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0-31 20:00:29作者:智慧百科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道 據越通社河內10月30日報道,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10月30日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將持續(xù)至11月2日。他是應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邀請訪華的。
報道稱,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地緣政治動蕩造成影響,中國仍是越南最大貿易伙伴,而越南繼續(xù)是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在東盟中排名第一。
報道認為,阮富仲對中國進行的正式訪問也有望深化兩國貿易關系。
資料圖
根據越南工業(yè)與貿易部數據,中國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場,2021年越南對華出口額約為559億美元,是2002年的37倍。過去兩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雙邊年度貿易額仍超過1000億美元。
越南海關總署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1年雙邊貿易額為165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6%。
今年前9個月,越南對華出口額達到412.2億美元,同比增長6.22%。與此同時,越南從中國的進口額為911.5億美元,同比增長12.12%,占越南進口總額的33.08%。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就阮富仲訪華發(fā)表多篇文章分析說,阮富仲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既是中共與越共兩黨特殊關系的突出體現,也是中越兩國關系穩(wěn)步發(fā)展的積極信號。
文章認為,阮富仲在此時訪華至少發(fā)出兩個重要信號。第一,阮富仲是中共二十大后訪華的首位外國領導人。作為越共最高領導人,阮富仲希望傳達一個明確信息,即越共和中共繼續(xù)保持特殊關系。此外,阮富仲此訪也顯示,中越關系仍然是河內外交的重中之重。
文章還說,中國和越南加強兩黨之間的交流,也有助于尋求有效途徑維護各自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最后同樣重要的是,越南希望學習中國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的經驗,吸收更多中國投資和技術,以維持經濟增長和社會凝聚力。就中國而言,努力促進中越友好關系也被認為是重要且有益的。
延伸閱讀:
媒體:中共二十大后越共總書記首先訪華 絕不是巧合
資料圖
直新聞:吳先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30日開啟了對中國的正式訪問,他也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訪華的外國領導人。如何看待阮富仲訪華的特殊意義呢?
特約評論員 吳蔚: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成為中共二十大之后首位訪華的外國領導人,我認為這絕不是巧合,事先一定經過了中越雙方密切的溝通,中方如此安排自然有其深意。
要知道,在中共二十大勝利閉幕之后直到11月中旬印尼G20峰會、泰國APEC峰會密集上演的這段時間里有一個大約十來天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內,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亞、德國四個國家的領導人都要展開訪華行程。外交禮儀講究“客隨主便”,外賓來訪的先后順序往往由東道主敲定安排。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阮富仲同志這個“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訪華外國領導人”的殊榮,無疑是中越兩黨引領兩國關系的重要寫照。
另一個重要細節(jié)是,陪同阮富仲訪華的是一個規(guī)格很高、規(guī)模很大的訪問團。根據越南官方媒體披露,此次陪同阮富仲訪華的有包括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內政部部長在內的多位越共中央高層,還有包括公安部長、國防部長在內的多位政府高官。它預示了阮富仲此訪事關兩黨、兩國交往的方方面面。
值得注意的又一個細節(jié)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越關系正?;詠?,中越兩黨保持著黨代會后互致賀電、高層互訪的慣例。在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外訪的目的地就選擇了越南。阮富仲此番訪華選在中共二十大之后,正是對友好默契的遵循。2021年1月31日,在越共召開的十三屆一中全會上,阮富仲第三次當選為越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總書記當天發(fā)去賀電予以熱烈祝賀。前幾天,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勝利召開后,阮富仲也第一時間發(fā)來賀電熱烈祝賀習近平再次連任黨的總書記。阮富仲在賀電的最后著重寫下:“我期待早日同您再次見面,就重大戰(zhàn)略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進一步增進雙方政治互信,為兩國關系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p>
上述兩個細節(jié)充分地體現出,中越黨際交流引領兩國交往的舉旗定向作用,兩黨、兩國的傳統(tǒng)友誼無疑對這個雙邊關系的維系起到了關鍵的正面加持作用。阮富仲此次訪華,中越雙方會否就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中越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注入新的動能、新的歷史意涵,無疑是值得大家重點關注的。
資料圖
此外,除了從中越兩國關系的角度出發(fā),我們還要從中越兩國攜手推動周邊區(qū)域友好發(fā)展的角度展望阮富仲訪華的意義。越南是東盟國家、是南海的域內國家,它的政治影響力、經濟體量、軍事實力都是區(qū)域內極具分量的。隨著數個重要國際會議即將在東盟國家召開,國際政治舞臺即將迎來所謂的“亞洲時刻”。在那一刻到來前夕,中國和越南這兩個域內重要國家提前對表、商定下一步溝通的議題與方向,無疑為區(qū)域凝聚共識帶來了令人心安的確定性。
此刻,阮富仲的專機已經抵達北京,相信更多懸念即將在未來幾天揭開,它所傳遞的信號值得大家繼續(xù)保持關注。
資料圖
直新聞:另一方面,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將于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前段時間,他在柏林公開發(fā)出“反對與中國脫鉤”的呼吁。與之相對應的,德國執(zhí)政聯(lián)盟內部卻出現所謂的“戰(zhàn)略審慎”。吳先生,你如何展望德國總理的訪華之行,哪些因素在綜合作用?
