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27 13:20:26作者:智慧百科
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雨敞坪鎮(zhèn)新卯村,住著一位百歲老人,她和千千萬萬的農村老人一樣,干了一輩子的農活,晚年卻依然堅持省吃儉用,舍不得家人給她多花一分錢。
在所有村民們的眼中,老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她還有著一個特殊的身份,在她年輕的時候,曾經經歷過一段血雨腥風的歲月。
2015年,108歲的老人,因為一次重感冒住進了醫(yī)院。當時老人的身體十分虛弱,在自己感覺時日無多的情況下,她對孫輩們說出來一個遺愿,希望他們能找到一張自己丈夫的照片。
周秀蓮老人
對于老人的這個心愿,孫輩們都面面相覷,因為奶奶多年以來,從來都不愿意多談爺爺的事情,他們對其更是知之甚少。
最終,在孫輩們的再三詢問下,老人說出了一段塵封了六十余年的往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一個多月,老人的重感冒在醫(yī)生的悉心治療之下,也已經痊愈了。
2015年年底,在湖北“老兵之家”的一位志愿者的幫助之下,浙江檔案管理處找到了一張楊平的照片,后來,一位臺灣的志愿者也為周秀蓮找到了一張照片,自此,時隔了73年之后,周秀蓮也又一次“見”到了自己闊別已久的丈夫。
周秀蓮老人看著亡夫的照片哭泣
照片遞到老人手上以后,她仿佛沒有聽見周圍的說話聲,只是用粗糙、布滿了皺紋的手,輕輕地撫摸著照片,蒼老的雙眼流出了混濁的淚花。口中一直喃喃自語道:“是他……是他……他回來了!”
不久之后,這件事更是驚動了當地政府,那天,老人的家門口突然開過來兩輛黑色的政府用車,從上面下來的,都是當地政府、民政局、人武部的主要領導。
機構領導看望周秀蓮老人
“請問一下,周秀蓮同志在家嗎?”一位民政局的領導敲門問道。
隨著吱呀一聲,開門的是老人的孫媳婦,她當時還在納悶,現在喊人叫“同志”稱呼的,已經很少了。
“你們是?”老人的孫媳婦看著眼前的人,十分驚訝疑惑地問道。
政府的工作人員介紹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并且說道:“我們能見一見周秀蓮同志嗎?她的身份很特殊,我們想親自和她聊聊?!?/strong>
“奶奶,有人來看你了!”很快,老人的孫媳婦就把大家領進了家里,大家看到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婦人,慢慢地從里屋走了出來。
“周秀蓮同志,您怎么不早點來找我們???”人武部的領導十分感慨地說道。
臨行之際,政府領導一再詢問老人,家里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生活上有沒有什么困難?只要她提出來,國家一定會幫助她的。
但是,這個提議遭到了老人的拒絕,她平靜地說道:“我已經很滿足了,給你們添麻煩了!”
那么,這位叫周秀蓮的老人,她到底是什么身份?為何她的事情會被政府如此重視?國家又為什么要給她這么好的待遇?
關于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還得從頭開始說起……
1907年,周秀蓮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雨敞坪鎮(zhèn)新卯村的一個從商家庭,她的父親也是一名讀書人。
當時正值晚清時期,各種苛捐雜稅壓的老百姓們苦不堪言,周秀蓮的父親受過新式教育,極為痛恨這種封建糟粕思想。于是他棄文從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攢下了一個比較殷實的家底。
民國時期的少女
因為父母并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他們把周秀蓮當成了掌上明珠,不僅教女兒花紅女工,更是竭盡全力提供教育條件,讓她讀書識字。
時間過得很快,周秀蓮16歲的時候,已經出落成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大姑娘。前來周家提親的人絡繹不絕,都是一些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
但是因為周家父母對女兒的疼愛,所以他們一直都沒有同意這些提親的人,而是希望再繼續(xù)物色一下上佳的女婿人選。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一支抗日軍隊開進了卯田村,周秀蓮開始接觸到了不少的先進思想,而且還勸說自己的父母,將家里的余糧拿了出來,救濟跟隨軍隊逃難的老百姓。
九一八事變
就是在此期間,軍隊的一位連長楊平,有感于周家深明大義,所以親自上門拜謝。
值得一提的是,楊平是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的學生,當時在部隊里面擔任第25師部第75旅第150團二營第5連連長的職位。
第一次看到周秀蓮的時候,楊平就被其淵博、優(yōu)雅的談吐氣質給吸引住了,特別是在看到這個女孩沒有纏足的時候,他還用手指了指,佩服地說道:“像你這樣的女孩子,真是太難得了!”
