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2-08 16:05:38作者:智慧百科
楊凈 蕭簫 發(fā)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這幾天,工作和上課等事情開始有回歸線下的跡象,騰訊會議、釘釘似乎也可以松口氣了。
畢竟云會議的這兩大APP,前段時間一直在被網友找平替。
一來,它們要收費了;二來,網絡流量太大還會造成部分用戶進不去,這段時間騰訊會議、釘釘就相繼“崩”上熱搜。
還有很多吐槽的點。比如設計出的功能不好用,網友不買賬:
部分功能人數(shù)受限,搶不到、上不了網課:
但即便如此,甚至開始收費……不少用戶不斷找尋平替之后,卻仍然只能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同時,二者的月活和用戶數(shù)也已經上億計,據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和騰訊財報數(shù)據,騰訊會議用戶已超3億,10月釘釘?shù)脑禄钜策_到2.37億。
問題來了,為什么找來找去,卻沒有找到免費的云會議或者網課APP,作為它倆的替代選項?這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原因?
我們探究了一下背后的技術原理和底層架構,有不少意外發(fā)現(xiàn)。
云會議APP,難做在哪?
至少從看得見的技術層面來看,門檻并不低。一個云會議APP,需要滿足幾大用戶剛需:
音畫效果、多人協(xié)同、多設備適配以及其他附加功能。
而要想實現(xiàn)上述功能,開發(fā)商們首先得應對這兩大基本技術挑戰(zhàn)。
一方面,云會議實時性強、參會人數(shù)變化大,這對云端的計算資源和帶寬資源的分配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尤其軟件使用高峰期,不僅對服務器等硬件性能有所要求,軟件算法同樣起關鍵作用。
如編碼標準的選擇,直接影響編碼壓縮性能。數(shù)據壓縮比率高,有助于提升音畫清晰度,讓帶寬利用更高效,但也會帶來更高的運算復雜度。
又如系統(tǒng)搭建,傳統(tǒng)云會議系統(tǒng)的集中式架構,比如MCU,難以適應大規(guī)模部署、靈活動態(tài)收縮,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再如網絡傳輸,如何確保大流量下資源的靈活分配,選擇最佳的路由,降低時延,也是算法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
另一方面,用戶端不同設備類型和網絡環(huán)境,對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提出考驗。
如何確保APP的穩(wěn)定性,是一大難點。無論上課或開會,用戶設備和網絡環(huán)境都有差異,像孩子用爺爺?shù)呐f手機上課、或是“天選打工人”在電梯間接到了視頻電話。
以安卓APP為例,安卓設備繁多,導致不同設備上的H264硬件加速能力參差不齊,這給軟件開發(fā)商的適配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和難度。
在隱私與安全措施上,此前爆火的Zoom就曾遭過質疑。如何提升安全性,包括在架構設計中融入隱私保護、端到端加密、密鑰生成機制等,同樣有待研究。
這兩方面外,提升美顏美化、實時轉錄、降噪等功能便捷性,又要求掌握大量AI算法。
綜上來看,實時會議APP涉及的技術是全方位的,關乎軟硬件協(xié)同、技術資源調度、復雜算法研發(fā)等難題。
不過即便這些難點“看得見摸得著”,也不一定就能靠提升技術實力解決。
做出來也不一定能用
畢竟云會議APP講求的是實時,無法保證實際使用情況都能被預測。上述任意一個難點都有可能隨著環(huán)境變化呈指數(shù)增加——
尤其是面對大流量時。
可以說,一旦遭遇大流量,所有云會議平臺都容易出現(xiàn)問題。(這里排除了只有幾百萬用戶的平臺,由于同時在線用戶少,不會遭遇流量沖擊問題)
例如根據2020年釘釘公布的一組數(shù)據,“企業(yè)組織在釘釘上發(fā)起在線會議的數(shù)量,單日突破2000萬場、超1億人次,且每天還在快速增長”就是典型的大并發(fā)。
這還是兩年前的數(shù)據,如今隨著釘釘和騰訊會議用戶量增加,突發(fā)流量只會比這組數(shù)據更高。
其他云會議APP要想占領騰訊會議、釘釘?shù)奈恢?,首先就得考慮能否扛得住這種大流量。
因此,短期具備迅速調度資源、擴展技術架構的能力,本質是大廠的底層優(yōu)勢之一。
從云會議APP背后的高并發(fā)能力、高可用保障和運維效率來看,保持這種狀態(tài)絕非一件輕松的事情。
其中高并發(fā)能力,對帶寬資源、擴容速度和服務器數(sh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無論是帶寬資源、服務器,還是擴容所需的云原生技術,都依托于阿里云、騰訊云提供。
2020年初,就出現(xiàn)過騰訊會議8天擴容100萬核、釘釘擴容十萬臺服務器(每臺服務器幾十核)的新聞。
擴容,即擴大通信設備的容量,它取決于幾個前提條件:
首先,是否有充足的云資源。流量并發(fā)時,各類APP都需要擴容,如果無法優(yōu)先拿到云計算提供商的云資源,導致可用云資源不足,就會直接被涌入的流量打爆、導致服務器宕機。
其次,大流量涌入是瞬時的,不可能等APP慢悠悠地擴容。即便云資源足夠,從技術上如果無法迅速擴容,宕機仍然不可避免。
最后,即使給了足夠云資源,云會議平臺能否接得住。這一點在架構設計時,就要做好適配,而很多軟件的擴容上限很低,技術上也無法做到無限擴容。
還有高可用保障,對云資源調度、架構穩(wěn)定性同樣要求不低。
