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0-06 08:30:57作者:智慧百科
罕見!高溫寒潮預警齊發(fā)
今年國慶假期,高溫、強降雨、大風降溫齊聚我國天氣舞臺。復雜的天氣形勢不斷上演,南方大部地區(qū)在強悍的副熱帶高壓掌控下,多地熱如盛夏,北方受強冷空氣影響,將迎來劇烈降溫,而在冷暖空氣交匯區(qū)域,四川盆地至黃淮一帶強降雨不斷,局地還將遭遇極端降水。
寒潮和高溫雙預警齊發(fā) ,北方降溫劇烈南方高溫持續(xù)。
下半年最早發(fā)布的寒潮預警
2022年10月2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發(fā)布寒潮藍色預警。這是自2010年(中央氣象臺正式啟用預警發(fā)布機制)以來,下半年最早發(fā)布的寒潮預警。
據檢索,2010年以來,下半年首次發(fā)布寒潮預警的最早時間為10月2日,最晚為12月11日(2020年)。
最新的地面天氣圖顯示,一個籠罩整個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延伸至北冰洋的巨型冷高壓已經形成,整個西伯利亞的冷氣團都將大舉南下。
而這一切,都是典型的寒潮特征。為此,中央氣象臺于10月2日發(fā)布了下半年首個寒潮預警。
寒潮是秋冬轉換時的大范圍劇烈大風降溫天氣,第一股寒潮一般在11月出現(xiàn),10月下旬也有一些,但比較少。2021年10月15日前后的寒潮,已是當時的史上最早。很顯然,今年的這股寒潮,比去年提前了近兩個星期,是預警制度生效以來出現(xiàn)的最早寒潮。
這股寒潮的性子更急,降溫幅度更大,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xiàn)了大范圍的20度以上降溫區(qū),河南、安徽、湖北局部地區(qū)的最高氣溫降幅,有可能接近甚至達到30度,幾乎是一夜之間從8月快進到11月。
寒潮大戰(zhàn)高溫
中央氣象臺10月2日06時繼續(xù)發(fā)布高溫黃色預警。
10月2日的高溫熱出了新高度。更大范圍的37度以上高溫出現(xiàn),全國高溫榜的入榜門檻從39.0度上升到39.3度,其中安徽舒城達40.1度,打破石臺于10月1日剛剛創(chuàng)下的全國十月紀錄,河南新蔡39.2度,打破河南省紀錄。
這波熱浪已經遠遠超過去年同期,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10月最強,南方人正在熱切的盼望著冷空氣的到來。
在寒潮大戰(zhàn)高溫的過程中,我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將迎來豐沛降雨,總體來說,這股寒潮是一個好處和壞處都非常明顯的寒潮。
一方面,它將擊潰高溫,帶來降水,緩解四川重慶湖北等地旱情。
但另一方面,它的降溫太急,淮河流域和長江中游幾乎是一天跨越三季,極易誘發(fā)感冒。
受持續(xù)降雨影響,四川東北部、陜西南部等地局地發(fā)生地質災害、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高,建議公眾盡量避免前往山區(qū)、河谷等區(qū)域游玩。
10月2日上午10點,中央氣象臺發(fā)布了寒潮藍色預警信號。這是今年下半年首個寒潮預警,也是自2010年以來最早發(fā)布的寒潮預警(下半年)。
然而今明兩天(10月2日至3日),在副熱帶高壓強勢掌控下,南方高溫范圍和強度達到鼎盛,安徽、湖北、江西等多地將出現(xiàn)成片高溫,局地氣溫甚至將達40℃。中央氣象臺10月2日06時繼續(xù)發(fā)布高溫黃色預警。
高溫和寒潮這兩個預警一起發(fā)布,也是頭一次出現(xiàn)!
