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22 10:30:30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女兒派原創(chuàng)
中秋節(jié)這個大團圓的日子,表哥一家卻在醫(yī)院度過。
他女兒自殺未遂,診斷出重度抑郁。
一開始我還不敢相信,暑假我還見過她,多聰明懂事的小姑娘啊。
表哥說,新學期的開學測驗,女兒全班第四。
表嫂不想讓女兒太驕傲:
“第四算什么?你要超過前三名,那才叫真有本事?!?/blockquote>女兒不服氣,說第一名總分只比自己多了23分。
表嫂又用反話激女兒:
“有本事你比她多23分呀?拿成績來給我說話,其他都是扯淡!”女兒氣得把自己關在房間了,誰敲門都不開。
表嫂又在門外喊:
“有能耐你就一輩子別出來!你要出來算我輸。我還不知道你啥德行?沒骨氣的東西......”到了晚上十點,女兒還是沒有動靜,表哥就找人強行撬開了門,看到了割腕的女兒。
她的書桌上還留著一張“遺書”:
“我就是沒本事、沒能耐、沒骨氣,連垃圾都不如,不配做你的女兒,我就不在你眼前礙事了......”
聽說表嫂看到女兒流血的胳膊,當場就暈了過去......
常言道: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今天算是見識到了。
曾幾何時,我還羨慕過表嫂的伶牙俐齒,三兩句就能將孩子教育得服服帖帖,優(yōu)秀又上進。
現(xiàn)在我才醒悟,她的利齒之下隱藏著多少羞辱與刺激,她女兒乖巧懂事的背后又有多少憤懣、委屈和無奈。
看似套路滿滿的激將法,其實刺得孩子傷痕累累。
常被激將的孩子
身心備受摧殘
看過一個廣受追捧的小視頻。
媽媽舉著藥問兒子:“你是不是男人?”
兒子勝負欲爆棚,當然要當男人了。
媽媽借機勸道:“是男人,就把這藥喝了!”
兒子毫不猶豫地捧起藥,剛喝了兩口就堅持不住了,哭喪著臉放下杯子。
媽媽用一種很輕蔑的語氣嘲諷他:“你能不能喝?。坎荒芎葎e喝了......”
這是看不起人呢?
男孩大口大口把剩下的藥喝完了,放下杯子的瞬間,臉上笑意全無。
很多網(wǎng)友夸贊媽媽有辦法,會套路孩子。
事實上,把孩子吃藥的問題同“是不是男人”掛鉤,讓吃藥這件小事背負上了面子、尊嚴、責任等太多東西,這無形中給了孩子很大的精神壓力。
為了挽救自己的形象、榮譽,孩子才被迫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事,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動力和興趣。
吃藥可以忍忍咽下去,如果換作其他孩子很難做到的事呢?
豆瓣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小時候跟著奶奶生活,奶奶經(jīng)常說話尖酸刻薄,讓她很不舒服。
她不小心弄灑了湯鍋,奶奶張嘴就說:
“你可真有本事呀!這么大了連個碗都端不好?!?/blockquote>她的新衣服穿了一天臟了,奶奶又說:
“你可千萬別脫,就這么著穿出去吧,看看別人笑不笑話?!?/blockquote>她的成績不如弟弟,奶奶又說:
“看看你這腦子,一說你還不高興,有種下次超過你弟,也讓大家看看你的本事?!?/blockquote>諸如此類的瑣事還有很多,她對奶奶積壓了很多怨氣。
每逢這時,爸爸都勸她:
“奶奶都是為你好,說你也是希望你以后能改掉,你不要這么小心眼,動不動跟老人置氣......”慢慢地,她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使人滿意”。
連爸爸也覺得奶奶沒問題,那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問題?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很笨、一無是處?
她天天胡思亂想、鉆牛角尖,晚上睡不好覺,白天又無法集中精神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精神也越發(fā)萎靡。
后來診斷出抑郁癥,媽媽把她接回身邊,她才慢慢好轉過來。
孩子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影響。
若父母經(jīng)常讓他處于被諷刺、挖苦、貶損的境地,再堅強的心也會被荼毒得面目全非。
對孩子使用激將法,無異于將孩子置于一個有毒的成長環(huán)境,或早或晚,總會害了他。
毀掉一個孩子
只要一直刺激他就夠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長期使用激將法,對子女有什么影響?
