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5-28 11:30:44作者:佚名
2007年的一天,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正在家中伏案寫作,突然一陣眩暈襲來,讓他瞬間暈倒在地。
醒來后,出于本能,凌志軍決定去醫(yī)院檢查一下。
檢查的結(jié)果令他大吃一驚:肺癌晚期,癌細胞已經(jīng)向全身轉(zhuǎn)移,凌志軍的頭顱里也出現(xiàn)了癌細胞,所以才會導致他頭暈。
凌志軍不敢相信:“我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平時連感冒都很少,怎么一下子就成了癌癥,還是晚期?”
醫(yī)生拿著光片,神情冷漠地說:“像你這樣的情況,一般活不過三個月?!?/p>
然而,時隔多年,凌志軍依然活著,不僅活著,而且他體內(nèi)的癌細胞已經(jīng)被全部清除。
凌志軍
凌志軍是怎么在癌細胞的包圍中活下來的呢?
凌志軍說:“得了癌癥,不是靠錢包救,而是靠腦子救。”
其實,在凌志軍的家里,他并不是第一位患上肺癌的人。
多年前,凌志軍的父親凌建華就是因為肺癌去世的。
凌建華曾是《新華日報》、《人民日報》的副總編輯、總編室副主任,原本凌志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北京,家庭幸福溫馨。
從小父親就是凌志軍的榜樣,凌志軍也發(fā)誓要成為父親那樣有遠見卓識的人。
如果不是因為那場十年浩劫,凌志軍會在北京平安順遂地長大,可惜天有必測風云。
1978年,凌志軍15歲,剛上初中的他就被迫離開了家,去一家工廠里做起了電工。
資料圖
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并沒有讓凌志軍消沉,他身上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永不放棄的精神,凌志軍只要一有機會就拿起書本認真學習,他希望有一天能回到父母身邊。
相比于凌志軍的樂觀積極,凌志軍的父親就不同了,在凌志軍離家的日子里,凌父總是滿腹心事,憂心忡忡。
1988年,在凌志軍的不懈努力下,凌志軍終于成了新華社的一名記者。
離家十年,凌志軍終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父母身邊。
但十年的骨肉分離,已讓父母殫精竭慮,早生白發(fā),原本爽朗的笑容也早就從父親的臉上消失了。
1993年,凌志軍通過自學,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當他拿著錄取通知書,高高興興地跨入家門時,卻發(fā)現(xiàn)母親在屋里偷偷地垂淚。
在凌志軍的追問下,母親才告訴他:“你父親得了肺癌,已經(jīng)沒有多少日子了!”
漫畫圖
噩耗猶如晴天霹靂,看著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凌志軍心如刀割。當時凌志軍和家人對癌癥都知之甚少,除了恐懼和聽從醫(yī)生的建議做放療、化療,他們別無他法。
在和病魔抗爭了兩年后,凌志軍的父親還是走了。
當凌志軍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在父親的床底下,凌志軍找到一個箱子,里面裝的全是凌志軍這些年發(fā)表的稿件。
在箱子里,凌志軍還發(fā)現(xiàn)了父親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信中父親說:他這些年活得抑郁,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壓在心底深處,他希望凌志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精彩的人生。
看著信件,凌志軍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父親的離開,也讓凌志軍明白:生命是短暫的,活得自在快樂,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最重要。
父親離開后,凌志軍在心里默默告訴自己:“一定要鍛煉好自己的身體,決不讓家人擔心。”
所以,多年來不管多忙,凌志軍都會抽時間鍛煉。
跑步、游泳、滑雪、爬山……凌志軍喜歡的運動也非常多。
凌志軍
在凌志軍的積極鍛煉下,他的身體一直都非常好,平時在工作中凌志軍也是精力十足。
可癌癥就像一個惡魔,不僅盯上了凌志軍的父親,還盯上了凌志軍。
2007年,在凌志軍寫完了新書《中國新革命》后,突然暈倒了。
妻子陪著凌志軍去醫(yī)院檢查,醫(yī)生拿著凌志軍的CT和X光片說:“你的腿部、肺部、腦部的這些陰影,都是腫瘤,你的肺癌已經(jīng)到了晚期,癌細胞已經(jīng)向全身擴散,你要有思想準備。”
資料圖
凌志軍和妻子都不敢相信,怎么好端端的一個人,突然就成了肺癌晚期?
離開醫(yī)院,凌志軍又在妻子的陪同下去別的醫(yī)院進行檢查,他們希望是檢查結(jié)果出了錯誤,而不是凌志軍的身體出了毛病。
可惜,所有醫(yī)院的檢查結(jié)果都一樣。
一開始,凌志軍有些不能接受,他不明白,自己那么積極努力地生活,可為什么癌癥卻不放過自己呢?難道這就是命嗎?
