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6-08 08:03:01作者:佚名
6月7日,亞太市場表現較差。韓國綜指跌1.61%,澳洲標普200指數跌1.53%,新西蘭NZX50指數跌1.33%。除上證指數外,僅日經225指數漲0.10%。
亞太市場普遍下跌,一方面是受到隔夜美債收益率上升的影響,另一方面,澳大利亞聯儲意外將基準利率提高50個基點至0.85%,遠超市場預期的25個基點,市場情緒因此低迷。
A股表現平穩(wěn),兩市共有1570家公司股票上漲,75家公司股票漲停。兩市成交量連續(xù)兩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大關,為3月17日以來首次。
市場風格輪動,前一個交易日調整的地產、銀行和食品等領漲,而此前漲幅較大的芯片和新能源則開始休整。
北上資金依舊積極買入,全天凈買入46.07億元,為連續(xù)7日凈買入,追平年內最長凈買入紀錄。其中滬股通凈買入42.76億元。深股通凈買入3.31億元。
6月7日,北上資金凈買入貴州茅臺、中國中免、通威股份分別為9.89億元、6.88億元、6.03億元;立訊精密凈賣出額居首,金額為1.54億元。
最近7個交易日,北上資金對貴州茅臺、中國中免、招商銀行、寧德時代、五糧液等個股青睞有加。同時,北上資金在不斷減持海螺水泥、萬科、韋爾股份和長江電力等公司股票。
//海外市場“患得患失”//
央行們是最大不確定性
6月7日,澳大利亞聯儲超預期加息是當日亞太市場表現不佳的導火索。理論上,澳洲聯儲加息的影響力還不至于影響如此廣泛,市場最擔心的是美聯儲加息縮表的激烈程度。
當地時間6月6日,據CME“美聯儲觀察”數據,美聯儲到6月份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為0%,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為98%,加息75個基點的概率為2%。
美聯儲6月加息50個基點基本上是鐵板釘釘,市場擔憂的是,美聯儲加息“沒有止境”。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目標是“盡可能快地讓利率回到更中性的水平”。到了5月份,鮑威爾又改口稱“中性”的說法存在“某種錯誤精確性”。簡而言之,加息的盡頭不是之前的中性利率水平,美聯儲沒有框架,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
這種不確定性,讓海外市場總是處于“驚弓之鳥”的狀態(tài),任何超預期的消息都能引發(fā)市場大幅波動。
此外,美聯儲已經著手縮表。東方證券表示, 本輪縮表節(jié)奏更快、強度更大,縮表與加息的間隔時間較短,很有可能帶動全球流動性收緊和美債利率進一步上行。
衰退爭論不休,市場莫衷一是
關于經濟衰退,美國出現的信息最晦暗不明。
月初公布的美國5月季調后非農就業(yè)人口增加39萬人,大超預期的增加32.5萬人。
但新車銷量數據,又給出不同的警示。沃茲情報公司(Wards Intelligence)匯編的數據顯示,按季節(jié)性因素調整后的年率計算,美國上個月新車銷售降至1280萬輛,較4月份下降11%。這是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市場方面,美債收益率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6日再度飆升,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至3%以上,債市對經濟并不樂觀。
市場言論方面,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花旗集團CEO Jane Fraser 和馬斯克等都在月初表達了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有意思的投行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并不認為經濟衰退降至。
因此,海外市場會在市場參與者的爭論中和不斷公布的經濟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指數來回奔波,市場寬幅震蕩在所難免。
//A股柳暗花明//
年初至今,A股市場經歷數月的調整。近期,A股已經不再與海外市場密切聯動,積極信號不斷出現。
東莞證券對此表示,國內經濟二季度預計是年內低點,隨著穩(wěn)增長政策密切出臺,下半年經濟增速企穩(wěn)回暖概率加大。三季度修復概率較大,四季度需注意通脹因素變化及外部市場波動風險;市場機會仍將以結構性和波段性為主,建議結合產業(yè)政策、行業(yè)景氣、機構布局等多因素,優(yōu)選行業(yè),中線布局。
不過,盡管近期A股表現尚好,但機構仍然保留一份清醒和謹慎。簡言之,市場情緒正在修復,但修復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華創(chuàng)證券稱,經濟今年面臨諸多長短期“既要又要”的圍堵,主動有為又有效的可選項其實并不多,最后的突圍主攻方向大概率是“投資”,投資當中基建當然是邏輯最為順暢的、實物工作量最為明確的,市場共識已較為一致。但制造業(yè)技改仍存在一定的預期差,技改有望重復“2018”年的強勁,有望成為今年投資中的“結構數據黑馬”。
方正證券則引用歷史數據說明:市場從反彈到反轉,一般不會一蹴而就,立馬走出V字型行情,認為行情在3200點附近會有所反復。一方面,從政策出臺到數據變好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歐美等海外市場仍存在著經濟衰退與持續(xù)加息的雙重利空影響。從歷史經驗看,底部往往是復合底形態(tài),需要有點耐心。
(Wind 綜合自Wind金融終端行情數據、美國勞工部公開數據、券商研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