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富士康真造車了!名叫:毛豆 B

        更新時間:2022-10-12 14:57:37作者:智慧百科

        富士康真造車了!名叫:毛豆 B


        電動車賽道迎來新玩家,這次下場的是代工大王富士康。

        日前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發(fā)布了新車型Foxtron Model B的預告視頻,將于10月18日舉辦的年度科技日正式揭曉。

        與Model B同時發(fā)布的,還有一款名為Model V的電動皮卡。

        Model B、Model V乍一聽,還以為是特斯拉委托富士康代工的新車型出來了。

        特斯拉Model 3,被稱為毛豆 3。

        但實則不然,這兩款車真真是出自富士康的手筆。

        2020年,富士康與裕隆集團成立合資公司鴻華先進,其中富士康持股51%,享有絕對的控股權(quán),Model B與Model V就是由該公司推出并打造。

        代工蘋果手機的富士康要造車,聽起來有些喜感,但富士康自己卻很認真。

        多年前,富士康創(chuàng)始人兼前董事長郭臺銘曾在內(nèi)部會議上表示:“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我們既然能造iPhone,為什么就不能造電動車?”

        從2005年收購臺灣安泰電業(yè)算起,富士康布局汽車領域,滿打滿算已有17年時間,期間內(nèi)部經(jīng)過3次造車的浪潮,最終富士康還是自己造起了車。

        今年5月,富士康現(xiàn)任董事長劉揚偉提出目標,到2025年富士康電動汽車全球市占率達到5%、電動車產(chǎn)業(yè)營收規(guī)模達到一兆元、出貨量為每年50-75萬臺。

        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并不容易,只是在如今造車新勢力浪潮迭起,電動汽車競爭更加殘酷的世界里,電子行業(yè)的代工大王富士康的造車夢,真的能如愿嗎?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說財貓,我們將為你拆解經(jīng)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碰瓷”特斯拉

        從去年10月18日的年度科技日算起,一年的時間里,富士康已經(jīng)發(fā)布了共5款車型:

        家庭用的SUV車型Model C、豪華轎車Model E、電動大巴車Model T以及已經(jīng)預告發(fā)布的Model B與Model V。

        其中Model T已經(jīng)于今年3月交付給高雄客運并投入運營,Model C預計10月開啟預定,明年交車。

        這樣的上新速度,比造車新勢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小米看了只怕會汗顏。

        如今富士康預告發(fā)布的Model B是一款定位純電動的兩廂汽車,內(nèi)飾與價格尚未公布,但從續(xù)航能做到500公里的配置來看,價格應該要比定價20多萬元的、續(xù)航超過700公里的ModelC要低一些。


        從外部來看,Model B前臉采用時下流行的貫穿式設計,不過車頭的燈條并非完全連通,在中央被可點亮的品牌LOGO隔斷。車尾也是貫穿式的風格,其LED尾燈可以展示出特定圖案,比如前方有行人通過。

        不過從側(cè)面看,Model B被吐槽很像大眾的ID3,再加上它的名字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特斯拉,也難怪這款車一經(jīng)發(fā)布就遭到廣大網(wǎng)友吐槽。

        不過富士康車型的系列碰瓷之舉,恐怕也是富士康隊友裕隆集團帶過來的“老傳承”。

        提起裕隆集團,大多人都感到很陌生,但若提起納智捷,想必會生出幾分熟悉——畢竟該款車在鼎盛之時,周杰倫為它帶過言,2015年的成都車展上還為它站過臺。


        周杰倫代言納智捷

        當初周杰倫一句“我們不必低調(diào),華人有華人的驕傲。我是周杰倫,這是納智捷”,在大江南北引起了不少的關注,2015-2017年,納智捷的年銷量都在1.5萬臺以上。

        納智捷紅極一時的同時,也被廣大網(wǎng)友吐槽,納智捷的車標,長得實在是像日產(chǎn)的豪華車雷克薩斯。

        當時的雷克薩斯,被中國新中產(chǎn)階級奉若瑰寶,他們幾乎是用雙手捧著給豐田章男送錢,排著隊也要搶這款車。

        不知道特斯拉看到做何感想,有網(wǎng)友替特斯拉抱不平,當時怎么沒把Model系列字母車標全部注冊下來呢?

