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國家氣候中心王國復:一些地方將夏秋連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澇急轉

        更新時間:2022-09-06 09:50:24作者:佚名

        國家氣候中心王國復:一些地方將夏秋連旱,川渝等要警惕旱澇急轉

        9月1日18時,中央氣象臺將持續(xù)多日發(fā)布的氣象干旱橙色預警降為黃色。截至9月4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xù)發(fā)布氣象干旱黃色預警。8月30日18時,中央氣象臺解除高溫黃色預警,南方大范圍持續(xù)性高溫天氣基本結束。與此同時,“渴了”太久的長江流域終于迎來降雨。氣象專家提醒,未來一段時間,川渝等地要警惕因旱澇急轉而產生的次生災害風險,加強防范。

        今年夏天,國內經歷了極端高溫天氣和長江全流域大旱。未來,“北澇南旱”是否將成為國內的新常態(tài)?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fā),今后對氣象災害的預報與預警是否更具挑戰(zhàn)?圍繞相關問題,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王國復。圖/受訪者提供

        未來中國干旱事件頻次、強度或增加

        中國新聞周刊:針對今年嚴重的長江全流域大旱,今年8月,中央氣象臺連續(xù)發(fā)布氣象干旱預警,這也是自2013年后,中央氣象臺再次發(fā)布氣象干旱預警。這次發(fā)布干旱預警的背景和主要決策考量是怎樣的?在你看來,預警是否及時?

        王國復:干旱是一個緩慢發(fā)展、逐漸演變的過程,必須具有持續(xù)性。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局部降水,但中央氣象臺要監(jiān)測的是大范圍干旱的整體演進形勢,不僅和高溫少雨有關,也和下墊面具體情況有關。因此和高溫相比,干旱背后的影響因子更多,更復雜,發(fā)布干旱風險預警的難度也更大。2019年時,長江中下游干旱也很嚴重,但當時氣象部門就沒有發(fā)布全國性預警。對照干旱預警標準,今年入汛以來,我們一直在密切監(jiān)測干旱的發(fā)展。坦率說,有近半個多月每天都在醞釀和權衡,是否要發(fā)預警、何時發(fā)。目前來看,這次干旱預警發(fā)布還是比較及時的。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大范圍干旱形成背后,有氣候變暖的全球大背景,而大氣環(huán)流異常是造成長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區(qū)干旱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氣象災害表現(xiàn)出哪些特點?

        王國復:全球氣候變暖提高了極端氣象災害發(fā)生的頻率,氣象災害呈現(xiàn)出長期性、突發(fā)性、巨災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季風氣候和大陸大洋的地理條件又決定了我國是氣象災害嚴重的國家。所有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比70%以上。去年發(fā)生的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更是讓人們加深了這一印象,其直接經濟損失1200.6億元,受災人口覆蓋150個縣(市、區(qū)),共有1478.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達398人。

        中國新聞周刊:研究表明,未來中國南方的極端干旱事件風險可能進一步增加。極端氣象災害的頻發(fā),是否意味著我國對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預測和預警更加困難?

        王國復:未來中國干旱事件的頻次、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可能會增加,這是一個總趨勢。但也存在區(qū)域差異,一些傳統(tǒng)的干旱區(qū),如西北地區(qū)逐漸暖濕化,而非傳統(tǒng)的干旱區(qū)則開始變得更加干旱,這些都是新的區(qū)域氣候變化特征,也是氣象災害風險分布特征。除干旱以外,還需要警惕其他極端氣象災害事件,比如高溫和暴雨。以暴雨為例,近幾年,像鄭州“7·20”這類短期極端強降水越來越多。這類極端強降水一方面造成了重大災害,另一方面由于時間太短、強度過大,也無法進入地下水循環(huán),水資源利用效率低,因此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將受到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給氣象災害風險的監(jiān)測、識別、預警和防御,主要帶來兩個挑戰(zhàn):一是氣象災害事件的發(fā)生具有更大不確定性,這需要我們在不同尺度、不同精度上加強災害風險的監(jiān)測識別和影響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更及時、準確的預警;二是增加了防災減災的難度。因此,現(xiàn)在需要建立新的模式、使用新的方法,來面對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帶來的新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挑戰(zhàn)。


        8月25日,重慶嘉陵江露出干涸的河床。圖/人民視覺

        災害風險管理要統(tǒng)籌專業(yè)判斷,

        以待決策

        中國新聞周刊:具體有什么樣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來應對未來的氣象災害?

        王國復:像今年的高溫,國家氣候中心監(jiān)測評估顯示,從6月13日開始的區(qū)域性高溫事件,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這里的“綜合強度”是一個很新的提法,以前沒有這種表述,這意味著綜合考慮事件的影響范圍、持續(xù)時間和平均強度,是一個多維度概念。這其實暗含了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內涵。

        所謂新模式,其內核就在于“三個轉變”。2016年12月19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意見》,提到要努力實現(xiàn)從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的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對氣象部門而言,“三個轉變”最終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從單純的氣象要素預報、預警,向災害風險管理轉變。

        “風險”主要強調的是災害損失及其不確定性。傳統(tǒng)上,我們的工作就是評估氣溫、降水等不同的氣象要素變化并研判未來趨勢。但現(xiàn)在,災害風險面向的是一個個具體的承災體,即遭受災害影響的主體,主要指人類自身或其生存的環(huán)境和擁有的資源。

        災害風險的科學內涵是自然災害事件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自然因素,另一個是它影響的對象。雨落下來,不能構成氣象災害風險,更關鍵的是看雨落在誰頭上?同樣是暴雨,落在沙漠和海上,和在超大城市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截然不同。

        現(xiàn)在,中央氣象臺更關注的是“基于影響的預報”,在關注對象上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新的方法聚焦于“災害天氣產生了什么影響”?即承災體和災害事件、災害過程,其中災害事件包括事件強度、持續(xù)時間和影響面積,這些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要結合不同的承災體信息具體分析。

        從2020年起,在國務院普查辦的統(tǒng)一領導下,中國氣象局在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分別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基礎上,國家氣候中心建立了客觀化、定量化和精細化的綜合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模型,模型建立的關鍵在于不同致災因子權重的選擇。一種災害可能有上百種致災因子,且不同地區(qū)減災救災需求不同,有些地方可能更關心大風,有些地方對溫度格外敏感。致災因子權重選擇必須具體到縣域一級,這就是為何風險普查也必須落實到縣域尺度。

        中國新聞周刊:綜合氣象災害風險普查以及風險管理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是什么?