受強冷空氣影響,預計,10月2日14時至10月6日20時,中東部大部地區(qū)氣溫普遍下降8~12℃,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qū)、陜西大部、山西南部、黃淮、江淮、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降溫12~16℃,其中,內蒙古中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qū)降溫幅度可達18℃以上。
預計,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氣溫0℃線將位于華北北部、東北地區(qū)中部一帶,最低氣溫10℃線將位于四川東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東南部一帶。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qū)將有4~6級風,高海拔地區(qū)及江河湖面陣風可達7~8級。我國北部和東部海域將先后有7~8級大風,陣風9~10級。
鏈接
不是所有冷空氣都叫寒潮
冷空氣和寒潮的關系,常常有人混淆這兩個概念。冷空氣和寒潮是一回事嗎?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閔裕秋介紹,寒潮是冷空氣的一種,并不是所有冷空氣都是寒潮,它是冷空氣中的“王者”。
根據強弱程度,我國將冷空氣分為四個等級:弱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
在氣象學意義上,寒潮有嚴格的“門檻”。寒潮天氣過程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根據冷空氣國家標準,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12℃,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4℃的冷空氣活動為寒潮。不過,因各地受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并非最冷的時候寒潮最頻發(fā)
寒潮最早開始于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作為冷空氣中的王者,我們常以為寒潮最頻發(fā)的時候就是最冷的時候。事實卻并非如此。
中國天氣網統(tǒng)計分析了近11年中央氣象臺發(fā)布寒潮預警的情況,發(fā)現(xiàn)11月寒潮過程最多,其次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較少。
為何隆冬時節(jié)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少呢?春秋季屬于季節(jié)轉換時段,夏季風與冬季風切換,天氣系統(tǒng)及冷空氣活動頻繁,導致氣溫起伏比較劇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礎溫度比較高,一次冷空氣開始之前往往出現(xiàn)明顯升溫,冷空氣影響后降溫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斷崖式”降溫,相對容易達到寒潮標準。而隆冬時節(jié),基礎氣溫本來就低,冷空氣來襲時降溫幅度往往有限,達到寒潮標準的情況就相對較少。
寒潮強時可抵達我國華南
影響我國的寒潮一般“出生”于新地島和冰島附近,大約95%的寒潮在西西伯利亞累積加強,猶如經過一個“加油站”,然后兵分三路影響我國,一般可以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qū),有的甚至能抵達華南。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能受到寒潮天氣的影響,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寒潮過程較少外,其他地區(qū)均有明顯寒潮天氣,尤其是西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最能感受到寒潮的威力。
寒潮防御指南:
1、人員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產上做好對大風降溫天氣的防御準備;
2、門窗、圍板、棚架、臨時搭建物等易被大風吹動的搭建物固緊, 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
3、應到避風場所避風,通知戶外作業(yè)人員注意安全;
4、留意有關媒體報道大風降溫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進一步措施;
5、交通、公安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做好道路結冰應對準備工作。
7省將出現(xiàn)35℃以上高溫
然而10月2日至3日,在副熱帶高壓強勢掌控下,南方高溫范圍和強度達到鼎盛。中央氣象臺10月2日06時發(fā)布高溫黃色預警,河南南部、安徽、江蘇西部、湖北中東部、湖南、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重慶東南部、貴州東部、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等地有35℃以上高溫天氣,其中,河南東南部、安徽、湖北東部、湖南中東部、江西、浙江西部、福建北部等地部分地區(qū)最高氣溫37~39℃,局地可達40℃以上。
但是,以上高溫地區(qū)馬上會經歷氣溫大跳水。先經歷同期罕見的熱,再經歷氣溫斷崖式下跌,認真叮囑南方小伙伴一句,厚衣服一定一定一定要提前翻出來?。?!從空調短袖到毛衣秋褲,你們擁有的換裝速度可能只有一個晚上……
網友:人類的悲歡果然不能相通
一時間,“大風降溫”與“多省市現(xiàn)高溫天氣”同時出現(xiàn)在了熱搜之上。
南方的網友都在吐槽熱死在秋天里,北方的網友表示天氣剛剛好……
你那里在過夏天還是過秋天?