        不過特斯拉被模仿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此前,馬斯克曾經(jīng)聘請菲斯克為特斯拉的汽車設計造型,但菲斯克當時拿出來的方案平庸臃腫,令人大跌眼鏡。

        但在其離開后沒多久,卻創(chuàng)立了菲斯克汽車,并推出全球第一輛插電式電動跑車Fisker Karma,這時特斯拉的員工才驚覺,菲斯克將最好的設計留給了自己。

        馬斯克曾在2008年對菲斯克提出法律訴訟,但最終輸?shù)袅诉@場官司。不過沒過多久,F(xiàn)isker 破產(chǎn),賣給了中國的萬向集團,但菲斯克保留了商標權(quán)。

        說來也是巧合,借助商標再度出山的Fisker ,后來也成為了富士康的客戶。

        不過還在造車起步階段的富士康,想要借助當紅車企的流量也能理解,自己在造車領域沒啥品牌積累,起個全新的名字沒有關注,若是叫富士康電動汽車,知名度是有了,恐怕也沒多少人會買賬,想一想董明珠造的格力手機就知道了,怎么聽怎么別扭。


        第二個比亞迪?

        富士康的車,是一款接一款的推出來了,而且其中的“含富量”很高,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并非靠他人代工。

        雖然Model B詳細參數(shù)尚未可知,但今年上半年,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曾透露,在電動車關鍵模組及零組件方面,電芯是與國際大廠合作,但模組自制。

        富士康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可追溯至十多年前,鴻海旗下的臺灣鋰科科技公司與上海電氣集團、北汽集團有過合作,共同開發(fā)過車用動力鋰電池。

        今年6月,富士康中國臺灣高雄的新工廠破土動工,用以生產(chǎn)電池模組,劉揚偉透露,這是今年電動車重點發(fā)展的項目,預計將在2024年一季度試產(chǎn)。

        同時富士康也在補足自己在電芯研發(fā)生產(chǎn)方面的短板。今年9月富士康宣布與Indika Energy在印尼成立合資企業(yè),致力于開發(fā)車載磷酸鐵鋰電池及生產(chǎn)電動汽車。

        同時富士康正致力于研發(fā)固態(tài)電池,宣布將于2024年實現(xiàn)商業(yè)化應用。固態(tài)電池被業(yè)內(nèi)視為繼鋰電池之后下一代電池,富士康在動力電池領域的超前的布局,看來也是想分到一杯大羹。

        與此同時,富士康也在自動駕駛領域施展拳腳。

        畢竟現(xiàn)階段的自動駕駛技術(shù),幾乎已經(jīng)成為電動汽車的標配,現(xiàn)在就連造低價神車的五菱,也在與大疆合作研發(fā)自動駕駛技術(shù)。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nèi)L2級自動駕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滲透率超過了30%。

        從去年富士康的科技日現(xiàn)場來看,富士康的車型也將裝載來自合作方Mobile Drive 配備的自動駕駛功能。

        Mobile Drive是富士康在自動駕駛領域深入合作的伙伴,去年5月,富士康和車企 Stellantis決定,聯(lián)合向 Mobile Drive 注資,比例各為 50%,而富士康旗下的鴻海全資智能駕駛技術(shù)公司富智捷也由此逐漸融入Mibile Drive之中。

        此外,富士康還涉足汽車芯片領域,去年6月,富士康入股馬來西亞科技公司DNeX,間接擁有8英寸芯片工廠;同年8月,富士康收購宏旺電子6英寸晶圓廠。今年5月,富士康再傳出布局芯片的消息,其將與DNeX合資在馬來西亞建造和運營一座12英寸芯片工廠。

        目前來看,富士康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涵蓋了動力電池、電機、芯片、車聯(lián)網(wǎng)、雷達等多個領域,涉足全球多個國家,幾乎已經(jīng)擁有造車所需要的全部東西。

        看這個架勢,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fā)展,是朝著比亞迪的方向邁進,不僅要造車,還要深入到產(chǎn)業(yè)鏈的上下游。


        富士康給誰造車?

