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5 08:08:16作者:佚名
【文/ 安娜特·霍赫貝格-馬龍】
當美國、歐洲和以北約為首的國際組織正在應對俄烏沖突時,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zhàn)和意識形態(tài)對抗似乎有些被遺忘,或者至少被戰(zhàn)爭遮蓋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這種狹隘的觀察方式忽視了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持續(xù)運動和深入進程。特別是在中東地區(qū),在超級大國及其地區(qū)盟友組成的不同陣營之間,斗爭加劇。由于中國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上升,在中東和其他不直接影響美國利益的國際沖突如烏克蘭危機中,美國正在盡量減少參與。
因此,當中東國家,即以色列、伊朗、沙特和土耳其,在相互爭斗同時,也在努力更新彼此之間關系,并與超級大國建立伙伴關系。這些國家也在盡力避免卷入美國、中國和俄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中。
事實不言自明。幾十年來,中東一直被看成國際舞臺上最復雜和最不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區(qū)域之一。美國、中國和俄國之間在全球范圍內爭奪控制權和政治影響力。在這背景下,中東正在經歷重大動蕩,成為不斷升級的對抗和競爭的中心。
同時,中東地區(qū)的勢力范圍劃分也在不斷變化。奧巴馬政府2011年宣布“亞太再平衡”,美國逐漸撤離中東,向亞洲,特別是東北亞和南中國海傾斜力量。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中東地區(qū)進行大量投資,部分原因是中國擔心“阿拉伯之春”帶來的后果及其對中東地區(qū)內部穩(wěn)定的影響。同時,俄國從2015年開始在敘利亞大規(guī)模加強力量。
似乎這還不夠,在過去的兩年里,新冠疫情導致許多貧窮的阿拉伯國家陷入嚴重經濟困境。埃及、敘利亞和黎巴嫩進口的小麥85%到90%來自俄國和烏克蘭,俄烏沖突導致小麥進口減少,這些國家情況更加惡化。這從根本上破壞了該地區(qū)脆弱現狀和相對穩(wěn)定。所有這些因素反過來又影響了威脅態(tài)勢,以及中東地區(qū)存在的各種機會。
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是多年來活躍在中東地區(qū)的主要贏家和最強大影響者。而許多國家和各種組織如巴勒斯坦組織和黎巴嫩真主黨,努力與之保持貿易和經濟聯系。
中國被看作是美國的替代者,也是能夠填補美國撤出留下真空的超級大國。這部分原因是中國希望保持中立,維護其中立和不干涉各國內部事務的原則。此外,中東地區(qū)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意味著該地區(qū)正成為中國越來越重要的戰(zhàn)略資產。例如,在2005年至2009年期間,中國與中東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了87%。中國在該地區(qū)的投資從1990年的100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2200億美元。
2012年8月中國海軍訪問以色列(來源:《以色列時報》)
此外,自2015年以來,中國已成為該地區(qū)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40%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即沙特、伊拉克和阿曼。中國是唯一與該地區(qū)所有國家建立外交、商業(yè)和軍事關系的超級大國。作為證明,請注意中國長期與阿拉伯半島國家建立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機制,中國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合作。
2019年以來,中國還大力投資發(fā)展先進的基礎設施和技術系統(tǒng),包括安裝5G網絡。中國在中東各地建設電子商務中心和智能城市,包括在以色列。這些步驟是中國長期務實和戰(zhàn)略規(guī)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發(fā)展,它正轉變?yōu)閰^(qū)域和全球超級大國。
近年來,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并在世界各地的能源、交通、商業(yè)和電信基礎設施方面投資了數萬億美元?!耙粠б宦贰背h在2013年啟動,與中國為協助各國融入全球經濟而提出的“以發(fā)展求和平”的務實方法相輔相成。
這是中國帶頭的最雄心勃勃的全球經濟項目之一。這一倡議將通過陸路、海路和數字世界把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外國市場和原材料連接起來,特別是在歐洲、非洲、中東、南美和中美洲。這一倡議已經取得很多成就,包括通過提供國際銀行和公司的貸款和投資機會,建立雙邊和多邊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同時與各國建立長期聯盟和協議。最近中國與伊朗簽署長達25年的經濟、軍事和安全協議,就是一個例子。
這個項目通過建設橋梁、道路、港口、水壩和發(fā)電站,將國家、公司和不同的文化聯系起來。這對中國的全球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使中國恢復到歷史上的強盛時期?!都~約時報》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在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建造和資助了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在中東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投資,包括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沙特、敘利亞,還有以色列。
“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中國的巨大力量。中國渴望重新成為全球貿易和商業(yè)的中心,并將自己從亞洲區(qū)域大國轉變?yōu)槿蛘纬壌髧?。與西方思維及其對中國的誤解相反,這個倡議不是中國接管世界的計劃,而是抵消美國的霸權主義影響。中國不要求參與這個倡議的國家采用中國政府或共產黨的原則和意識形態(tài),以換取從這些投資中受益。
必須解釋的是,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保留了自己的獨特性,并堅守著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能力。中國用這些能力來加強實力和地緣政治地位,推動有利于中國的全球進程,并保持全球平衡和區(qū)域穩(wěn)定。這些是中國遵循的指導原則。
因此,從廣泛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中東地區(qū)的國際和區(qū)域關系的未來,特別是對以色列而言。我們目前所處的不確定時代正在迅速變化。正在與國內外復雜的挑戰(zhàn)作斗爭的中國,是唯一有可能填補美國空缺并維持中東地區(qū)穩(wěn)定的超級大國,盡管中國是否愿意履行這一角色還遠未確定。
此外,中國對以色列鄰國的政策,包括支持敘利亞重建,對伊朗的軍事、經濟和外交支持,以及加強巴勒斯坦人民在國際上的聲音,都意味著以色列需要找到方法來更接近中國,加強兩國聯系。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光輝歷史,擁有14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中國是強大的,穩(wěn)定的和有實力的。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基石,為中東地區(qū)的許多國家提供經濟和安全。中國是一個主要的超級大國,目前在全球經濟、政治和外交中有重要地位。
(該文發(fā)表于2022年6月14日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