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2 21:40:20作者:未知
資料圖
某種意義上,交卷并不是高考的結束,填完志愿才是。
今年一共有1193萬考生參加高考,也是恢復高考45年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在這個越來越龐大的數據匹配機制中,志愿填報變得尤為重要。
它意味著商機。在中國,現存高考志愿填報相關企業(yè)超過了2000家,數量排在前三的省份是河北、內蒙古、山東,收費最高可以到數萬元,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它也關乎命運。仍然有許多學生因為缺乏志愿填報的信息支持,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這里,并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學業(yè)、就業(yè)選擇。
文 |易方興
編輯 |金匝
運營 |栗子
志愿大戰(zhàn)
一臺電腦不夠,得搶3臺。
早上7點,早飯都沒吃,內蒙古的陳思雨一家就開車沖向網吧。附近的網吧已經爆滿,新的網吧開車過去需要十幾分鐘,她調查過,那里的機子更新,速度更快。
在內蒙古,網吧才是一個考生的最后歸宿。整個7月,內蒙古一機難求。每臺電腦包機一天100塊錢,陳思雨包了3臺,精細化分工,“一臺專門用來看精確到秒的北京時間,一臺用來登錄志愿系統,最后一臺隨時查詢大學和專業(yè)情況”,每臺電腦都要有“舵手”負責操控,這個工作落到了她和父母頭上。
和其他省份的平行志愿不同,內蒙古采用的是全國唯一的動態(tài)排名機制,在這個系統里,考生報考心儀院校和專業(yè)后,能實時看到自己的排名,也可能會被分數更高的人擠出,直到系統關閉前,可以反復修改志愿。但是,每人最終只能選一個院校下的一個專業(yè)。
陳思雨形容,“炒股票一樣”,驚險又刺激。她的分數不錯,過了一本線,她要做的,就是像守城的將士那樣,讓自己的名字,在第一批次的錄取名單里堅守到最后一秒鐘,一擊即中,因為一旦落選,就會滑檔,直接進入第二批次的錄取。
這場驚心動魄的志愿大戰(zhàn)里,另一個角色變得格外重要——那是陳思雨花了將近一萬塊錢請來的志愿填報專家,也是她的軍師。排名在變,軍師的指導也會變:下一步要怎么做?是求穩(wěn)還是跟隨興趣走?怎么去尋找最完美的平衡?
像陳思雨這樣,只包3臺電腦,只能算是普通。為了打贏這場戰(zhàn)爭,她的一個同學一口氣包了10臺,親友們和志愿填報機構的老師們在網吧坐成一排,嚴陣以待。由于每申請一個專業(yè),都要輸入驗證碼,所以,就連填寫驗證碼這樣的小事,這位同學都請了機構一個手速最快的老師操作,陳思雨填一個驗證碼要七八秒,那個老師可能只需要一兩秒。
▲考生及家長看高校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最刺激的內蒙古,其他省份對志愿填報的重視也毫不遜色。陜西省安康市的王曉桔,打高二起,父母就給她找了一家志愿填報機構,簽約之后,每一學期都會有一個專門的輔導老師來記錄她的月考、大考、聯考成績,并且在高考出分后提供兩次時長為40分鐘的當面指導,最終確定她的志愿。在安康,一個貧困人口數量位居陜西第一的小城市,這樣的服務收費6000元,還是折后價,如果等升高三后再找,會漲價到一萬多。
高考出分那天,王曉桔和母親抱頭哭了一個多小時。她的分數也過了一本線,但比她估算的低了二三十分,去不了省外的985,她覺得“很不甘心,不是自己的水平”。盡管父母口頭上從來沒要求她的成績,但她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很大的期待——為了保證她的午休,媽媽專門給她找了一個“小飯桌”,吃完還能有地方睡會兒午覺;志愿填報機構給的那本填報指南,“那么厚,我媽在上面做滿了筆記”。
后來,王曉桔和父母從安康坐上大巴,前往西安的志愿填報機構,去接受那40分鐘的面對面指導。在車上,她茫然地看向窗外,心情沉重,覺得自己像個戰(zhàn)敗的士兵,不知道接下來這條路要怎么走。
信息不對稱
填報志愿時的迷茫和挫敗,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信息不對稱。
