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5 15:25:23作者:未知
李石水
被全網(wǎng)追著認爺爺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媒體報道
一位古稀老人,帶著孫子,推著“鴨子車”、“螳螂車”、“螃蟹車”……穿梭在田間地頭。
不僅引來一大幫村民和孩子駐足圍觀,還登上了央視,出現(xiàn)在《新聞聯(lián)播》里。
甚至成千上萬的網(wǎng)友在視頻下留言:“爺爺,您還缺孫子嗎?”
網(wǎng)友評論
原來這個名叫李石水的老爺爺,竟然再現(xiàn)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
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也不用任何現(xiàn)代機械工具,僅憑一雙巧手,就將尋常木頭打造成各種各樣的載具和玩具。
社交媒體截圖
除此之外,你還能在他的作品里看到古代戰(zhàn)船和“變形金剛”。
“變形金剛”
那么,擁有如此高超技藝的老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01
一切都要從這個福建老人“被退休”那一刻說起。
李石水這輩子沒上過什么學,憑借著年少時學來的木工手藝走南闖北,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
和很多老人一樣,總想著還能干得動活,就給小輩們多出把力。
以至于年近古稀,依然沒有停歇。
直到4年前,他興沖沖地跑去裝修公司準備上班。
沒想到進門就是一頓當頭棒喝:
“60歲的人都不要了,60多歲還叫來干嘛?”
李石水被迫退休
自此,李石水不得不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起初他只是侍弄農(nóng)務,和老伴一起替在外做服裝加工的兒子和兒媳帶孩子。
但是時間一長,“木匠之魂”再次活泛起來。
尤其是疫情來了,一大家子賦閑在家。
為了哄孩子,李石水便琢磨著做些“小玩意”,逗小輩們開心。
于是,那臺全網(wǎng)爆紅的“螳螂車”誕生了。
給孫子做的螳螂車
當家人推著它去遛娃,一歲半的小孫子蛋蛋頓時就成了全村“最靚的仔”。
所到之處,總能吸引一道又一道羨慕的目光。
來源:新華社
而且李石水時不時地還會給孫子的座駕更新?lián)Q代。
比如這臺橫著走的“螃蟹車”,每次出場都霸氣十足。
螃蟹車
還有“鴨子車”,大腳掌甩得“啪啪”直響,“囂張”的模樣總能讓娃側目。
鴨子車
小孫子的座駕五花八門,大孫子那邊也不遑多讓。
國慶節(jié)那天,大孫子就開上了他日思夜想的“戰(zhàn)車”。
炮管里不僅能發(fā)射出“炮彈”(紙團),國旗一插,嚴肅認真的模樣,仿佛自己就是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
戰(zhàn)車
還有小朋友最愛的“西游記”主題。
先來一匹“白龍馬”,隨著輪子的滾動,馬蹄一上一下,策馬奔騰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
白龍馬
再來一朵筋斗云,你瞧,“齊天大圣,來也?!?/p>
筋斗云
當然,除了座駕,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爺爺時不時送給他們的小玩意。
這臺自走的“小哪吒”是不是萌翻了?
小哪吒
別急,后面還跟著“憤怒的小鳥”和“鋼鐵俠”。
“憤怒的小鳥”和“鋼鐵俠”
憨態(tài)可掬的模樣,讓小孫子迫不及待地來了一場“追逐戲”。
孫子追逐“鋼鐵俠”
如果一個不夠孩子們分,那就叫來一群陪他們玩耍。
一堆玩具給孩子分
若嫌太單調(diào),那就擺上擂臺,請兩個竹節(jié)人,來一場精彩的武術表演。
竹節(jié)人武術表演
木匠爺爺?shù)膼?,可不全在這些玩具上。
李石水早已將他的木工手藝,一點一滴地融到了孩子們的生活中。
給小孫子喂飯,太燙了用嘴吹不衛(wèi)生。
他就給勺子加裝了一個木質(zhì)風扇,輕輕一按,涼風自來。
勺子上的木質(zhì)風扇
大人不在家,害怕孩子淘氣莽撞,就做了一把會變身的太師椅,這一回再也不怕他們登高摔倒了。
太師椅
大孫女要去外地,李石水就給她做了一個便攜式“美人鏡”。
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對鏡面做了更好的保護。
美人鏡
大孫子的筆筒總是不好取用橡皮,那就做個鏤空的“小亭子”,精致又實用。
小亭子筆筒
有一次,大孫子向爺爺抱怨自己的文具盒經(jīng)常被同學和弟弟亂動。
李石水“計上心頭”,做了一個魯班鎖+八卦鎖的文具盒。
不了解開鎖步驟,這就是一個最機密的“保險箱”。
魯班鎖+八卦鎖的文具盒
“看到孫子開心,就越做越上癮?!?/strong>
木匠爺爺用他的雙手,點亮了孩子們的童年。
老人的退休生活,也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煥發(fā)出了光彩。