冷空氣上線
大風+降溫“大戲”已經悄然開幕!
受高空槽東移影響,22日至23日,新一股冷空氣將影響我國北方地區(qū),屆時,淮河以北大部地區(qū)將自北向南出現(xiàn)4~5級偏北風,陣風6~8級,內蒙古中東部陣風可達9級左右;內蒙古中東部、甘肅東部、陜西中北部以及華北、東北地區(qū)及黃淮等地部分地區(qū)氣溫下降4~8℃,局地降溫幅度達10℃以上。預計23日后,淮河以北最高氣溫將低于25℃。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氣溫有較明顯下降,請大家要注意添衣,謹防感冒。同時,大風天氣將導致森林草原火險等級升高,也提醒林草等相關部門加強防火工作。
秋天除了氣溫變化幅度大之外
空氣干燥并多大風天氣
也是它的另一特點
那么,大風是從哪里來的呢?
產生大風的天氣系統(tǒng)又有哪些?
在我國,引起災害的大風常由氣旋、冷空氣、雷暴、颮線、龍卷等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所致。
氣旋
氣旋是中心氣壓比四周低的水平漩渦,一般也稱作低壓。在北半球,氣旋區(qū)域內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流動,在南半球則相反。由于氣旋的中心氣壓較四周低,因此,氣流從四面八方向中心涌入,引起大風。不斷向中心匯聚的氣流導致了上升運動,氣流升至高空又向四周流出,促使低層大氣不斷地從四周向中心流入。因為在氣旋中心是垂直上升氣流,所以氣旋過境時,中心地區(qū)云量增多,常見陰雨天氣。
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的影響,而夏秋季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臺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氣旋中氣流的垂直運動示意圖
和北半球氣旋底層水平運動示意圖
冷空氣
冷空氣南下時,冷氣團起主導作用,推動暖氣團向南移動。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面就是冷鋒。冷鋒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冷空氣前鋒,它是南下冷空氣的先頭部隊,是影響中國的最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由于鋒面兩側存在較大的氣壓差,會造成大風天氣。冷鋒過境時,氣壓陡升、氣溫驟降,風向順轉。冷鋒過境后,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多轉晴好。
雷暴
雷暴是伴有雷電、陣性降水、大風的天氣,它產生在發(fā)展強烈的積雨云中。雷暴產生的大風具有明顯的日變化,且歷時短,多出現(xiàn)于午后氣溫上升最高的時候,一般歷時數(shù)分鐘至數(shù)十分鐘,風區(qū)范圍也較小,風向隨積雨云底的移動而變化。
颮線
颮線是指帶狀的雷暴群所構成的風向、風速突變的一種中至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雷暴群寬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幾千米,最寬至幾十千米,長度一般由幾十千米至幾百千米,維持時間由幾小時至十幾小時。颮線出現(xiàn)非常突然。颮線過境時,風向突變,氣壓涌升、氣溫急降,狂風、雨雹交加,能造成嚴重的災害。颮線前天氣較好,多偏南風,颮線后轉偏西或偏北風,天氣變壞,降水區(qū)多在颮線后。颮線后的風速一般為每秒十幾米,強時可超過40米/秒。
龍卷
龍卷是從積雨云中伸下的猛烈旋轉的漏斗狀云柱,它有時稍伸即隱,有時懸掛空中或觸及地面。龍卷的尺度很小,中心氣壓很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氣壓梯度,從而導致強烈的風速,一般估計為50~150米/秒,最大可達200米/秒。龍卷的破壞性極強,其經過的地方,常會發(fā)生拔起大樹、掀 翻車輛、摧毀建筑物等現(xiàn)象,甚至把人卷走。
綜合自中國天氣、如此這般學地理、星球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