特約評論員 吳蔚:客觀地講,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訪華行程時間并不長,據德國媒體披露可能是一次“當天到,當晚走”的閃電式訪問。但它的意義萬不可小覷,尤其是當德國政壇已經實現政權更迭,俄烏沖突的外溢效應正在加速“后默克爾時代”的告別。中德兩國關系、中歐兩方關系今后的走勢,我們都能在朔爾茨此次訪華中窺見出一個大致輪廓。
前不久,朔爾茨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明確表態(tài)稱“我們不能與中國脫鉤,非但如此我們還要繼續(xù)推進與他們的貿易往來”。這番表態(tài)為他在總理任上的首次訪華奠定了總體基調。
正如默克爾在任期間的歷次訪華,德國高訪團的陣容都是“含金量”十足的,德國的商界大佬們非常清楚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決定性意義。德國媒體十分上道地梳理出此次陪同朔爾茨訪華的德企大佬名單:大眾、寶馬、西門子、默克、德意志銀行、巴斯夫化工、德國醫(yī)藥、拜耳制藥、阿迪達斯等等。他們當中的許多都在中國有著穩(wěn)健的投資以及廣泛的市場占有率,我毫不懷疑這些德國企業(yè)的老總們將再一次把重注押在中國,在北京簽署一系列訂單,只是從訂單的構成上看,恐怕不再是以往那種單純的“傾銷式訂單”,而是與中國的產業(yè)升級、市場消費端升級深度嵌套的共生模式。
是的,經過輝煌十年的發(fā)展,中國的高端制造業(yè)已經嶄露頭角,中國正在引領全球新能源產業(yè)革命。在個別領域,比如說新能源汽車,中國的起步時間、布局程度、市場占有率甚至要優(yōu)于傳統(tǒng)汽車制造業(yè)大國德國。在這個新趨勢下,德國的名企們很難單純通過“賣車”“賣鞋”“賣家電”等方式瓜分中國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取而代之的是,用全球頂尖的業(yè)界解決方案、制程、加工技術,來參與中國市場的深度競爭,并最終以共贏的方式分享發(fā)展紅利。一言以蔽之,強如德國這樣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強國,站在今天的中國市場面前,也必須拿出點壓箱底的真本領了。
事實上,我強烈建議德國企業(yè)的大佬們認真研讀一下中共二十大報告。在中國式現代化這張宏偉藍圖中,外資與外企的可參與性是很高的,隨之而來的發(fā)展紅利是無窮的。中國正在加快構建的新發(fā)展格局,正在全力推動的高質量發(fā)展,實際上也在以“揭榜掛帥”的方式歡迎世界各國的資本與企業(yè)深度參與進來。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將所謂“與中國脫鉤”掛在嘴邊的政客們真是非蠢即壞,要是聽信了他們的讒言,那真是把車開進了溝里。
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如今的德國政壇已經發(fā)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朔爾茨總理的執(zhí)政根基與政治賦能的取得方式已經與默克爾時代大相徑庭。歐洲媒體用“交通燈”來形容德國新一屆執(zhí)政聯(lián)盟,紅黃綠三種政黨顏色充分表明了,這個執(zhí)政集體在一些重大戰(zhàn)略方向上多少是存在分歧的。尤其當俄烏沖突的外溢效應正在進一步沖擊歐洲政治格局,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與偏見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德國的內政與外交決策。因此我們也頻繁看到德國總理與德國外長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畫面出現,這種看似前后矛盾的政治取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政府在戰(zhàn)略抉擇時的自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