回想高中三年,陳思雨從來沒有感受到,學?;蚶蠋熖峁┻^任何高考志愿填報的信息支持,沒有哪一種教育,是在指導她怎么根據高考志愿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直到填志愿當天,她都沒搞清楚985和211大學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對什么專業(yè)靠興趣。唯一明確的是,她特別想去南方念大學,尤其是上海,因為高三那年,她看過一部偶像劇,那部劇里的一些情節(jié),就是在上海師范大學的校園里拍的。
比起教學生們怎么填志愿,陳思雨的學校更關注成績。她的年級一共有23個班,只有前4個是重點班,每次大考過后,整個年級都會排名,重點班上成績最差的3名同學會降級到非重點班,陳思雨也因為好朋友被降級而傷心過。在這個機制里,學生們感受到一種超乎年齡的現實殘酷,大家都在拼命“內卷”,考更高的分數,其他需求都是排在其次的。
還有一些學校和老師,雖然會給學生提供志愿填報的經驗,但又是片面的。在陜西安康時,王曉桔的高中班主任有一個觀點——“考不出省的人是沒出息的”,每次講起這個,班主任的語氣就變得強烈:“你們一定要去北上廣深讀大學,才能開闊眼界?!?/p>
有一次,王曉桔成績波動,老師找她談話:“再這樣,你就只能在省內讀大學了?!彼欢扔X得,如果真的發(fā)生了,“該是多么不齒的一件事”。安康不發(fā)達,但重教育,一個盛行于當地的觀念是,一定要走出去,千萬不要留在本地。到了填報志愿時,王曉桔最大的愿望也是,要填一個外省的學校。
葉曉陽,布朗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后,本科和碩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è)于密歇根大學。他多年以來的研究方向,是試圖用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能改善學生的教育決策,其中就包括高考志愿填報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以及如何更科學地填志愿。這項研究他做了7年,也感受到許多高中老師和學生們在志愿規(guī)劃這件事上的信息不對稱。
有一次,葉曉陽給寧夏的一些高中老師做調查,發(fā)現有些老師連平行志愿是什么都不知道。有一半以上的老師認為,他們的建議對學生的志愿填報很重要,而學生群體里,只有5%這么認為。家庭背景相對弱勢的學生,面臨的困境更大。他發(fā)現,在高考分數相同的情況下,農村學生會比城市學生錄取到平均質量更低的學校、就業(yè)前景更差的專業(yè)(即“高分低錄”)。
相比之下,同樣是內蒙古的楊柳要幸運得多。她在通遼一中就讀,班主任叫劉彥偉,四十出頭,教英語。從高二起,劉老師每周會抽出來半堂自習課,介紹他了解的大學、專業(yè)知識,跟學生們聊未來的打算,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專業(yè)。開家長會的時候,他也不忘跟家長強調,要早點幫孩子確定未來想學的方向。后來,楊柳才知道,不是每個高中老師,都會像劉老師那樣幫助學生進行規(guī)劃人生,還有一些學生,最終只能選擇志愿填報機構的指導。
▲圖片來源網絡
短兵相接
真正的戰(zhàn)斗打響了。
劉思雨的高考成績是550+,高出當年內蒙文科的一本線70多分。上午9點,內蒙古動態(tài)志愿系統開啟,截止時間是下午2點,在這5個小時里,她要找到一個用來堅守的“陣地”,既不至于浪費分數,也不至于滑檔。
網吧里嘈雜起來,一些家長們點燃手里的煙,四處彌漫著一股焦慮的氣息。在請志愿填報專家之前,劉思雨在一本里找過五六個備用志愿,但當天,家里花費重金請來的專家臨時建議,讓她報提前批,因為“提前批的一些學校比一本的更好”,她的計劃被打亂,只能現找。
上海交通大學,這是她想去的大學,但很快,她就被更高分的人擠了下來。接著,她又試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再次被擠下來。這時候,她和父母已經有些著急了,連午飯都沒怎么動筷子。專家突然提出一個建議:“可以報華僑大學?!边@是一個劉思雨從沒聽過的大學,專家說,這個大學比較冷門,容易報,而且是中央統戰(zhàn)部直屬的。直到后來,劉思雨才知道,華僑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時間不等人,到了這會兒,也只能聽專家的。劉思雨先報了華僑大學的對外漢語專業(yè),這個專業(yè)在內蒙古只招兩個人。她填進去的時候是正好排第二。但快到截止時間時,她再次被一個人擠到了第三。已經來不及換大學,只能換專業(yè),她又換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當時,報什么專業(yè)對她來說,“只要好就業(yè)就行”。在她有限的認知里,漢語言文學、會計、法律,這三個萬金油專業(yè)是比較好就業(yè)的。高三時,她曾看過公務員崗位要求,記住了“漢語言文學”的需求比較大,這也是她最后選這個專業(yè)的原因。