凌志軍不信命,生活是如此美好,豈能輕言放棄!
在短暫的絕望后,凌志軍骨子里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又回來了。
在確診癌癥后的最初一段時間里,凌志軍在妻子的陪同下,四處打探名醫(yī),尋求治療的方法。
聽說北京天壇醫(yī)院有位老教授是癌癥治療方面的專家,在排了幾天隊后,凌志軍終于掛到了這個專家的號。
漫畫圖
在等候區(qū)等待了幾個小時后,凌志軍的名字終于被叫到了。穿過專家門口挨挨擠擠的病人,凌志軍和妻子充滿期待地坐在專家面前。
凌志軍想和專家好好聊聊自己的病情,可是專家只看了一眼凌志軍遞過去的光片,便轉(zhuǎn)身和他旁邊的一位年輕醫(yī)生聊了起來,根本不給凌志軍開口的機會。
凌志軍有些迷茫,來看病的是自己,怎么專家不和自己說話呢?
好不容易,專家和年輕醫(yī)生的對話停了一下,凌志軍趕緊問:“醫(yī)生,我腦子里的腫瘤和肺上的腫瘤有關(guān)系嗎?”
凌志軍只是想知道,自己肺部的腫瘤是不是真的轉(zhuǎn)移到了腦部。
可專家的回答卻讓凌志軍一頭霧水,專家輕描淡寫地說:“你希望他們沒有聯(lián)系嗎?”
說完,又不再理睬凌志軍了。
凌志軍
這算是什么專家?忙碌了好幾天,花了300元的掛號費,等待了幾個小時,和專家說了不到十句話。
凌志軍和妻子失望地走出了專家門診的大門。
此次問診也讓凌志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悲歡并不相通,專家對病例的興趣比對病人的興趣高。
回到家中的凌志軍并沒有放棄,他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找來有關(guān)癌癥的資料,忍著病痛,開始自己研究起來。。
同時,凌志軍還聯(lián)系了在比利時學醫(yī)的妹妹,想讓妹妹給他一些建議。
很快,妹妹就聯(lián)系了幾位比利時的癌癥專家,他們在網(wǎng)上對凌志軍進行了會診。
比利時專家在討論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凌志軍腦部的腫瘤和肺部的腫瘤有很大概率是沒有關(guān)系的。
也就是說,凌志軍肺部的腫瘤可能并沒有向腦部轉(zhuǎn)移。
比利時專家的這一結(jié)論,無疑給了凌志軍新的希望。只要腫瘤沒有轉(zhuǎn)移,那么就有被控制的希望。
凌志軍
但是,由于是遠程會診,比利時專家也不敢保證診斷的準確性,他們向凌志軍推薦了國內(nèi)肺癌治療方面的一位專家,建議凌志軍去找他,征求治療方案。
于是,凌志軍在妻子的陪同下,聯(lián)系到了這位專家,專家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化療、配合抗癌藥。
此時的凌志軍對于自己的病并不是一無所知了,在確診癌癥后的這段時間里,凌志軍已經(jīng)查閱了大量資料,他知道化療對于癌癥治療的效果微乎其微。
想想自己的父親,再看看醫(yī)院里那些病人,在接受了化療后,嘔吐、脫發(fā)等副作用接踵而來,不僅病沒有治好,過度的治療反而讓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承受了極大的痛苦。
在聽取了多位專家的建議后,凌志軍經(jīng)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不化療,只手術(shù)。即使真的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凌志軍也不愿意在暗無天日的病房里度過。
資料圖
2008年,專家給凌志軍切除了肺部最嚴重的地方的腫瘤,其他地方零散的腫瘤是沒有辦法被切除的。
手術(shù)后,凌志軍拒絕了專家化療的建議,堅持出院了。
出院時,凌志軍還拒絕了醫(yī)院給他開的抗癌藥。因為在凌志軍看來,那些昂貴的抗癌藥,同樣會給身體帶來副作用,破壞身體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
出院后的凌志軍,開始了抗癌的新生活。
從醫(yī)院回到家中,凌志軍做了一個決定:不把自己當病人看待,輕松快樂地度過生命里的每一天。
因為癌癥,凌志軍已經(jīng)向單位請了長假。暫時擱置了工作,不用每天上班打卡,這讓凌志軍有充足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同時凌志軍也告別了曾經(jīng)晝夜顛倒,伏案寫作的生活,他帶著家人在深圳郊外租了一個小院子,在那里隱居起來。
資料圖
郊外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慢下來的生活讓凌志軍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和自己相處。
在以前,凌志軍每天早上會快速地沖好一包速溶咖啡,然后迅速喝掉,以此來開啟一天忙碌的生活。
但是如今,每天起床后,凌志軍會花半個小時的時間,慢慢地為自己和家人磨一杯咖啡,有時候如果家里沒有咖啡豆了,凌志軍還會騎上自行車,慢悠悠地花一個小時去市區(qū)買回來。
拿凌志軍的話說,時間不再是金錢,而是“告別死神,走向康復的橋梁”。
在凌志軍的微博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凌志軍分享的生活日常。
