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3-01-12 14:57:58作者:智慧百科
作者:蘇杭
出品:洞察IPO
當許多品牌還在打著“日本進口”的旗號招搖過市時,龍江和牛卻已憑借國產和?!皻ⅰ悲偭??
2021年7月1日,龍江和牛的主板IPO申請獲受理;直到2022年9月2日,才收到反饋意見;9月30日,龍江和牛更新招股說明書,然后又陷入了漫長無期的沉寂。
作為國內首批從事和牛養(yǎng)殖及加工的公司,龍江元盛和牛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江和?!保﹥H用10年時間就走到上市門口,但國產和牛尷尬的市場地位以及不斷下降的毛利率,也讓這個“國產和牛第一股”有了些許“難產”的跡象。
這是一位美國籍臺灣商人在大陸?zhàn)B殖澳洲進口的日本牛的故事。
據媒體報道,早在上個世紀,林庭盛就開始在臺灣開展肉類生意。
1995年,林庭盛女兒林紫照作為董事的香港驊茂在上海創(chuàng)建上海元盛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元盛”,為避免同業(yè)競爭,龍江和牛于2018年收購了上海元盛的肉制品加工業(yè)務),建立了第一個生肉加工廠。
2004年開始,林庭盛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招商引資進入當地開展肉類加工業(yè)務。2006年,在當地政府既提供用地又爭取資金的大力扶持下,項目正式投產。
2009年7月,林庭盛出資200萬元,由員工代為設立龍江和牛的前身龍江元茂。
2012年,龍江和牛瞄準和牛在國內的廣闊市場,投資4.2億元新建新西蘭和牛飼養(yǎng)加工產業(yè)化項目。2012年、2013年在當地政府的協調幫助下,近千頭和牛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乘坐包機遠道而來,龍江和牛正式開始了和牛養(yǎng)殖及加工業(yè)務。
與此同時,龍江和牛也先后進入百勝餐飲集團(肯德基、必勝客等)、王品餐飲集團(王品牛排、西堤牛排、鵝夫人等)等連鎖餐飲集團,以及京東自營、食行生鮮等電商平臺的供應鏈中。例如,一度備受歡迎的肯德基“嫩牛五方”,就來自龍江和牛與品牌的聯合開發(fā)。
時至今日,百勝集團仍牢牢占據龍江和牛第一大客戶的位置。2018-2021年銷售金額分別為2.73億元、3.8億元、5.41億元、6.13億元,占當期銷售收入比例分別達到39.38%、40.78%、44.43%、41.84%。
也是在2013年,公司正式交給“二代”林紫柏。
2015年12月15日,“龍江和牛”在淘寶聚劃算平臺首發(fā),試圖借助互聯網平臺,走入普通消費者心中。
不過,或許是背靠百勝集團已然令龍江和?!俺院炔怀睢保鼛啄?,龍江和牛對線上渠道的開拓不進反退。截止目前,龍江和牛天貓直營店已經關閉,僅剩京東、食行生鮮兩個線上平臺。京東作為第二大客戶,每年的銷售金額占比最多不超過7.5%。
2018-2021年,龍江和牛分別實現營業(yè)收入6.95億元、9.32億元、12.18億元、14.64億元,其中來自線上銷售的收入分別僅為4403.06萬元、5239.54萬元、9777.03萬元、6417.21萬元,占比分別僅為6.35%、5.63%、8.05%及4.40%。
圖片來源:龍江和牛招股書
同期,其凈利潤分別為1472.16萬元、8306.44萬元、9506.88萬元、6889.12萬元。
目前,龍江和牛主要從事和牛養(yǎng)殖、和牛屠宰及牛肉(含和牛)加工業(yè)務,主要產品包括牛肉等肉制品以及純種和牛凍精、育肥前期改良和牛、和牛飼料等。
其產品以肉制品為主,2018-2021年銷售收入分別為6.18億元、7.41億元、9.44億元、10.09億元,占比分別為89.14%、79.68%、77.74%、69.16%。
雖然從名字上來看,龍江和牛的產品理應以和牛為主,但事實上,2018-2021年,其和牛牛肉制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724.35萬元、6642.81萬元、2.54億元和4.18億元,占牛肉制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81%、10.29%、28.90%、43.01%。
也就是說,龍江和牛銷售的產品大部分仍是普通牛肉。
在宣傳口徑上,龍江和牛是“不用裝成進口”的“國產之光”,但2019-2021年,龍江和牛分別向第三方采購了22.67噸、215.53噸及781噸包括澳洲和牛在內的和牛肉,考慮到招股書中披露的肉制品分部主要供應商均為牛肉進口商,這部分和牛肉來自于進口的可能性較大。
圖片來源:龍江和牛招股書
事實上,無論是在品牌效應還是成本優(yōu)勢方面,國產和牛本來就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
和牛,顧名思義,一種原產于日本的牛。20世紀初,日本為了改善國內牛肉的品質,將本土牛與外國牛雜交選育而成的肉牛品種。
20世紀中葉,日本確定了四個和牛品種: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及無角和種,其中黑毛和牛由于更符合經濟價值,占和牛養(yǎng)殖總數的九成以上。
和牛與其他牛肉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脂肪含量。由于肌間脂肪含量較高,也就是“霜降”或者“雪花”部分,使得和牛肉質鮮嫩、口感獨特。