        王國復:這里的“綜合”,強調的是管理、理念和技術上的“綜合”。在管理層面,開展風險普查時,不能僅靠氣象部門,還需要協(xié)調多部門共享數(shù)據(jù)。當下在數(shù)據(jù)精度、多源數(shù)據(jù)的共享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不過,這是一項長期的、開放性的工作,后期在業(yè)務實踐中也會對實時數(shù)據(jù)進行搜集入庫,待若干年后再利用豐富的樣本來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災害風險管理是一個交叉學科,不僅涉及大氣科學,需要了解災害的形成機理、分布、演變規(guī)律和未來的趨勢,還涉及災害帶來的影響、損失,及災害的放大效應,國家各級的治理方案等,要有災害鏈的概念。對于一個災害事件,鏈條上不同力量要進行綜合研判,才能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務。

        中國新聞周刊:具體來講,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如何與后續(xù)的應急響應更好結合起來?

        王國復:災害風險預警更強調影響?;诔袨捏w信息的不斷完善,后續(xù)可能會發(fā)布針對具體承災體的預警。比如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風險,會提示出未來一段時間風險高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身體承受能力較弱的老人或病人需要注意做好防暑以及應急就醫(yī)準備;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預判出對作物生長有顯著影響的地區(qū),該地區(qū)根據(jù)預警提前做好相應的抗旱物資準備等。

        這個過程中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預判的準確性,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氣象預報預測結果,這取決于當前天氣和氣候模式的預報能力。

        另一方面是風險評估模型本身,在模型指標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有時在進行風險識別、預估時,會出現(xiàn)“空報”、評估出來的高風險區(qū)域過小、低風險區(qū)域過大等情況。此外,風險預估精度也不夠。2022年6月30日在廣東登陸的“暹芭”臺風,我們利用模型成功地進行了災害風險評估,但事后驗證發(fā)現(xiàn),由于模型精度不夠,一些有受災損失的區(qū)域沒有識別出來。下一步,會繼續(xù)提高模型的識別率和準確性。

        更關鍵的是做好中長期的風險評估,這不僅僅是畫一張風險等級圖,還要對風險進行“解釋”,比如對影響面積、覆蓋人口、經濟損失等估算,這樣就可以提前進行更精準補償機制的設計。舉個例子,貴州湄潭縣繪制出了春茶低溫危險性分布圖,分為四個風險等級,不同風險區(qū)對應著不同氣溫指標。針對不同氣溫指標提前設定了不同保險賠償金額,科學厘定政策保險費率。同樣地,其他地區(qū)可以針對不同農作物開展風險評估,為參與政策保險的相關政府部門、保險公司、農戶等提供支持。這才是把災害綜合風險評估“真正用起來”。

        對旱澇急轉要“打好提前量”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國家氣候中心是否對長江中下游和川渝干旱未來30天的風險進行了評估?評估結果是什么?

        王國復:對干旱風險的評估結果顯示:未來30天,受降雨影響,長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區(qū)干旱將出現(xiàn)階段性緩和,但由于降水不均勻,許多地方將發(fā)生夏秋連旱。需進一步密切關注夏秋連旱對人們生活、工農業(yè)生產、森林火險、水資源及電力保供等方面的影響,尤其要加強水資源的調配和利用,做好抗旱應對措施。同時,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災害種類多,不少地區(qū)往往會出現(xiàn)“旱澇并重”的特點:據(jù)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華西秋雨強度可能較常年同期偏強,需關注暴雨災害風險對國內華西中北部地區(qū)的不利影響。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很多專家認為今年出現(xiàn)了“南旱北澇”現(xiàn)象,未來,這是否會成為國內的新常態(tài)?我們應如何應對?

        王國復:所謂“南旱北澇”,其實指的是一種非傳統(tǒng)的氣象特征,但具體到不同年份、季節(jié)和區(qū)域上,它又是不太準確的。例如,今年以來我國存在南北兩條雨帶,中部的江淮流域、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則高溫干旱嚴重。而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9場區(qū)域性暴雨,其中18場在南方。我們在談論極端災害趨強趨重,頻次高的同時,更要關注區(qū)域差異性。另外,今年高溫也出現(xiàn)了與往年不同的特征,不僅整體上強度很強、影響范圍大、持續(xù)時間長,而且多地夜晚溫度也達到33℃及以上,這是相對少見的。

        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新的非傳統(tǒng)氣象特征和不斷加劇的災害風險,各地有關部門要切實建立新的防災減災思維,真正具備氣象災害風險的識別意識,不斷更新、發(fā)展風險評估模型,去適應新變化。比如旱澇急轉風險識別就有一定難度,因為發(fā)展太快。這種形勢下,各地政府一定要“打好提前量”,做好預案并及時動態(tài)調整,快速應急響應。

        發(fā)于2022.9.5總第105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國家氣候中心王國復:災害風險管理要面向具體的承災對象

        記者:霍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