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1-04 11:38:32作者:智慧百科
【文/奧拉夫·朔爾茨 翻譯/郭涵】
自從我的前任上一次訪問中國,已經過去了三年。這三年來,不管是歐洲、東亞還是德中關系,都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與風險。
世界經歷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疫情,另一方面是俄烏戰(zhàn)爭給國際秩序、能源與糧食供應,以及全球經濟和物價造成的嚴重后果。在當前局勢下,我們不能假裝“一切如常”,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出訪北京。長期以來,由于新冠疫情和嚴格的防疫措施,這類會面都難以成行。如今,面對面的溝通前所未有地重要。
我?guī)е韵挛妩c想法,踏上這趟旅程。
1.今天的中國,不再是五年前或十年前的模樣。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證明: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部分,要比過去歷屆黨代會報告來的更多。中共對于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追求——即維持共產黨體制的穩(wěn)定,以及國家獨立自主,未來這些事項的重要性將不斷彰顯。毫無疑問,如果中國變得不同了,那么我們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調整。
新的權力中心浮出水面
2.變化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世界。俄烏戰(zhàn)爭無情地挑戰(zhàn)了國際和平與安全秩序。俄羅斯總統(tǒng)弗拉基米爾·普京似乎不再回避提及核武器。核武器是一條由全人類劃下的紅線。今年年初,中國在與其他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發(fā)表的聲明中,明確承諾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肩負特殊責任。向莫斯科傳遞明確的信息,堅持維護聯(lián)合國憲章與有關原則,這是十分重要的。
俄烏沖突已滿半年 沖突地區(qū)民不聊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原則中包括了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另一個國家的“后院”。發(fā)生在歐洲烏克蘭的情況,對于亞洲、非洲或是拉丁美洲同樣適用。在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新的權力中心正在浮出水面,我們希望進入這樣一個多極化世界,并擴大朋友圈。
最近幾個月,我們在國際上密集地奔走協(xié)調——除了與日本、韓國這些親密盟友,也包括印度、印尼這些亞洲新興力量,當然還有非洲與拉美的國家。下周末,我將啟程前往東南亞,參與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我訪問中國的同時,總統(tǒng)先生也將出訪日韓。
在冷戰(zhàn)時期,德國以一種尤為痛苦的方式經歷了國家分裂。所以,恰恰是德國,對今天全世界再度按“新冷戰(zhàn)”劃分陣營,毫無興趣。美國最新出臺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正確地承認,美國希望避免出現(xiàn)新的、不同國家集團之間的對抗。
至于中國,這意味著一個有14億人口與龐大經濟實力的國家,當然會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一直以來都扮演這樣的角色。然而,有些人基于這個事實,主張要求圍堵孤立中國。這就跟宣稱中國將會確立霸權主導地位,或者是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等說法一樣,完全站不住腳。
不應與中國“脫鉤”
3.即便環(huán)境改變了,中國依然是德國與歐洲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我們不想要脫鉤,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中國想要什么?中國的“雙循環(huán)”戰(zhàn)略目標是加強國內市場,減少對其它國家的依賴。在2020年年底的一場演講中,中國領導人也提到了利用中國科技“增加國際生產鏈對中國的依賴”。我們十分重視這類聲明。
因此,基于明智的分散風險考慮,德國也將降低單方面對華依賴的情況。這要求我們把握好分寸,兼具務實精神。德中貿易額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既不缺少替代供應源,也不存在中國壟斷風險的產品。相反,中國、德國與歐洲都從這些貿易中平等地獲利。然而,在單方面依賴風險提升的領域——比如重要的原材料進口,部分稀土以及部分未來技術發(fā)展方向——德國公司正在明智地擴大他們的供應鏈。德國政府通過諸如新的原材料合作伙伴計劃,來支持這些企業(yè)的行為。
在中國對德國投資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我們會基于此類交易行為,是否會制造或增加德國對外依賴的風險,來進行甄別。十分偶然地,這也是中國中遠集團獲準入股漢堡港一處集裝箱碼頭的少數(shù)股權這起案例中,德國聯(lián)邦政府的評估標準?;诿鞔_的要求,該碼頭的所有權依然歸屬漢堡市與漢堡港物流公司。分散投資、加強供應鏈韌性,而不是保護主義或撤回到國內市場——這就是我們在德國與歐盟的態(tài)度。
德國批準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福地”集裝箱碼頭24.9%股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德國與中國的關系中,我們還遠未,我是說遠未達到平等互惠的程度。舉例來說,在德國公司的市場準入問題,營業(yè)執(zhí)照問題,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法律確定性、對德國公民的平等待遇。我們會繼續(xù)要求互惠待遇。如果中國不允許,恐將難以維持現(xiàn)狀。這樣一種差異化的對華路線,符合德國與歐洲的長期戰(zhàn)略利益。
處理棘手問題
4.今年年初,中國領導人在達沃斯論壇的視頻演講中提到:“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這同樣意味著承認并接受矛盾的存在,在溝通與交流過程中不能無視爭議話題。這包括尊重公民與政治自由,以及少數(shù)族裔的權利。
當前圍繞臺灣的緊張局勢令人憂慮。正如美國與許多國家一樣,我們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我們的政策目標是維持基于規(guī)則的秩序,和平解決沖突,保護人權與少數(shù)族裔權益,以及推動更自由、公平的世界貿易。
歐洲利益的代表
5.當我以德國總理的身份出訪北京時,我同時肩負著一名歐洲人的身份。不是說要代表整個歐洲發(fā)聲,那是不公正且冒昧的。但是因為,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與歐洲的統(tǒng)一對華政策相匹配,才能獲得成功。在我出行之前,我們與其他歐洲伙伴有過密切溝通,包括馬克龍總統(tǒng),同樣還有我們跨大西洋的伙伴。歐盟“伙伴、競爭者、對手”的三段論,是對中國的正確描述。盡管,其中“對手”與“競爭者”這兩部分的色彩,近年來無疑是越來越濃厚了。
我們必須面對現(xiàn)實,接受挑戰(zhàn),承擔中國作為系統(tǒng)性對手的嚴肅后果,并把它們納入到我們的政策考量中。與此同時,德中有必要在符合雙方共識的領域尋求合作。畢竟,在諸如抗擊新冠疫情等全球流行病等問題上,世界需要中國。
在終結全球糧食危機,支援債臺高筑的國家與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發(fā)展目標等問題上,中國也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中國沒有采取果決行動減少碳排放,我們不可能在抗擊氣候變化問題上獲勝。這就是為什么,北京為自己設定了發(fā)展可再生能源的雄心勃勃的目標,這是一件好事。我也呼吁中國和我們一道,在氣候保護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尤其是在國際場合。
受疫情和極端天氣影響 中北美洲840多萬人陷入糧食危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很清楚,在氣候友好型技術領域,德國與中國正在競爭——為了產出最高效的產品、最聰明的主意、以及對相關計劃最成功的運用。然而,這是在假設中國不會對我們的環(huán)保類技術關閉國內市場的前提之下。我們面臨著競爭,競爭越少,就會導致創(chuàng)新越少,最終會導致氣候保護事業(yè)的損失——也將是全人類的損失。
以上所有內容,對于一次首訪北京之旅不可謂不繁雜。在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我們尋求合作。我們也不會回避爭議。這是德國與中國公開交流的一部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