題主說,父母每次跟他說話都是激將式的,每次都說“有本事你怎樣怎樣”、“有能耐你怎樣怎樣”、“有膽子你怎樣怎樣”。
從小到大,沒有被表揚過,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好像做什么都不行,就是廢物一個。
“我現(xiàn)在極其反感別人對我使用激將法,嚴重到別人對我用激將法的時候我會當場情緒失控!”
為什么孩子這么討厭激將法呢?
因為激將法的本質,是貶低,更是羞辱。這些刺激性的語言,不能打醒孩子,只會打趴孩子。
看過一個新聞:
女兒高考發(fā)揮失常,成績不理想,本來已經(jīng)非常痛苦和自責了。
父親得知后,不但沒有安慰她,反而撂狠話激她:“考得這么差,怎么不去死??!”
本只是一句脫口而出的氣話,卻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孩再無半點求生欲,留下一封“讓你失望了”的遺書,而后跳樓身亡。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說一句刺激他的話就夠了。
越是他最在意的人,對他的刺激越大。
對孩子來說,還有什么比至親的語言刺激更傷人呢?
應用心理學專家李勁波說過:
“我只有在一種書里看到過激將法:兵書。對象只有一種:敵人。只有一個目標:刺激敵人。 但凡有父母使用激將法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那也跟激將法沒關系,那是孩子本身特別堅強。”
激將,很多時候換來的結果只是激怒。
情緒失控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不像父母所說的那樣不堪,亦或是為了逃離當下被羞辱的境地,極有可能會做出沖動之舉,毀了一輩子。
真正的愛,是不帶任何傷害的
《少年說》里有對母女的對話邏輯很荒誕。
女兒數(shù)學成績發(fā)揮不穩(wěn)定,有一次只考了50多分。
媽媽一開口就是挖苦:
“嘔吼!你真是一個人才!你要是再考成這樣,你就不用來學校了。哪涼快哪呆著去!”
她托爸爸給自己買了一條裙子,媽媽一看到就嫌棄:
“你這是什么眼光?又土又丑又廉價又幼稚,請問你買回來干嘛?做裝飾品嗎?”
她覺得媽媽的嘴太毒了,讓她很痛苦。
媽媽卻又說:“我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你好呀......”
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曾對父母發(fā)出這樣的質問:
“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有的家長可能覺得,用激將法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恥辱,然后反省,知恥而后勇。
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肆無忌憚的羞辱、諷刺、否定,只會讓他感覺自己很糟糕,卻并不能讓孩子變好。
因為發(fā)自內心的改變,是需要力量的。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會以傷害孩子的方式促成他的改變,而是用關愛與鼓勵,讓孩子主動自發(fā)地變好。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從小學習能力差,學東西慢,小學時很多同學都考過滿分,她從來沒有考過,而且還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
但每次考試回去,媽媽從來沒有罵過她。
甚至說:“沒事兒,考得不錯,下次不要錯就好?!?/p>
有時候她很難過,問媽媽: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媽媽想了想,安慰她說:
“你知道嗎?鍋越大,開水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xiàn)在可能不如別人,但你以后會比別人做得更好!”她轉而釋然了。
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勵,讓她覺得:原來我真的沒有那么差。
所以即使搞砸了事情,她也不會將力量用在愧疚和自責上,而是及時調整策略,積極改進。
她始終相信,自己的“鍋”很大,只是比別人“開”得慢而已,以后會慢慢變好的。
抱著這樣的信念,她最后考上了人大。
“是媽媽的鼓勵給了我非常好的起點。”她覺得這是媽媽做得最厲害的一件事。
就像幸福心理學家周梵說的:
“罪惡感是最快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越去評判或譴責他人,事實上就越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blockquote>想要一個孩子變得更好,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他有罪過感。
真正為孩子好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很糟。
因為那些讓孩子勇往直前的力量,一定是由一點一滴的肯定和鼓勵堆積起來的。
《正面管教》一書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yè)成績?!?/blockquote>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靠的不是父母的羞辱與刺激。
而是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成長難題,但都及時得到了父母的引導和幫助。
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給孩子制造創(chuàng)傷。
點個【在看】,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活得強大而自信、明媚而灑脫。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chuàng)。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