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3-01-10 07:38:08作者:智慧百科
抗疫三年,該如何評價中國的表現?
剛經歷了感染高峰,展望“后疫情時代”,張維為教授接受了觀察者網專訪,回顧這三年中國抗疫歷程,他強調“我們要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績,再自信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2020年3月2日,鐘南山院士(前中)在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首批戰(zhàn)“疫”一線火線發(fā)展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上領誓。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觀察者網:隨著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被調整為“乙類乙管”,可以說意味著我們艱苦卓絕的三年抗疫之戰(zhàn)畫上了休止符。這三年,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將死亡率降到最低,但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的口中,想方設法全盤否定中國抗疫的成績,您怎么看這波輿論?
張維為:確實,對于三年內剛剛發(fā)生過的一切,西方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地篡改歷史,國內的公知也積極配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自信地肯定自己的成績,再自信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去年6月下旬香港回歸三十周年前夕,我接受香港外國記者會的采訪,美國記者反復就上海的疫情防控提出質疑。我說,上海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但和比你們紐約比,上海實在是做得好太多了。上海疫情死亡人數是500多,紐約是4萬多,而紐約人口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
回顧過去三年,美國疫情導致110多萬人死亡,歐洲是200多萬人,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3倍。如果中國也采用美國模式,那么中國死亡人數將至少是四、五百萬。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使我們避免了原始毒株、阿爾法、德爾塔等毒株的大規(guī)模傷害,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奇跡。至去年底,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比兩年前縮短了2.7歲,而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現在已經比美國高兩歲,達到了78.2歲。
可惜,對于這些基本事實,我們自己沒有進行充分的傳播,結果給人的印象不深。我記得去年11月,觀察者網一位編輯采訪英國學者羅思義時,隨口提到了疫情在西方造成了數千人死亡(thousands of),此時羅思義情緒激動地糾正道:不是“數千人”,而是數百萬人(millions of),這位編輯承認受到了震撼。
換言之,如果我們自己不能自信地、強勢地堅持正確敘事,西方就會扭著講,反著講,你的正資產就可能變成你的負資產,這就是認知戰(zhàn)。2011年圍繞“7·23”動車事故,西方和國內公知發(fā)動的認知戰(zhàn),幾乎毀掉了我們的高鐵?,F在他們又想篡改這么近時間內發(fā)生的事情,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我們由此可以推論,如果這么近期發(fā)生的事實西方都能篡改,還有什么不能篡改?對此我們要有高度的警惕。
觀察者網:談到中美對比,我記得您在《這就是中國》中曾提到一個細節(jié),中美領導人G20峰會中,美國不得不尊重中國疫情防控模式?
張維為:是的,這場峰會中,最后的安排是兩國最高領導人不戴口罩,其他與會人員都佩戴口罩,而美方與其他國家領導人會晤沒有戴口罩。眾所周知,配戴口罩在美國是一個高度敏感、高度政治化的問題,但為了與中國領導人會晤,美國不得不按中國的規(guī)矩辦,否則免談,這就是中國疫情防控模式在國際場合的展現。
我曾經多次引用過鐘南山先生使用的一個數據。2021年11月25日鐘南山院士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做主旨發(fā)言,指出:“我國新冠患病率為十萬分之八點九,是美國的1/1678,死亡率是十萬分之零點四,是美國的1/606?!?/p>
基于這個數據,我多次講過,中國人免于死于新冠肺炎的自由度或安全感是美國的600多倍?,F在一些人開始嘲笑這些數據,簡直匪夷所思。正如羅思義在《對比中西三年抗疫成績單,新冠疫情是一面“照妖鏡”》一文中提到的“他們當時支持的政策,實際上會殺死數百萬自己的同胞”。
現在我們進入了疫情防控的新階段,中美抗疫模式的比較還會繼續(xù)下去。我是一直看衰美國模式的,十幾年前就預測美國模式將競爭不過中國模式,中國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它在完善之中,但就現在這個水平,也可以和美國模式競爭而勝出。
按人口比例換算美國、歐盟、新西蘭和中國新冠累計死亡病例
觀察者網:有人說不要老是和美國或者其它國家比,你怎么看這種質疑?
張維為: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這是毛主席的一貫主張,也是我的座右銘。
坦率地說,我最擔心的就是美國對中國的忽悠,美國是對華認知戰(zhàn)和輿論戰(zhàn)的最大推手,只要多數中國人認識到我們比美國做的好,我們國家就不會被美國忽悠,所以這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
有人說,最好不要跟美國比爛,我說,憑你這句話我就要表揚你,表明你已經認識到美國做得很爛,美國已忽悠不了你了,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有不少人,甚至是我們的一些社會精英和“專家”,處處唯美國馬首是瞻,背后可能還有資本利益鏈。我一直呼吁,絕不允許“精神美國人”主導中國的疫情防控。
觀察者網:回想三年前疫情剛在武漢爆發(fā)時,我們可以說是赤手空拳就上了,也經歷了一個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這三年,無論是醫(yī)療體系建設,還是基層防控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新冠疫情可以說是一場未見于史書的大災疫。回顧三年抗疫,中國疫情防控模式有哪些特點?