他放棄了曾經(jīng)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不吃腌制食品、不吃油炸食品、不吃甜食……只吃粗糧和新鮮蔬果。
凌志軍還跟網(wǎng)友們分享了他自己精心烹制的“紅梅大棗糙米飯”,凌志軍說:“我午餐大都以此為主食,色香味韻猶勝白米飯”。
凌志軍曬美食
凌志軍還喜歡曬太陽。
在鄉(xiāng)間的日子,凌志軍從來沒有缺席過每一個有太陽的好日子。沐浴著陽光,讓凌志軍覺得心里無比平靜和溫暖。
無所事事的日子,凌志軍還迷上了郭德綱的相聲。
很巧的是,兒子也很喜歡郭德綱。于是,凌志軍和兒子經(jīng)常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著郭德綱,一邊哈哈大笑。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凌志軍覺得自己不是個絕癥患者,而是一個正在享受生活的健康人。
凌志軍社交平臺
凌志軍說:“向死而生,是癌癥讓我的生活進入了另一種境界?!?/p>
在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yǎng)后,凌志軍的身體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胸悶咳嗽的癥狀也得到了很大緩解。
于是,凌志軍決定去醫(yī)院復查一下。果不其然,復查的結(jié)果讓凌志軍和家人喜極而泣,醫(yī)生告訴凌志軍,他體內(nèi)的腫瘤有回縮的跡象。
有了好的開端,剩下的就是堅持了。
走出醫(yī)院,凌志軍繼續(xù)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運動、曬太陽、攝影、吃粗糧、旅行、放聲大笑……凌志軍有自己的抗癌心得。
凌志軍
凌志軍堅信,其實大多數(shù)的癌癥都不是絕癥,癌癥患者能不能康復,主要取決于心理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醫(yī)學治療只是輔助手段。
凌志軍甚至還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個詞語——“非醫(yī)學意義的治療”,也就是通過心理重建,以身心舒適為標準的治療。
凌志軍說: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心理重建,其實很多癌癥病人都是被這個病嚇死的,真正死于癌癥本身的其實很少。
凌志軍建議那些得了癌癥的病友,不要一味地去依賴醫(yī)生的救治,而是要通過積極努力的生活態(tài)度,改變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身體和心靈得到充分的滋養(yǎng),從而讓癌細胞在身體里沒有立足之地。
2012年,凌志軍終于將自己體內(nèi)的癌細胞全部趕了出去。
同年,凌志軍出版了自己的新書《重生手記》。
凌志軍寫書
凌志軍將自己抗癌的經(jīng)歷,全部寫進了書中,他還將自己的抗癌方法總結(jié)為“康復九策”。
這九策就包括:
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不過度治療;
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不搶時間,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
注重“吃喝拉撒睡”,多吃雜糧、粗糧,少吃大魚大肉,多喝水,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早睡早起,不熬夜;
沒事多步行。在抗癌初期,由于癌細胞的影響,凌志軍連邁開步子都很困難,但凌志軍依然堅持每天走一段路。從幾百米到幾千米,凌志軍慢慢地越走越遠,他的生命也越來越有活力。
此外曬太陽、深呼吸、調(diào)節(jié)心情、家人的關(guān)愛以及做自己喜歡的事,都被凌志軍視為自己能夠抗癌成功的法寶。
在確診癌癥五年后,凌志軍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凌志軍也被稱為我國“抗癌第一人”。
凌志軍
康復后的凌志軍會時不時地帶著相機和家人,四處去旅游,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后來凌志軍又出版了新書《追光之旅》,里面全是凌志軍在世界各地的攝影作品。
如今,凌志軍依然活著。只是他不再活在大眾的眼中,而是自己安安靜靜地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
對于凌志軍的抗癌方式,凌志軍說,他只是如實地把自己的抗癌經(jīng)歷告訴了大家,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情況都不一樣,病友們可以參考但不能照搬。
可不管怎樣,面對癌癥,只有克服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與命運和解,傾聽身體的聲音,樂觀地面對生活,才不至于被病魔所左右。
參考資料:
凌志軍 《重生手記》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0
-END-
作者:雪青檸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