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08 11:20:23作者:佚名
接過錄取通知書前,楊元梅雙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
那是8月初的一個雨天,郵遞員帶著四川農業(yè)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到她家。楊元梅穿著一身舊校服,一頭齊腰長發(fā)扎成利索的馬尾,從后院走過來。她背著一籮筐剛割的豬草,手上還沾著泥。
接過錄取通知書之前,楊元梅看了一眼自己沾了泥的雙手,然后在衣服上擦了幾下。網(wǎng)絡視頻截圖
這個場景被拍成視頻,發(fā)在網(wǎng)上,擊中了很多人的心。有網(wǎng)友說,從她擦手的動作就能看出,這份錄取通知書的來之不易。
楊元梅的家鄉(xiāng)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嘎吉鎮(zhèn)嘎吉村,這里地處四川南端,金沙江下游。從縣城出發(fā),在蜿蜒的山路上開車繞一個多小時,才能來到她海拔約2000米、被群山包圍的家。
小學時,楊元梅走路去鎮(zhèn)里上學,往返要兩個半小時。初中住校,第一次離家,她一給媽媽打電話就哭,但還是從班里17名追到了第2名。高中,她考進縣城,在寢室里,她是每天早上喊室友起床的“小鬧鐘”,在班主任眼里,她總是最早到教室的那個。
如今,楊元梅成了村里第一個考上“211”的學生。她能走出大山,也離不開多年來當?shù)貙逃闹С帧?002年起,先進的教育資源被引進邊遠落后地區(qū),靠著一塊屏幕,楊元梅和同學們接受著來自成都七中的遠程直播教學。去年開始,會東縣實施“助苗計劃”,截至目前,資助了包括楊元梅在內的12位大學新生。
山區(qū)的教學條件在改善,人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楊元梅的班主任羅慧林說出了這里所有老師的共同心愿,“希望每一個娃娃都能讀上書,讀好書,考上大學,走出去?!?/p>
村里第一位“211”大學生
今年夏天,楊元梅有了一些她過去18年從未有過的體驗:她第一次放下農活,走出縣城,去攀枝花痛快地玩了幾天;收到了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村里第一位“211”大學生;她還意外地得到了網(wǎng)友們的關注。
楊元梅看到那條視頻是在8月8日,當時已經(jīng)有6萬多點贊。高中班級群里熱鬧起來,大家夸她“太牛了”,“同學們開始實時向我播報,今天幾萬點贊了?!睏钤酚行擂蔚匦?。
去商店里買東西,甚至有人會指著她問,“你是不是考上‘211’的那個女孩?”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也找過來,她的高中班主任、會東中學副校長羅慧林有些意外,“農村娃娃回家,幫家里做點農活,洗衣服、做飯、喂豬,其實是很正常的。”
對楊元梅來說,這些關注不過是她平靜生活里的一點漣漪,“我該怎樣還是怎樣,也不會因為外界而改變自己?!?/p>
楊元梅家院子不大,推門進去,正中間的屋子是客廳和臥室,沒有窗戶,顯得有些陰暗,她和父母、弟弟還有爺爺、奶奶一起住在這里。堂屋左邊是廚房,右邊,圈著兩頭豬和一頭騾子。
楊元梅的家。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嘎吉村112戶、670多人,主要靠種植烤煙為生。據(jù)嘎吉村村主任肖永祥介紹,鎮(zhèn)上的四個村子中,這里的經(jīng)濟收入還算不錯。
楊元梅家里種著6畝烤煙,還有不到2畝玉米。這個暑假,她幾乎每天都在幫父母做農活。早上七點多起床,吃完早飯,騎電動三輪車十來分鐘,就到了地里,鋤草,澆水。剛放假的時候,家里的烤煙只長了半大,現(xiàn)在,煙葉都收割完了,只剩了一根稈。最近,她每天還要騎車半小時,來到附近的山腳下,再花一個小時爬上山,找蟬蛻,“可以入藥的,一斤能賣一百多塊錢?!?/p>
常常忙到天黑,她才回家。時間久了,楊元梅的皮膚曬黑了不少,手上也總有被草劃破、被蟲咬的口子。但她有法子對抗這些磨人的枝節(jié)——唱歌,在田里哼兩句周杰倫的《稻香》或《聽媽媽的話》,“很治愈?!?/p>