這一次,她守住了陣地。在接下來一個多小時里,她始終排在了專業(yè)下的第一名,比第二名高了十幾分。那時候她沒顧上想“分數被浪費”這回事,只覺得很開心,終于能報上了。
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考砸了的王曉桔,采納了志愿填報機構的另一種策略。坐了3小時的大巴車,王曉桔一家人出現在西安的志愿填報機構,那里已經聚集了不少家長。陜西填報志愿就三天,所有的需求也都集中在這三天,說是咨詢40分鐘,但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超時。
▲一對父母正在為孩子查看志愿表。圖片來源網絡
終于輪到她了。父親先給了個意見,希望女兒報師范類專業(yè)。但王曉桔特別不愿意當老師,填報的老師支持她,“要尊重孩子的意見”。接下來的談話圍繞她來進行。陜西可以填6個平行志愿,第一個志愿,她先定了中國科學院大學,那一年中科院第一次在陜西招本科生,知道的人不多,雖然分不太夠,但可以沖一沖。接下來的志愿,她填了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之所以也愿意填師范類,是她覺得,“如果能去985,師范類也可以接受”。
但接下來問題來了:要不要填陜西的211西北大學?受班主任影響,王曉桔一心想去省外,但填報的老師強烈建議她也填上,二人發(fā)生了分歧。最后,老師通過專業(yè)優(yōu)勢、貼合興趣等理由說服了她,她在志愿里又加上了西北大學的漢語言文學。
最后,她對自己說:聽天由命。
市場瘋狂
志愿填報是門生意。每到高考季,也是志愿填報機構的創(chuàng)收季。機構們就像蜜蜂追逐花期,頻繁遷徙,這幾天可能在一個省份輔導完,接著又要去另一個省份繼續(xù)。
在楊柳的家鄉(xiāng)內蒙古通遼,志愿填報的機構們會緊盯家長來學校的時候,比如家長會、動員會這樣的日子,提前接到通知,在學校門口站一排,發(fā)彩色傳單,輔導一位學生填報志愿,收費平均都在一萬塊錢以上。
王曉桔也曾在高考志愿填報機構兼職過。6月的25日、26日是當時最忙碌的兩天,機構的大廳能容納100人,但在這兩天里也不夠用了,還得臨時租下隔壁和樓上的辦公室。老師們都顧不上吃飯,只能抽空啃兩口面包。當時,王曉桔的任務之一,就是安撫在外面排隊的家長。她發(fā)現來做咨詢的大多是媽媽,爸爸很少,最遠的一個媽媽住在榆林那邊,她給這位媽媽打電話時,對方還在地里干農活,但這個媽媽,最后也花了9000元,來為女兒做這樣的咨詢。
陳思雨所在的城市,當地最權威的志愿填報老師,一次收費也是1-2萬元,而且,這位老師還會把填報時間相同的四五名學生約到同一個網吧里,同時多線操作。在當地,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能找到當時小有名氣的志愿填報老師,還需要父親動用人際關系,更為出名的老師就更難約了,即便是想辦法找到了,對方也不一定有檔期。陳思雨的發(fā)小更夸張,當時在志愿填報機構花了兩萬多,這個價位意味著可以享受到更豪華的服務:會有兩個報考老師,以及兩個操作電腦的員工,服務于這一整個家庭。
陳磊成立志愿填報機構已經8年,一開始,他覺得這份工作只是彌補考生和家長的信息差,后來,他才發(fā)覺不能止步于此。高考相關的政策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首先得“把游戲規(guī)則全部搞通、搞透”,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這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機構要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這塊;第二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決策模型,興趣、擅長、城市、收入,優(yōu)先級順序怎么排?這樣最后才不會為決策后悔,因為那是你自己想要的。