清朝時期的女子都有著纏足的傳統(tǒng),但是周秀蓮在纏了十幾天以后,感到無比痛苦的情況下扯掉了纏足布。父母對于這件事情,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再次強迫女兒纏足。
舊社會的纏足惡習
因為受到楊平進步思想的影響,周秀蓮加入了當地的婦女聯(lián)合會,開始動員婦女同志們,給前線的戰(zhàn)士們提供后勤幫助,成為了新時代的一名杰出女性。
1931年年底,楊平親自去周秀蓮家中提親,當時她的母親還勸阻過,因為在戰(zhàn)亂年代,嫁給軍人就意味著刀槍無眼,很有可能會流血犧牲,
然而,周秀蓮在想到戰(zhàn)火之下遍地蒼夷的中華大地,她十分支持楊平的事業(yè),因為這也是她的夢想。最后經過一番勸說,兩人才在父母的見證下結婚成家了。
楊平
1932年6月,楊平率領部隊從長沙開往河北,沒有上過戰(zhàn)場的周秀蓮,被安排到了河北的一個被服廠工作,為戰(zhàn)士們做被服、軍服。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周秀蓮和丈夫楊平總是聚少離多,雖然作為軍官夫人,她是可以申請隨軍出征的,但是她卻沒有這樣做,而是一直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地做著后勤工作。
不久之后,楊平北上抗日,由于部隊需要醫(yī)療兵,所以周秀蓮自告奮勇,開始跟隨著部隊輾轉各地,進入了醫(yī)療隊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當年的軍旅生涯是十分艱苦的,周秀蓮跟著丈夫從河北出發(fā),走過了天津、濟南、鳳陽等十余個地方。
抗戰(zhàn)時期中國軍隊急行軍
周秀蓮作為一個富貴人家出來的小姐,之前一直沒有受過這種生活上的苦楚,但她在行軍路上,卻從來都沒有抱怨過一句,因為對于這些困難,相比能和心愛的丈夫生活在一起,這些都算不上什么了。
戰(zhàn)斗最困難的時候,戰(zhàn)士們沒有吃的。周秀蓮就帶領著后勤的女兵們,借著部隊休整的時間漫山遍野地挖野菜,竭盡全力為戰(zhàn)士們裹腹。最多的時候,半天時間就挖到了一百多斤。
而在這些經歷中,其中有一段讓周秀蓮至今記憶深刻。當時大部隊開到陜西以后,遇到一年冬天特別的寒冷,當時部隊戰(zhàn)士們都是靠著干馬糞生火取暖,那一股子怪臭味似乎至今還能聞到。
1942年初,楊平奉命前往前沿陣地作戰(zhàn),由于這次的戰(zhàn)斗十分的兇險,所以他千說萬勸,最后把周秀蓮送回了河北,重新回到了被服廠里工作。
抗戰(zhàn)時期的被服廠
此時的周秀蓮,已經為楊平養(yǎng)育了四個孩子,平時的開支必然十分巨大。但是憑借著自己嫻熟的技術和拼命的精神,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她每月能掙到“90”元的巨資,完全可以滿足家庭的開支用度。
但是,這些辛苦勞動的背后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周秀蓮老人的手臂,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后來造成了肩關節(jié)磨損的后遺癥,每逢刮風下雨天就疼痛難忍。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秀蓮開始夢想著,等到戰(zhàn)爭結束,丈夫歸來以后,就能夠一家人快快樂樂地生活在一起了。
然而天意弄人,1943年年底,楊平帶領一隊中國遠征軍前往緬印戰(zhàn)場。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周秀蓮開始給丈夫寫信,但是路途遙遠,最終只收到了三封回信。
緬印戰(zhàn)場的中國遠征軍戰(zhàn)士
在信中,楊平從來都不講戰(zhàn)場上的情況,只是說一些緬印的風土人情,他不希望妻子為他過多的擔心。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年,楊平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遭到了日軍的伏擊偷襲,不幸胸部中彈犧牲了。
當噩耗傳到周秀蓮的耳中時,她一度哭昏過去好幾次,內心深處更是痛不欲生,整日都在以淚洗面。但是面對殘酷的現實,她又不得不接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部隊里面考慮到楊平在戰(zhàn)場上的貢獻,特地將楊平的遺體運回了河北,把他交給了周秀蓮,并且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心灰意冷的周秀蓮,辭去了被服廠的工作,帶著掙來的一些錢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長沙市望城縣雨敞坪鎮(zhèn)新卯村,開始過上了耕田種地的務農生活。
上世紀50年代的農民插秧老照片
此時此刻,在周秀蓮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撫養(yǎng)長大自己和丈夫的四個孩子。本來以為這樣的日子會很平靜,但是不料戰(zhàn)亂卻不期而至。
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戰(zhàn)役爆發(fā)了,周秀蓮為了支持中國軍隊,她把自己之前工作時,存下的所有錢財全部捐贈給了軍隊。
在此期間,周秀蓮并沒有放棄革命工作,她開始騎著丈夫留下的白馬,往返于湘潭和長沙之間傳遞情報,為抗戰(zhàn)繼續(xù)貢獻著力量。