楊元梅(右二)和高中同學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其實她不覺得累,“習慣了?!毙W時,她便開始幫家里做些不太費力的活,7歲就會煮飯,放學回家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在母親眼里,她一直很懂事。同學覺得她開朗、活潑,“有點‘社?!?,和誰都聊得來。一次,同桌和她出去玩,發(fā)現(xiàn)好多商販都認得她,“有一次吃砂鍋飯,人家都不收我錢了?!睏钤沸Φ?。
這樣的性格,讓她的心態(tài)一向輕松。高考時,她只當是平??荚嚕庞辛撕髞淼某0l(fā)揮。查成績那天晚上,楊元梅反倒有些緊張,長呼一口氣,才點擊“查詢”。成績出來了,她第一反應是疑惑,“難道查錯了?沒有那么高吧。”
退出,換一個應用程序查,數(shù)字沒變。再換一個查,還是549分。她這才相信,在床上滾來滾去地哭,驚醒了睡在身邊的媽媽。她把分數(shù)一念,媽媽小聲重復了一遍,又問,“一本線是多少來著?”知道這個成績高出一本線34分之后,媽媽也哭了起來。
一向沉默的父親沒說什么,只是有一天,楊元梅進屋時,發(fā)現(xiàn)父親拿著那張薄薄的通知書看了很久,又小心把它裝進文件袋里。
求學路上,她走得越來越遠
一路求學,楊元梅總說,“還挺順利的,沒什么困難?!?/p>
父母盡管學歷不高——父親小學畢業(yè),母親只讀了兩三年書,但從小就重視女兒的教育。楊元梅小時候,父親就教她寫“一二三”,上小學之前,她能寫到十。
以前,村里有一所小學,走路十分鐘就到?!暗俏覉竺悄辏挥袀z學生。”楊元梅記得,父親說“不能耽擱了”,決定把她送到鎮(zhèn)里讀。
山路彎彎折折,小學六年,她上下學全靠走。九點上課,她六點就得起床,吃完早飯,七點四十出發(fā),走一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手里握著一塊錢生活費,放學回家是上坡,要走一個半小時,更費體力,“餓了可以買塊餅吃?!?/p>
被群山環(huán)繞的嘎吉村。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初中時,楊元梅開始住校,只有周末能回家。最開始,她想家,每次和母親打電話,眼淚就嘩嘩地流。但在學習上,她一直認真,三年里,楊元梅從班里的17名,追到第2名。
中考時,她以全縣第303名的成績考入會東中學網(wǎng)絡直播班——接受來自成都七中的遠程直播教學。學校在縣城,楊元梅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起初,她覺得“知識點好難”,學不會,考得也差,有一次,數(shù)學考了倒數(shù),在校門口遇到了親戚家的姐姐,她抱著對方大哭了一場。
但家人從沒給過她壓力。不要求她必須考到多少名,也從不說供她讀書的不易,父母只說,“只要你能讀,我們就算砸鍋賣鐵,去借錢,也要讓你讀?!?/p>
楊元梅學習起來總是廢寢忘食,兜里隨時揣著巴掌大的筆記本,上面記著單詞、公式等知識點,排隊買飯甚至上廁所的時候,她都掏出來看看。
楊元梅在小本子上記的英語單詞。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在寢室里,她是公認的“小鬧鐘”——總是起得最早,然后喊室友起床。夏天,天亮得早,她早上六點就抱著書奔出寢室,坐在操場背英語作文,到了早讀時間再去教室。班主任羅慧林記得,幾乎每天,她都是最早到的。
有時夜里宿舍要熄燈了,她還在和室友爭論數(shù)學題。對她來說,解題是有成就感的事,“算一道數(shù)學題,可能要花40分鐘,但是最后解對了,那種喜悅感簡直了。”
三年里,她從最開始排在班級三四十名、年級一百來名,到考到班里二十多名、年級前五十。高考時,她是班里的第12名,被四川農業(yè)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yè)錄取。
肖永祥介紹,這些年,村子里一共出了十多名大學生,“4個本科,??朴惺畮讉€”,但第一個考入“211”大學的是楊元梅,“我碰到她就夸,她現(xiàn)在是村里小孩子們的榜樣?!?/p>
楊元梅高中時的筆記本。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楊元梅高中所在的班,是全年級成績最好的。大部分學生來自縣城,家境也不錯,只有十多個學生來自農村。偶爾,楊元梅能體會到生活條件的參差。比如,高考報名時,學生要在表上填寫“特長”,她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就寫了個“熱愛勞動”,“看他們填的什么中國舞12級,我目瞪口呆?!?/p>