▲圖片來源網絡
有一年,陳磊遇到一個分數只夠上二本的女孩,成績一般,家人希望女孩將來去小學或是幼兒園當個老師。但陳磊聊天發(fā)現,女孩很有愛心、有耐心,收養(yǎng)了5只流浪貓狗,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喂貓和狗,還要帶它們遛個彎。“這件事情她堅持了一個高中”。
“我問她,你愿不愿意將來長期跟貓狗打交道?她說愿意?!蹦谴巫稍儯惱谡f服了她的家人,不要逼著孩子上師范,他建議報云南農業(yè)大學的動物醫(yī)學專業(yè)。
這個女孩的命運,因為志愿有了些許改變。畢業(yè)后,她在云南一家寵物醫(yī)院干了三年,后來回西安創(chuàng)業(yè),開了一家寵物醫(yī)院,年收入百萬,還給他送了一面錦旗。陳磊經常說起這個故事?!八晕覀冏鰶Q策,尤其是關于人生的選擇性決策,要從人的閃光點出發(fā)?!?/p>
但這一行魚龍混雜,不同的機構、不同的經驗下,填志愿的策略、優(yōu)劣也會不同,“有的新手,沒有經驗,就喜歡安全第一”。陳思雨發(fā)小就是如此,他的分數線剛過二本,機構承諾,“一定會報上二本學?!?,但最后,因為策略偏保守,選了一個不太好的學校,發(fā)小覺得分數被浪費了。
就像葉曉陽說的那樣,在充滿不確定的志愿填報戰(zhàn)里,如何尋找最優(yōu)解,是永恒的難題,這并不是單純靠商業(yè)性的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過去這幾年,他一直在摸索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比如面對學生和老師的講座,以及一對一的輔導,去彌補信息差。
選擇
某種意義上,陳思雨和王曉桔是相似的兩個人。她們的成績都在一本線之上,都受困于信息缺乏,最后都不得不付費向志愿填報老師尋求幫助,最后也都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但不同的志愿填報老師,給了她們不同的策略,一個一味求穩(wěn),另一個則更加務實,最后,就有了道路的分別。
志愿填報結束之后,陳思雨順利收到了華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她的“戰(zhàn)爭”結束了,去南方的愿望也實現了。在福建的4年,校園郁郁蔥蔥,她住4人間的宿舍,有獨立衛(wèi)生間,她很滿意。
但她會有點兒后悔選擇了一個雙非大學?!昂髞頃l(fā)現,真的開始找工作,大家對大學的劃分,比如說像211、985,它的界限還是比較明顯的,這個時候多少會有點后悔?!?/p>
她偶爾也會想起那個家里花重金請的填報志愿專家,“他只負責你一次,幫你度過了這一天,你確實上了大學,他的錢就賺到手了,但其實一個選擇會關系到你后面很多事情,比如你的求職,你的未來發(fā)展。”
陜西安康的王曉桔,經歷了不一樣的情緒變化。6個平行志愿,最終錄取她的是西北大學。
她沒有多開心——還是沒能考出省去。高中畢業(yè)后的暑假,父親開車帶著她,特地去西北大學轉了一圈,她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就是以后4年我要待的學校了,學校很大,沒有特別滿意,也沒有特別不滿意?!?/p>
▲西北大學資料圖/圖片來源網絡
心態(tài)變化,是在進入大學之后發(fā)生。她趕上了西北大學翻新,住進了新的宿舍樓,吃到了新食堂,用上了新體育館,一切都是新的。她也學到了喜歡的專業(yè),覺得“還蠻有意思的”。西北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是重點專業(yè),作家賈平凹、遲子建,導演黃建新等都畢業(yè)于此。就算是找工作,在西安的認可度也比較高。這讓她漸漸意識到,當年班主任說“考不出陜西就沒出息”,其實并沒有那么絕對。
王曉桔甚至有些感激當年志愿機構的那位老師,尊重她的興趣,也為她加入了西北大學的選項。尤其是研究生考到了華東師范大學之后,她更相信了這一點?!澳阍谀膫€城市讀大學,其實也沒有那么深刻的影響。即使是當年我去了北上廣深,但學了不喜歡的專業(yè),我依然會很痛苦?!?/p>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chuàng),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