張維為:中國疫情防控模式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有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醫(yī)學保護”,如疫苗、檢測、治療等。這道防線,其實中國和西方都有,如果說有什么差別,那就是西方醫(yī)務人員動不動就罷工。中國醫(yī)務人員則是沖在最前面的,最拼命的,我們十分感激我們醫(yī)務人員的巨大奉獻。但我們也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如分級診療、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藥的作用等。
第二道防線是“社會保護”,這條防線我們比西方強很多,中國模式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從街道到社區(qū)都有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都是西方社會沒法比的。我記得世衛(wèi)組織專家艾爾沃德2020年訪華后接受BBC采訪,被問及中國抗疫的許多做法是否侵犯人權,他回答說,“不是,這是偉大的人道主義。我親眼看到了中國人身上表現出來一種巨大的責任感,要保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社區(qū),自己的國家,要保護人類,這讓人動容”。
第三道是“文化保護”,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文化,有自由與自律平衡的文化,我一直認為這種文化比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文化更具現代性,更加適應21世紀的挑戰(zhàn)?!拔幕Wo”還包括中醫(yī)藥的巨大作用,這在過去三年中反復得到證明,中國人還有藥食同源的文化,誰都知道遭遇風寒發(fā)熱喝點姜湯等等。
在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這三道防線的作用也在動態(tài)變化之中,但總體上都強于西方,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幸運。
2020年4月15日,武漢市民自發(fā)上街送別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yī)療隊。當日,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yī)療隊約180人啟程回京。他們1月26日抵達武漢,也是最后一批離鄂離漢的國家醫(yī)療隊。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觀察者網:2022年12月以來對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是我們在綜合考慮病毒傳染性、致死率以及社會經濟承受能力后因時因勢做出的優(yōu)化,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您怎么看我們最近的這次政策大調整?
張維為:國家?guī)ьI人民一直抵抗新冠肺炎病毒,守護了數百萬人的生命?,F在,國內外多數專家的共識是奧秘克戎新變種的特點是強傳播、低毒性,加上疫苗接種的普及等,這些為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提供了一個契機。
但放開后我們已經認識到奧秘克戎不是流感,多數情況下也不是“無癥狀”,我們一些放開前應該做的準備,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做充分,導致一度退燒藥短缺、醫(yī)療資源擠兌等,輿論工作也準備不足,其中有不少教訓要汲取,好在許多問題都在迅速解決之中。
此外,當奧秘克戎傳染新變種系數r0為18,也就是一個人可傳染18個人的時候,社會防護能力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限,多數民眾也確實希望放開,生活總要正常起來,經濟開始下滑的趨勢要扭轉。實際上我們的政策一直是以時間換空間,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來保護更多的生命,同時等待病毒的弱化以及疫苗和醫(yī)學的進步。
涉及這么多人的任何決策都會有代價,我們只能尋求代價相對最小的時機。我記得中國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吳尊友曾被問到放開時機能否提早到2022年初,他說,那中國可能會多死亡86.6萬-103.9萬人。
國家已經保護我們三年了,多數國人是心存感激的。放開后這么多人一下子中招,大家更是認識到不是我們自身的免疫力有多強,而是國家三年中幫我們篩查了幾乎所有接近自己的人。
此外,我還有一個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過去三年,中國幾乎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塊凈土,但三年過去了,全世界都意識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恐怕無法徹底戰(zhàn)勝這個病毒,人類迄今研發(fā)的疫苗也無法像牛痘那樣一勞永逸地預防感染,而只能減少重癥和死亡。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保持一片凈土,本來可能是我們的優(yōu)勢,但也可能轉化為我們的劣勢:搞得不好我們中國人甚至會變?yōu)槿蜃畲嗳醯娜后w。當年歐洲殖民美洲大陸,歐洲人已經或多或少適應了許多病毒,如天花、梅毒等,但這些病毒給生活在美洲這片凈土上的不少印第安部落帶來了滅頂之災,他們對這些歐洲病毒沒有絲毫抵抗力。現在我們抓住奧秘克戎病毒毒性低和人們普遍接種疫苗的時機放開,恐怕也有這方面的一些考慮。
觀察者網:防控政策放開后,也讓我們對經濟復蘇恢復了信心。進入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預判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前景?
張維為:有些事情,一時還看不清楚,就像武漢封城的時候,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一直到外部世界的國家一個接一個陷入疫情災難,多數國人才看清楚這樣做法的必要性。過去三年,如果沒有采取中國獨特的疫情防控模式,中國可能已經死去了數百萬人。
在現在這個新階段,防控工作重心已經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在新階段里,我認為大概率還是中國模式應該比西方模式做的好,因為我們的三道防線還在,只是使用的方式方法發(fā)生了變化。
至于對未來的研判,我想一種是比較樂觀的估計,一種是不那么樂觀的估計:比較樂觀的估計是:從人民和國家的整體利益來說,三年前的果斷封城和三年后的果斷放開,都被證明是利大于弊的正確抉擇,我們付出的生命代價比多數國家小很多,病毒毒性如多數專家所預測的持續(xù)減弱,我們的經濟全面復活,大多數民眾感到滿意。
至于不那么樂觀的估計,主要是兩點,一是病毒本身的變異不易把握,雖然多數專家認為毒性走弱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排除出現毒性更強的新變種,導致全球疫情再一次泛濫,我想國家有關部門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全球病毒的演變。二是外部的經濟環(huán)境,特別是是否會出現西方經濟嚴重衰退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如果出現這樣的危機,中國的經濟復蘇也將受到影響。
然而,總體上看,就疫情防控本身而言,中國的三道防線的優(yōu)勢還在,我們糾錯的速度比西方模式快,我們應該還是可以比多數國家做得好。經濟方面,即使遇到外部爆發(fā)的危機,我們的回旋余地也比絕大多數國家大很多,中國經濟規(guī)模大,韌性強,活力足,東方不亮西方亮,今年中國經濟強勢反彈是大概率事件。中華文明是一個見過大世面的偉大文明,我們的人民堅毅、勤勞、向上、達觀,從來沒有越不過的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