爺爺和孫子
02
雖然被網(wǎng)友喚作“最牛爺爺”、“高能爺爺”,但是李石水一直不認為自己天賦異稟。
他小學沒畢業(yè),沒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設計。
只是他認一個死理:“木匠沒樣,邊做邊像?!?/strong>
木匠活不僅需要細心,更需要耐心,每個手工品的出爐,都要經(jīng)過成百上千次打磨調(diào)試。
木工是個苦活。
匠人必須記下每一樣工具的特性,還要熟諳鋸、鉆、鑿、摳,榫卯結構等每一個操作步驟。
每一次下筆落刀,誤差不能超過一毫米,角度更是不能有任何偏差。刨木頭要光滑到手感像玻璃。
制作步驟
最大的挑戰(zhàn)是“嚴絲合縫”,中國的榫卯技術之所以能不用一顆釘子,甚至連水都無法滲入,靠的就是木頭與木頭緊密的結合。
若是稍有不慎,一整個作品就廢了。
“制作一個玩具少則三五天,多了十幾天都不一定能夠完成?!?/p>
比如自走鳥,因為部件之間重力調(diào)節(jié)的細微差別,李石水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失敗。
前前后后花費20多天的打磨才成功。
自走鳥
還有這只木粽子,看上去平平無奇,但是一打開,卻包含了十多個機關。
木粽子
更為人驚嘆的是這副出現(xiàn)在《新聞直播間》中的“偃甲人”。
全身由大約100多塊木頭部件組成,高70公分,所有的關節(jié),包括手指都能靈活運動。
為此,李石水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算大功告成。
偃甲人
最后,這副“偃甲人”不僅讓孩子們愛不釋手,還站上了非遺展覽會的展臺。
此后,“寵娃狂魔”李石水,還為孩子們復刻了機甲“墨子”和三國古戰(zhàn)船。
分別耗時40天和60天。
機甲“墨子”和三國古戰(zhàn)船
成品出來的那一刻,無數(shù)人驚呼“魯班在世”。
但是我卻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話:
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我們并不缺少聰明才智,也不乏心靈手巧,但是和這個70多歲的老人相比,我們好像都少了一些耐力和專注力。
就像李石水說的那樣:
“有時候做了發(fā)脾氣了,就丟掉了,做不出來,你要慢慢地、慢慢地就做出來了?!?/strong>
03
如今,木匠爺爺李石水不僅受到國內(nèi)網(wǎng)友的追捧,他的木工視頻也開始在外網(wǎng)刷屏。
看看老外們的評價,你就知道所謂“文化輸出”,就是一顆永遠不會被辜負的匠心。
來源:@LELE星空酷影
面對諸多贊譽以及紛至沓來的名利誘惑,李石水始終云淡風輕:
“純手工的東西快不了,沒法量產(chǎn),我年紀大了,沒什么野心,討得孩子開心就夠了?!?/p>
而且他還有一個“心病”:
“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想學木工,做木工都覺得太累,現(xiàn)在學的都是電機什么的,像我們手工的很少人要,很少人學。”
李石水
的確,在這個工業(yè)越來越發(fā)達,科技越來越便捷的時代。
我們這輩人從一開始就被訓練出奔跑的速度,卻也丟了十年磨一劍的執(zhí)著。
當老祖宗的手藝無暇顧及,未來留給下一代的恐怕只剩一個個孤零零的名目。
不過,讓李石水老懷安慰的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兒子和兒媳開始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兒子李躍金創(chuàng)建了一個視頻號,一邊將電商和傳統(tǒng)木工相結合,一邊用鏡頭記錄下手藝人的日常生活。
他說:“我自己的想法,它這個傳統(tǒng)應該和現(xiàn)代的東西相結合,就是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它,特別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這樣一個繼承了傳統(tǒng),另外一個新東西會讓年輕人喜歡。”
老人吃了一輩子的“飯碗”,終于后繼有人。
李石水和兒子一家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李石水和孫子的對話。
家里種的一棵老樹,風吹雨打,一條枝椏折了。
老人憐惜的撫摸樹枝。
孫子問:“爺爺,它還能復活嗎?”
李石水篤定地回答道:“可以。”
李石水砍掉斷枝
然后斧鑿刀削,這根斷掉的樹枝,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木藝。
斷枝變成木藝
時光是一把無情的刀,它能斬斷很多旺盛的生命,古老的文明。
可只要初心不改,所有的逝去總能以另一種方式蘇醒。
魅力非凡的你看完后有什么真知灼見呢?歡迎與廣大的易友們暢所欲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