        盡管富士康造車很努力,但實際情況卻頗有些尷尬。

        一方面,富士康努力造車不是為了賣車,而是為了謀求代工。

        比如與美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Fisker 簽署合作協(xié)議,兩者將合作打造電動車PEAR,預計到2024年量產(chǎn),年產(chǎn)能25萬輛;最近,富士康又與美國電動汽車初創(chuàng)公司INDIEV簽訂協(xié)議,為其第一款量產(chǎn)車制造原型車。

        甚至,富士康還幫加州的Monarch Tractor代工造起了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拖拉機,預計2023年一季度開始全面投產(chǎn)。

        但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并不想只充當代工的角色,它想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安卓系統(tǒng)。

        由此,富士康推出了模塊化純電動平臺MIH聯(lián)盟。基于該平臺,主機廠可自主選擇SUV、轎車等底盤設計,并根據(jù)主機廠的意愿選擇車輪的距離、電池大小、自動駕駛等定制化方案,其中一些組件未來可以進行OTA。

        這可類比手機的安卓系統(tǒng),在安卓系統(tǒng)提供一個底層架構(gòu)之后,其它廠商基于這個架構(gòu)來開發(fā)個性化功能。而借助富士康推出的MIH平臺,車企只要出品牌,設計等,剩下的萬事都可有富士康代勞。

        因此,富士康雖然接連推出了5款車,但到現(xiàn)在為止,也未曾宣布要進入到C端市場中。在去年的科技日一口氣發(fā)布三款車型時,富士康表示,這些都是參考原型車,也就是說只是提供給品牌客戶作為制造參考,可以在富士康提供的樣車基礎上做定制或者改變。

        不過MIH聯(lián)盟的合作伙伴已超過2000家,但用到該聯(lián)盟平臺的車企卻寥寥可數(shù),目前來看,只有富士康自己推出的Foxtron品牌Model系列車型采用的是MIH平臺,以及上述提及的,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的Fisker,或?qū)⒉捎迷撈脚_。

        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富士康關于MIH聯(lián)盟的構(gòu)想并不容易實現(xiàn),一方面電動汽車行業(yè)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電動車企都具有一定的實力,他們更愿意自己研究車型的平臺架構(gòu),而非將核心命脈假手他人。

        而扶持弱勢的車企,則是前途難料。此前,富士康曾為國內(nèi)的拜騰汽車輸血,希望借此打開中國市場,但可惜拜騰汽車折戟,該公司前后耗費80多億元連一輛車都沒造出來,富士康在國內(nèi)拓展汽車客戶,可以說是,寸步唯艱。

        而且,國內(nèi)傳統(tǒng)車企吉利與比亞迪也想做汽車界的安卓。

        吉利與比亞迪耗費巨資分別推出了SEA浩瀚平臺、e3.0平臺,已經(jīng)算的上是業(yè)內(nèi)頂尖的水平,而且兩者也宣稱也對外開放,是比富士康更有力的對手。

        但這或許也是富士康在今年接連接連推出Model E與Model V的重要原因——提供更豐富的選擇,覆蓋更多的潛在客戶。

        或許富士康也在考慮放手一搏,參與到C端用戶的市場中,成為眾多新能源車企的對手。

        但這毫無疑問是一條更加難走的路,因為如今電動汽車C端市場的競爭太激烈,尤其在比亞迪全面崛起和特斯拉降價預期的大背景下,造車新勢力步履維艱。

        往后看,電動車的市場競爭已經(jīng)從產(chǎn)品延伸到供應鏈的全方位比拼,富士康造車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還需要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關注貓公子,買車不踩坑~

        對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形勢和投資迷茫嗎?那就進群來聊聊

        本文標簽: 富士康  特斯拉  比亞迪  菲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