為了推廣和牛,日本為此設置了一系列評價體系。
比如“步留等級”,指的是牛只的產肉量,先測量牛第六到第七根肋骨間切面的“胸最長筋面積”“皮下脂肪厚度”等數據,再通過一套固定公式去計算“步留等級”,將其從高到低分為A-C三個等級。
再比如“肉質等級”,從脂肪交雜度、脂肪及肉的色澤等方面,從高到低分為1-5五個等級。
隨著和牛在全世界范圍內受到歡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全球畜牧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澳洲也引進了和牛養(yǎng)殖,并與安格斯牛雜交出了“澳洲和牛”。澳洲的和牛等級劃分制度又與日本不同,主要根據肌間脂肪的含量由低到高分為M1-M12十二個等級。
圖片來源:龍江和牛招股書
等級最高的A5級和牛,一公斤的價格可以達到數千元。京東平臺元盛旗艦店的一款“龍江和牛 A4級眼肉牛排原切套餐”,250g就要價269元,一公斤的價格超千元。
但如此昂貴的和牛肉銷量雖然上升,卻反而令龍江和牛毛利率持續(xù)下滑。
2018-2021年,龍江和牛的牛肉制品平均單價分別為47.47元/公斤、47.58元/公斤、56.92元/公斤、58.37元/公斤,逐年提升。
但同期,其主營業(yè)務毛利率分別為17.84%、19.96%、16.79%、14.16%,肉制品的毛利率分別為17.25%、14.32%、13.44%、8.83%,逐年下降。
一方面,牛肉原料肉采購均價由2018年的40.96元/公斤增長至2021年的46.97元/公斤。
另一方面,或許與當下全球牛肉市場的現狀有關。
在中國,由于飲食習慣等原因,豬肉的消費量遠高于其他肉類,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牛肉的消費量也在不斷上漲。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4年到2021年間,全國居民豬肉、禽肉、牛肉和羊肉人均消費量分別從20千克、8千克、1.5千克、1千克,增加至25.2千克、12.3千克、2.5千克、1.4千克。
相比于一漲一跌都牽動市場神經的豬肉,牛肉的價格周期性并不突出,但卻處于常年不能自給的狀態(tài)。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牛肉產量697.5萬噸,同比增幅僅3.7%,但需求量卻達到930.02萬噸。因此2021年,國內牛肉進口量達233.3萬噸,同比增加10.1%。
進口的牛肉從哪來?2022年1-7月,中國的牛肉進口國前五位分別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新西蘭及澳大利亞。
圖片來源:USDA
具體到和牛,由于2001年日本爆發(fā)了瘋牛病,2010年又爆發(fā)口蹄疫,因此日本牛肉長期被禁止進口,直至2019年12月才恢復。加之日本和牛出口量不高且價格昂貴,而全球其他國家和牛養(yǎng)殖較少,因此國內的和牛進口以澳洲為主。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約有83%的進口和牛來自澳大利亞,約有5%來自新西蘭。
除了產量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價格或也是造成南美洲及澳洲牛肉占進口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1至11月全國累計進口牛肉245萬噸,總金額1085.88億元,均價約4.43萬元/噸。
而根據農業(yè)部最新數據,2023年1月10日,國內牛肉批發(fā)價為78.08/公斤,一噸的價格約為7.8萬元。
圖片來源:Wind
數據顯示,2022年8月,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的進口牛肉均價分別為7391.37美元/噸、6777.40美元/噸、8860.92美元/噸、9389.70美元/噸,分別約合人民幣5萬元/噸、4.59萬元/噸、6萬元/噸、6.36萬元/噸,較國內牛肉價格優(yōu)勢明顯。
不難推斷,相較于國產的和牛價格,澳洲進口和牛的價格也勢必更具競爭力。
回到龍江和牛的毛利率問題。2020年、2021年,龍江和牛成熟育肥牛屠宰數量增加,且屠宰的和牛牛只主要來自于外購,招股書顯示,外購牛只均價在54-56元/公斤,考慮到產肉量等因素,實際成本要遠高于這一數值。
與此同時,2020年、2021年,外購的澳洲和牛肉平均采購價為51.02元/公斤、57.39元/公斤,幾乎與牛只價格持平,遠低于其自行屠宰的價格。
由于龍江和牛還肩負著當地的扶貧任務,無法輕易向養(yǎng)殖戶壓價,甚至為了提高農戶的出售意愿,需要不斷提高采購報價,利潤空間也將進一步被壓縮。
圖片來源:龍江和牛招股書
日本占據著“原產國”“純種和?!钡摹把y”優(yōu)勢,澳洲和牛則因為飼料成本低、畜牧業(yè)發(fā)達而占據著成本優(yōu)勢,相較之下,國產和牛拿得出手的,目前看來恐怕只剩下“國產”這一輿論優(yōu)勢。
外購的進口和牛比自行屠宰的價格更低,長期的市場教育也使消費者對進口和牛的認知度更高,國產和牛的處境之尷尬可見一斑。在品牌、價格都不占優(yōu)勢的前提下,毛利率又不斷下降,龍江和牛能否真正打出國產和牛的招牌,順利登上A股成為名副其實的“國產和牛第一股”,《洞察IPO》將繼續(xù)關注。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