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7-05 20:30:09作者:佚名
新華社海口7月5日電(記者柳昌林、羅江、王軍鋒)“三夏”時節(jié),耕耘與收獲在海南三亞同時上演。崖州區(qū)壩頭田洋農事正忙:收割機收獲起一株株飽滿的稻穗;旋耕機與無人機密切配合,對已收割的稻田進行秸稈還田、播撒綠肥作物種子……
在壩頭田洋,收割機在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智軒攝
站在田埂上,城西村黨支部書記陳增偉不禁感慨:“在這個時節(jié),還是頭一回看到田里這么熱鬧?!?/p>
北緯十八度的光和熱賦予三亞一年多熟的種植優(yōu)勢。在冬季,農民種植的瓜菜跨海北上帶來可觀收入,“天然大溫室”也吸引各地科研人員到此南繁育種。每年10月到次年二三月,農田得到充分利用;但從二三月到10月,“閑田”隨處可見。
“夏季村里的田都種不滿,家家戶戶就種一兩畝水稻當口糧?!标愒鰝フf,種水稻每畝純收入僅四五百元,這還沒算上投入的勞動。瓜菜每畝純收入動輒上萬元,兩相比較下農民自然不愿種糧。
三亞人均耕地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糧食要穩(wěn)產、農民要增收、科研要保障,有限的耕地“肩負多重使命”。為了地盡其利,三亞推廣“十萬畝菜+十萬畝糧”輪作,保障糧食生產穩(wěn)面積、提產量、增效益,促進“錢糧雙豐收”。
如今,農田有了“科學作息表”:三亞根據不同作物生長周期、采收時間,將瓜菜、水稻和綠肥等作物進行周年組合,摸索出“育種+水稻+綠肥”“瓜菜+水稻+綠肥”等組合模式??茖W輪作下,三亞已完成糧食播種面積7.74萬畝,占本年度任務近80%。
用地還須養(yǎng)地,長期耕作的農田也要“喘喘氣”。連日來,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員鄭繼成奔波在崖州各處田洋,指導農機手開展綠肥作物播種。他介紹說,正在播種的是海南本土豆科植物田菁,田菁耐澇、生長迅速,富含有機質,一畝地種植兩三個月后機械還田,等于施加兩噸商品有機肥。
在壩頭田洋,農機手對無人機播撒的綠肥種子進行覆土作業(yè)。新華社記者胡智軒 攝
“實現(xiàn)‘錢糧雙豐收’,就是要算時間、算品種、算效益精耕細作,宜種則種、宜休則休?!比齺喪修r業(yè)農村局局長柯用春說,瓜菜每畝年收入兩三萬元,多種一茬水稻,每畝地農戶能獲得各類補貼、糧食銷售收入約800元;種植綠肥作物,還能為冬季瓜菜種植節(jié)省化肥成本約1900元。
在崖州區(qū),政府還引導成立集糧食產銷于一體的農業(yè)平臺公司,推行南繁科研用地分時托管、農戶土地分時出租模式,統(tǒng)一在季節(jié)性閑置土地上種植優(yōu)質水稻和綠肥,既完成糧食生產任務、提升土壤地力,還帶來種植收益、農戶利潤分紅、租金收益。
依托南繁科研資源集聚優(yōu)勢,一批優(yōu)質品種、先進技術就地轉化推廣。通過品種征集、田間展示、組織專家評選,三亞已選出20個優(yōu)質水稻、大豆新品種,以及30多個優(yōu)質冬季瓜菜新品種向全市推廣。
今年5月,壩頭田洋的30畝試驗田傳出喜訊,早稻平均畝產高達910公斤。眼下,新栽的晚稻秧苗透出綠意,科研人員向“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目標發(fā)起沖擊。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員冀占東說,海南夏秋季節(jié)降雨頻繁、病蟲害多發(fā)。試驗將篩選出抗性強、產量高的優(yōu)質品種,并為全省晚稻生產總結高產栽培經驗。
隨著南繁硅谷建設推進,三亞加快推動科研成果從“試驗田”走向“農民田”。三亞市副市長羅東說,三亞將依托南繁優(yōu)勢加快培育、就地推廣突破性、創(chuàng)新性農作物新品種,并通過制度集成創(chuàng)新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化、規(guī)模化經營,實現(xiàn)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讓農民共享發(fā)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