但這樣的情緒不會包裹她太久,“反正都這樣了,就去接受。”她對這樣的差距看得坦然,知道怎樣把它化為動力。
班里的很多學生從沒出過縣城,班主任羅慧林常告訴他們,讀書為的是有更多選擇和機會,“不在于你掙了多少錢,而是要走出會東,去見見世面?!?/p>
2000年,來自重慶的羅慧林初到這里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在閉塞的環(huán)境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以及學生的求知欲,都沒有外面高。
楊元梅的高中——會東中學。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改變是慢慢發(fā)生的。最明顯的是硬件,起初,教學設備不過是一塊黑板,現(xiàn)在,多媒體設施變得齊全。以前,籃球場是水泥地,足球場都是雜草,這些年,塑膠跑道、專業(yè)運動場地都修建了起來,“和大城市里的學校沒什么兩樣”,被招進來的老師學歷也越來越高。
2000年,四川省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十年行動計劃》,試著用衛(wèi)星技術,將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引向落后地區(qū)。2002年,成都七中成立東方聞道網(wǎng)校,向云、貴、川、藏、隴五省區(qū)的普通高中提供遠程直播教學。
會東中學是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學校之一。羅慧林介紹,會東中學參加高考的500多名學生里,182人考上了本科,45人考入一本,“接受遠程教學的網(wǎng)絡直播班里,57人中,45人考入本科,其中25人考入一本。在涼山州,這個數(shù)據(jù)算是不錯的?!?/p>
羅慧林注意到,這些年,讀高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2003年時,會東中學高中部只有7個班,后來增加到10個班,最多的時候有15個班,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也在增多。今年,全縣考上本科的學生人數(shù),至少是16年前的4倍多。
“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對優(yōu)質教育的渴求,比以前強烈太多了,村里、鎮(zhèn)里的孩子都來縣里讀書,縣里的孩子開始出去讀?!绷_慧林說。在他看來,讀書未必是唯一的出路,但在會東這樣的山區(qū),讀書一定是走出去的路中最寬敞、最有用的那條。
當?shù)匾惨恢睘樨毨W生提供經(jīng)濟支持。羅慧林曾遇到過因家庭貧困想要輟學的學生,他聯(lián)系了本地的愛心人士,每個月提供600元資助,學校也有相應的措施,“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考到前多少名,就可以免學費。”從去年開始,會東縣啟動實施“助苗計劃”愛心助學行動,截至目前,一共資助了12位大學新生,其中就有楊元梅。
楊元梅收到了四川農業(yè)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新京報記者 彭沖 攝
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大山。這幾天,楊元梅開始收拾行李。大學的老師打來電話,說幫她準備了盆、暖瓶等生活用品,她很感動,“有那么多好心人幫我,將來我也要接力幫助更多的人?!?/p>
對于大學生活,她有自己的規(guī)劃,“大一要考英語四級和駕照,后面可能要準備考研。”楊元梅期待著開學,她想知道大學生活是什么樣,想看到更多外面世界的精彩。她還被選為新生代表,在為開學典禮準備的發(fā)言稿中,她寫道——
“我堅信,有那么多的綠燈為我點亮,我在大學,一定能夠交到很多朋友,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辜負大家的期望。我已經(jīng)準備好大干一場了?!?/p>
新京報記者 彭沖
編輯 劉倩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