才希望在孩子中考之際,用閨蜜的關系“幫一把”。
這兩個人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但究其根源,她們其實是兩個因為心懷愧疚,很想“補償”孩子的母親。
應該看到,這種“補償”心態(tài),在中國式家庭中也非常常見。
以下這樣的家庭,在中國的城市和農(nóng)村大量存在: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交付其他人照料,如孩子的祖輩,亦或者親戚,甚至朋友。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是和父母不太親近,就是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于是,父母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都是我早年忙于工作,疏于照料孩子“造的孽”。
由于對孩子心存愧疚,因此,當父母有條件的時候,他們會想辦法補償孩子,為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一切:
以物質(zhì)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縱容孩子的一些乖張行為,當然也就包括一些在別人看來“突破底線”的事。
TVB曾經(jīng)拍過一部講述唐王朝李世民時代公主的電視劇《公主嫁到》,佘詩曼、陳豪等擔綱主演,說的是李世民的五個女兒,結婚后對她們的駙馬百般虐待,對婆家刁蠻任性的故事,在內(nèi)地也曾播出過,獲得很高的收視率。
劇中,李世民作為一國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就對公主們的刁蠻行徑作出了自我反省:
因為自己為了國家發(fā)展,不是南征北討,就是經(jīng)常微服私訪,因此疏忽了照料家庭,所以覺得有愧于女兒們,因此對她們提出的各項要求往往無不答應,而這種縱容,進而導致了她們的任性妄為。
電視劇雖然是虛構的,但是這番因果循環(huán)的道理卻是千百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
父母因為愧疚心,進而對孩子的縱容,進而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
殊不知,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我不知道,這位母親偷卷子給自己中考“加分”的孩子此刻會是什么心情,她又會怎么看媽媽的做法。
從情感上,我們能理解這是母親“愛”孩子、試圖彌補往日之“過”的一次荒唐之舉,但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我們又必須引以為戒,這種“補償”即便僥幸成功,最終會讓孩子陷入更為尷尬和難堪的境地:
過去造成的傷痕,終究是存在的,并不能真的抹去,但是母親的“付出”,讓他們很難去“追究”其過。
現(xiàn)在的自己,其實是需要走出童年,成長為更加獨立的自己,他們需要的是“正常的養(yǎng)育”,需要被滋養(yǎng),更需要被正面的管教,而現(xiàn)在的做法無異于“過度養(yǎng)育”,是試圖把過去很多年沒有喂養(yǎng)的“奶”一股腦兒喂給他們,這只會讓他們在該長大的年紀,無法真正長大,甚至,為了配合父母,他們會“退行”,變得更有行為問題,變得更“弱”,以滿足父母“過度養(yǎng)育”補償?shù)暮侠硇浴?/p>
試想,這位被母親“提分”的女兒,即便僥幸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學校,其面臨的境況只會是非常吃力地學習,甚至因為跟不上其他同學,陷入抑郁,到時候,母親又會找各種“辦法”繼續(xù)幫女兒,以繼續(xù)“彌補”自己的“過錯”……
從長遠角度看,這次東窗事發(fā),對他們家可能是好事,至少不至于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孩子過度犧牲自己
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一個是保密性質(zhì)印刷廠的資深員工,一個是知名醫(yī)院的醫(yī)務工作者,這兩位媽媽其實各自都有很好的前途。
根據(jù)通報,她們在盤算這件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風險。
從心理學角度看,之所以會抄錯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搞到的題目,可能也是內(nèi)心膠著、焦慮不安的外化。
可見,她們并非是十惡不赦之人,也并非是缺乏基本理性的人。
但是,“為了孩子”的信念,讓她們把個人的安危放諸腦后,義無反顧地做了這件事。
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犧牲,這是中國式家庭另一個常見的悲哀。
我想起了演員朱雨辰的母親。
朱雨辰的母親對兒子“好”是眾所周知的。朱雨辰去中戲報道那天,他本想自己整理床鋪,朱媽媽就趕過來說:
“兒子你等會兒!媽媽來,媽媽來。”
擔心兒子睡眠會受到干擾,朱媽媽鋪完床,又挨個問室友們是否打呼嚕。
為了給兒子降火,她十幾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點起來熬梨水。哪怕兒子明確表示喝不下去,也會逼著兒子全都喝光。
為了讓兒子隨時吃上可口的飯菜,朱媽媽把自己變成了“移動廚房”,兒子走到哪兒自己便跟到哪兒,甚至進了劇組也是如此。
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話:“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strong>
還有一句是:“我是用我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strong>
話雖然是朱雨辰的母親說的,但有多少中國家庭,就是這樣如法炮制,一代又一代為子女作出犧牲的呢?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strong>
在父母為自己的犧牲自我感動之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對孩子來說,這會是多么沉重的負擔?
對上海中考事件的兩個孩子來說,她們兩個,會不會背負巨大的精神壓力前行?
畢竟,她們的母親,為了自己,都要去坐牢了!
事實上,父母真的想為孩子好,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先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
美國《紐約時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個家庭,并評論道:“這個家庭,堪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韓裔美國人母親全惠星用自己的方式將六個子女,全部送進美國頂級名校。
她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訪時,透露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為陷在“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父母中指引方向: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么認為。 在我看來,作為父母,關鍵在于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 為了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并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上海中考事件告一段落了,這個錯誤糾正過來是相對容易的,但是這一事件背后蘊藏的中國式家庭“錯誤”卻沒有那么容易被更正,甚至有些做法,還會被視作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典范看待,這才是更大的悲哀。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論孩子》,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題目雖為《論孩子》,具體內(nèi)容卻是論父母之道的,我將其摘錄在本文的結尾,與各位父母,各位孩子,共勉之: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fā)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作者: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咨詢師,長相年輕、內(nèi)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shù):3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wǎng)絡時代人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