如資源調度上支持的異地多活,就屬于容災技術的一種,能確保服務器使用效率的同時做好風險保障;再結合負載均衡對網絡流量的靈活分配,又進一步降低了設備“崩”掉的概率。
前面提到的舊手機、復雜網絡環(huán)境等難點,就同樣是高可用技術保障的一部分。
最后,即便云廠商具備上述能力,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也得確保關鍵一環(huán),即“時刻在線”的運維。
而這同樣是大廠的另一底層優(yōu)勢。無論是故障恢復能力、還是自動化運維技術,都是提升云會議APP使用體驗的關鍵一環(huán)。
無論是高可用、還是高并發(fā)、或是運維能力,本質上都是釘釘、騰訊會議背后阿里云和騰訊云的優(yōu)勢,畢竟對于網課這種場景,可以拿到更高的資源優(yōu)先級。
但釘釘騰訊會議之所以能屹立于國內市場潮頭,其背后還有更深層次,也是更為關鍵的原因。
看不見的成本冰山,“砸”不起
前期開發(fā)到后期運營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更是海平面下“看不見的壁壘”。
單從前期投入來看,其資源消耗成本就分為兩大部分——技術和人力。
技術資源被分為服務器、存儲和帶寬成本。
隨著用戶數(shù)量增加、網絡帶寬需求增大,成本投入也會劇增,大部分云會議APP根本把握不住。
單就服務器、存儲等硬件來看,除了使用損耗外,為了確保擴容速度,硬件資源儲備必須充分。
BUT意外的是,無論是服務器還是存儲,硬件資源的消耗對企業(yè)而言,并不占資源的大頭。
據了解,釘釘上個月在音視頻中投入了2.5億元技術資源,其中服務器和存儲僅占20%左右。其余70%以上的成本,都是在網絡帶寬消耗上。
為了確保網絡傳輸效果,需要采用BGP技術,給各運營商支付費用后,將電信、聯(lián)通和移動等多個運營商網絡融合在一起,讓路由器具備“選擇權”,切換最快的路線傳輸信號。
技術資源以外,還要考慮人力資源的投入。
以人力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技術和研發(fā)壁壘,又令不少同類產品望塵莫及。
據職友集透露,目前音視頻工程師平均工資收入在3-5萬每個月,較2021年增長58%。
但這背后卻是音視頻高端人才的稀缺,各大廠也在投入大量研發(fā)資源招人儲備音視頻實力。
如騰訊引進了劉杉等多媒體專家,評級在T5科學家級別。根據HR人力資源成長俱樂部透露的2020年數(shù)據,騰訊T4年薪在200-300w左右,T5級別的科學家只會在這之上。
更別提還要考慮到音視頻引擎、AI算法等方面的工程師,如果按百萬年薪來計算,人力投入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
又如釘釘去年就從達摩院引入了聲學專家馮津偉建立蜂鳴鳥音頻實驗室,研發(fā)核心就包括弱網場景、3D音頻、智能降噪、遠距離拾音等音頻技術。
至于騰訊,前幾年也在音視頻領域發(fā)表了二十多篇論文:
前期大量投入建立技術壁壘,后期運營則將這層壁壘更加強化。
可以說,技術以外的大廠投入和運營,又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技術本身,成為海平面底下看不見的壁壘。
如今,云會議APP卻仍然面臨技術壁壘、研發(fā)運營等難題——
包括如何提升線上會議的氛圍感、以及多人會議中的降噪問題等,仍然是各家APP著力解決的場景。
這看似給更多云會議APP留下了反超的空間。
但身為云會議APP中坐“頭兩把交椅”的釘釘和騰訊會議,卻依舊在進一步加大研發(fā)和投入力度。
例如騰訊會議與更多硬件廠商合作,優(yōu)化音視頻產品的同時推出智能會議空間解決方案;釘釘也在最近推出了XR辦公,讓用戶在AR智能眼鏡上也能開啟線上會議……
如此來看,釘釘和騰訊會議,短期內確實無法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One More Thing
還記得上面高昂的70%帶寬成本嗎?
如果按2.5億元來算,釘釘一個月光是帶寬成本就花了1.75億元。
這筆錢到底是怎么花出來的?
前面提到,BGP線路是一種將移動、聯(lián)通、電信等多家運營商網絡融合起來的技術,目的是讓大伙兒總能用上最快的網絡。
但如果給帶寬成本算筆賬,會發(fā)現(xiàn)背后成本極高。
以阿里云最便宜的帶寬單價為例,1Mbps每個月就需要20.7元。
如果按一個公司網絡帶寬需求計價(每月2Gbps左右)的話,光是帶寬費用就要花掉14.7萬元多。
加上CDN加速節(jié)點(如直播回放時快速加載視頻會用到)等業(yè)務,按釘釘?shù)?.37億月活來看,1.75億元的帶寬成本似乎也不難想象……
不過,要是你以為這是阿里云(或騰訊云)決定的費用,那還是naive了。
對于帶寬成本,云廠商們還真壓不下價格,它是由各家運營商的BGP業(yè)務收費情況決定的。
即使阿里和騰訊在全國各地建再多機房,服務器也并不能解決所在地區(qū)的網絡傳輸問題。
說白了,網絡帶寬不是云廠商能hold得住的,還是得老老實實給各個運營商交錢,而這些成本的大頭,也基本都付給了運營商。釘釘、騰訊會議能扛幾年,直到現(xiàn)在才收費,也不容易,如果按目前狀況來看,這個收費顯然無法覆蓋成本。
△上海聯(lián)通BGP收費情況
這樣看來,我們給手機交的流量費用還真不算多(手動狗頭)。
參考鏈接:
[1]https://mp.weixin.qq.com/s/gNW8Pm0njkgA98r9Z0UYRw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5673432/answer/2208119721
[3]http://www.chinanet-sh.com/product.asp?id=29
[4]https://developer.android.com/guide/topics/media/media-form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