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10-29 13:50:46作者:智慧百科
參考消息網(wǎng)10月29日報道 據(jù)美國《紐約時報》網(wǎng)站10月25日報道,在德國的盟友們尋求領導者的時候,就連德國最親密的伙伴也大聲質疑它對歐洲團結的承諾。
報道稱,雖然德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事實上的領導者,但它在向烏克蘭提供重要軍事裝備方面行動遲緩。拉脫維亞直言不諱的國防部長阿爾蒂斯·帕布里克斯上周在柏林的一個公開論壇上直截了當?shù)貑柕溃骸拔覀兡苄湃蔚聡鴨幔俊彼傅氖潜奔s和與烏克蘭戰(zhàn)爭相關的風險。他還問道:“你說‘我們會支持你們’。但你有這個政治意愿嗎?我們愿意為自由而死,你呢?”
報道稱,這些批評不僅來自預計將推動對俄羅斯采取更強硬立場的國家,如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甚至還來自德國最親密的伙伴。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上周的歐盟峰會前隱晦地批評德國總理朔爾茨說,“德國離群索居對歐洲和德國都沒有好處”。
朔爾茨 資料圖
報道稱,德國長期持有這樣的觀點:歐洲的安全必須包括俄羅斯;俄羅斯是廉價天然氣和石油的可靠供應者。該觀點已經(jīng)站不住腳,這使德國迷失了方向。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的克勞迪婭·馬約爾說,德國正在經(jīng)歷一場經(jīng)濟和心理沖擊,類似于身份認同危機。她說:“這里擔心的是繁榮承諾的終結?,F(xiàn)在一切都結束了。”
報道指出,在俄烏沖突爆發(fā)僅幾天后,朔爾茨本人就提高了德國及其盟友的期望。在他所說的歷史轉折點上,他宣布大幅增加軍費開支。增加的1000億歐元意在改善德國武裝部隊的糟糕狀況,但此后政府遲遲沒有兌現(xiàn)承諾。結果,這加深了人們的一個印象,即德國無法填補歐洲領導權的真空,它在不能單打獨斗時不情愿地加入了共識。
報道稱,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柏林辦事處主任亞娜·普格利林說:“德國現(xiàn)在不是一個真正的團隊合作者,有一種被拖著走的感覺。德國優(yōu)先?!?/p>
延伸閱讀
烏克蘭沖突,打翻法德“友誼的小船”
當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26日在巴黎愛麗舍宮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討論歐洲未來的合作時,無疑會面帶笑容。
但在笑容背后,雙方知道,法德友誼的小船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報道截圖
英國廣播公司(BBC)26日報道:馬克龍與朔爾茨周三舉行峰會,將直面雙邊的“冰川”關系。
原來這一天的法德會議規(guī)模要大得多,是兩國內(nèi)閣所有部長的聯(lián)席會議,同時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恢復的第一次面對面會談,現(xiàn)在,卻被取消了,一推就推到了明年1月。
明年1月,是《愛麗舍條約》簽訂60周年?!稅埯惿釛l約》是1963年1月22日時任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和時任聯(lián)邦德國總理阿登納簽署的法德合作條約。它是法德戰(zhàn)后全面和解的象征,此后兩國并肩作戰(zhàn),成為歐洲一體化和歐盟建設的“發(fā)動機”。
如今,作為兩國友誼的例行安排,法德內(nèi)閣部長聯(lián)席會議被取消。法國方面稱,是因為幾位德國部長“故意表現(xiàn)出不感興趣”。朔爾茨今天抵達法國參加與馬克龍的雙邊峰會是試圖將這種分歧最小化,但他們的分歧沒有人會看不見。
不得不說,烏克蘭沖突是法德兩國這一輪感情危機的導火索。
資料圖
《紐約時報》說,在烏克蘭和能源問題上,德國正在惹惱歐洲盟友。
今年2月俄烏軍事沖突爆發(fā)幾天后,朔爾茨宣布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他稱之為德國的“歷史轉折點”,他承諾用1000億歐元改善德國軍隊糟糕的狀態(tài),但遲遲還未兌現(xiàn)這一承諾。
雖然德國向烏克蘭提供了裝甲運兵車和先進的榴彈炮,但德國對那些可能在前線為烏克蘭提供積極幫助的先進重型武器——比如“豹2”坦克和馬德爾步兵戰(zhàn)車——按下了休止鍵。
馬德爾步兵戰(zhàn)車
“我們能信任德國嗎?”拉脫維亞國防部長帕布里克斯上周在柏林的一個公開論壇上質問德國政府:“我們愿意為自由而死。你們呢?”
這些指責不僅來自波蘭和波羅的海等歐洲對俄羅斯態(tài)度最激烈的國家,同時也遭到德國最親密伙伴的“補刀”。
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上周在出席歐盟峰會前,巧妙地批評朔爾茨:“孤立自己對歐洲和德國都沒有好處?!?/p>
朔爾茨和他的顧問們對這樣的批評嗤之以鼻。他們認為,德國是一支務實的力量,是烏克蘭第三大軍事裝備供應國,僅次于美國和英國。朔爾茨的高級助手施密特公開將德國的安全政策比作“成年人世界中的一個少年”,“他懷著良好的意愿追尋自己的道路”。
《紐約時報》稱,德國人長期持有的假設是這些——歐洲的安全必須包括俄羅斯;俄羅斯是廉價天然氣和石油的可靠供應國;戰(zhàn)爭永遠不會再次降臨歐洲;與俄羅斯和中國的貿(mào)易不會有地緣政治影響?!都~約時報》稱,這些都不代表烏克蘭沖突爆發(fā)后大多數(shù)歐洲人的想法。
資料圖
法國的時事評論員開始列舉柏林最近選擇“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與巴黎合作的表現(xiàn):
在重建軍隊方面,德國明顯表現(xiàn)出對美國裝備的偏愛——比如F-35戰(zhàn)斗機和愛國者防空系統(tǒng),與此同時,“似乎滿足于擱置曾經(jīng)引以為豪的歐洲防御計劃”。
其實法國也在“走自己的路”。本月早些時候,15個國家同意了德國領導的改進歐洲防空系統(tǒng)的計劃,即所謂的“歐洲天空盾計劃”,但法國缺席了,因為法國的防空系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北約綜合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一部分。
在能源方面,德國反對設定天然氣價格上限,而法國希望這樣做。在事關歐盟經(jīng)濟政策的這個重大問題上,德國和法國處于對立陣營。另外,德國希望法國批準一條新的管道,從西班牙輸送天然氣,但被法國拒絕了。
此外,德國決定向本國企業(yè)和家庭提供額外的2000億歐元補助,幫助德國人度過能源危機。而在法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看來,此舉“缺乏協(xié)調”,令人震驚和尷尬,因為其他歐洲國家沒有實力與德國的補貼水平競爭。
幾十年來,柏林和巴黎的友誼在摩擦和合作中共存。即使再困難的情形,它們也總能找到妥協(xié)。而現(xiàn)在它們的友誼被一場烏克蘭沖突撕裂了,法國《費加羅報》社論哀嘆萊茵河兩岸關系陷入“冰川”狀態(tài),稱這是“深刻地緣戰(zhàn)略變化的結果”?!暗聡暋本妫骸胺ǖ旅苷趥W盟的行動力”。而法國資深評論員巴維雷茲一篇評論的標題更加令人悲傷——《已故的法德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