有時候,騎著騎著,周秀蓮就淚流滿面,因為她想到了丈夫當年教她騎馬打槍的日子了。
三個月以后,長沙徹底淪陷,日寇的鐵蹄在境內四處踐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們開始過上了朝不保夕的悲慘生活。
1944年9月,周秀蓮的家鄉(xiāng)卯田村也被日軍的炮火轟炸到了,她的父母全部在戰(zhàn)火中犧牲了,房屋也被燒毀了。
回憶起這段經歷,周秀蓮老人依然義憤填膺,她痛苦地說道:“日本鬼子根本就不是人,他們殺人放火、強搶糧食、毒打百姓、迫害婦女,把壞事都做盡了?!?/strong>
然而,讓周秀蓮最難過的是,自己的亡夫楊平的照片、同學錄、軍官證、抗日紀念章、遠征軍證件等,全部在這場大火中焚毀了。從此以后,對于亡夫的思念,全部都只剩下了回憶。
身無分文,無家可歸的周秀蓮,為了躲避日寇的欺辱,她把自己全身上下都抹上了一層厚厚的臭泥巴。四個孩子,她背一個、抱一個、一手牽一個,慌不擇路地跟隨著難民們逃到了城外。
從此以后,周秀蓮帶著孩子們,過上了顛沛流離、四處流浪的乞討生活。
舊社會的乞討者
可以想象,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弱女子帶著四個孩子,要想填飽肚子、養(yǎng)活自己,必然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老百姓們都以為自己能夠過上安靜和平的生活,但是不久以后,解放戰(zhàn)爭又爆發(fā)了。
再次回到家鄉(xiāng)務農的周秀蓮,接受到了解放軍的先進思想。由于她早年曾經接觸過婦女運動,于是組織上安排她繼續(xù)動員婦女,為前線戰(zhàn)士們提供幫助。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周秀蓮帶著婦女們做草鞋、制作干糧、救治傷員,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大家就四處籌糧、挖野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做貢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后,組織上打算給她安排一個工作,但是卻遭到了周秀蓮的拒絕,她說自己做慣了農活,現在國家給自己分配了土地,她還是希望能平靜地做一個農民。
周秀蓮和女兒
昔日在戰(zhàn)場上,為了新中國的革命事業(yè)貢獻力量的巾幗英雄,從此以后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務農生活。鋤草、施肥、播種、灑藥、收割……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不止如此,關于當年戰(zhàn)爭時期的經歷,也被周秀蓮深深地藏在了心中,再也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過。只有對亡夫楊平的思念,直到晚年依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消減。
直到2015年,周秀蓮老人生病住院,她感覺時日無多的情況下,才把自己希望看一看亡夫的愿望說了出來。
后來,更是直到政府的工作人員找上門以后,才得知了老人抗日女兵的身份,關于她當年的事情也被公諸于世了。
抗戰(zhàn)老兵周秀蓮
政府的工作人員在和老人的聊天之中,得知了老人近年來生活過的并不富裕,但是就在他們提出要給老人辦理低保、發(fā)放撫恤金的時候,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
“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國家還需要錢來建設,你們不要把國家的錢,花在我這個沒用的老太婆身上了?!?/strong>老人這樣說道。
聽到這些話以后,所有人的眼睛都濕潤了。臨行之際,政府的工作人員全部舉起了右手,向老人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這個時候,周秀蓮老人也從椅子上慢慢地站了起來,她左手拄著拐杖,舉起了自己顫顫巍巍的右手,回敬了一個并不是十分標準的軍禮。
周秀蓮老人回敬軍禮
當然了,雖然老人拒絕了政府的補助,但民政局還是偷偷為老人辦理了這些待遇:列入優(yōu)撫對象醫(yī)療補助名單、享受緊急醫(yī)療救助服務、享有復員軍人社會養(yǎng)老保障待遇。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strong>古代的大詩人李白這樣描述行俠仗義的俠客,
縱觀周秀蓮的一生,她在國家危亡之際,仗義出手、江湖救急;在國家和平之際,她隱姓埋名、默默無聞。
請問大家,這樣的周秀蓮老人,她和詩中的俠客有什么區(qū)別沒有?
截止2021年,老人已經114歲高齡了,也是目前長沙市僅存的唯一一位高齡的抗戰(zhàn)女兵。
老人的孫子說:“奶奶除了手疼的老毛病之外,身體還很硬朗,現在還可以自己縫補衣物。牙齒沒有了,我們就把飯菜燉得爛爛地給她吃,平時不需要我們過多的操心。”
周秀蓮老人
謹以此文,向周秀蓮老人,以及千千萬萬為了新中國的革命事業(yè)流血犧牲的英雄先輩們致敬!
注:讀者朋友們,大家好!行文看似有一些混亂,但是也是為了力求敘事脈絡更加清晰,如果有什么寫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您賜教、斧正,本人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