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從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幣,進程正在加速?

        更新時間:2022-12-11 09:08:39作者:智慧百科

        從石油美元到石油人民幣,進程正在加速?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瞿新榮】

        12月7日至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屆中阿峰會、首屆中國-海合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沙特阿拉伯王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協(xié)議》。

        而就在幾天前,12月5日,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原油實施價格上限正式生效,意圖將俄羅斯原油價格上限設定在60美元/桶。

        在全球石油資本開支不足的背景下,前有10月初OPEC+宣布減產200萬桶/日,后有西方對俄羅斯原油限價,我們不禁要問了:這將對原油市場形成何種影響?中國在全球能源緊張之際訪問沙特,又將帶來怎樣的全球能源格局變化?

        石油美元轉石油人民幣

        1974年建立起來的石油美元制度確定了全球分工與美元回流機制——中東提供能源,日韓歐提供制造業(yè),美國為主的消費國輸出美元,中東日韓歐再拿美元買美債,同時尋求美國軍事庇護。在石油美元機制下,美國憑借軍事實力實現美元霸權。在過去近半個世紀,美國持續(xù)貿易逆差,同時出口美元,形成國際收支平衡。

        美國依靠美元出口,收割全世界的游戲已經引發(fā)很多不滿。

        美元霸權背后主要是美國軍事及科技力量。能源輸出國與制造業(yè)加工國愿意通過原材料與來料加工換取美元,主要寄希望于美國軍事保護與技術輸出,然而這種希望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2021年4月拜登宣布從阿富汗撤軍,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人們普遍質疑,美國是否有能力維持過去的中東秩序,而沙特出口石油換取的美元也面臨無法換回美國軍事武器的尷尬局面。尷尬的不僅是中東,還包括俄羅斯、中國等原材料提供國與制造加工國。

        既然無法換回美國軍事保護與技術輸出,原材料輸出國與制造業(yè)國家重新考慮美元儲備貨幣地位。截至2022年9月中國、沙特、俄羅斯持有美國國債的規(guī)模已經持續(xù)下行到9336億美元、1210億美元與20億美元。


        中國沙特及俄羅斯持有美國國債

        憑借穩(wěn)定廉價的能源成本與出色的制造能力,中國正在逐漸取代歐日韓,成為全球重要制造業(yè)出口國。2020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速度驟升。在2022年1-10月,中國出口汽車245萬輛,僅次于日本的308萬輛,全球排名第二。與此同時,中國在電力專用設備、化學化工材料等制造業(yè)領域競爭力快速上升,另一方面,俄烏沖突讓歐洲及日韓制造成本上升,中國正逐漸取代日韓歐制造業(yè)市場份額。


        中國及歐洲貿易差額走勢

        當中國制造業(yè)升級后,從中國進口及對人民幣的需求將日益提升,這成為人民幣國際化與石油人民幣的基礎,也是習主席訪問沙特將帶來的變化。


        中國出口沙特阿拉伯金額

        西方將俄羅斯逼向角落,也將為此付出代價

        毫無疑問,戰(zhàn)爭會帶來雙邊損失,但歐洲對其損失的估計可能并不足夠。

        在沙特為首的中東不能提供足夠能源供應的背景下,歐洲寄希望于美國提供穩(wěn)定能源并不可靠。12月5日歐洲正式對60美元/桶以上的俄羅斯原油不再提供保險,這可能會造成100-140萬桶/日的俄羅斯原油產量損失。即便不考慮俄羅斯反制裁(限制向歐出口能源),光靠美國產量并不能幫助歐洲擺脫能源困境。直至12月美國原油產量僅1220萬桶/日,煉油廠開工率已經達到95.5%——接近5年同期高位,在資本開支保守及煉廠開工率接近滿負荷情況下,美國能夠提供給歐洲原油及成品油有限。

        另外一方面,天然氣基礎設施瓶頸也讓歐洲天然氣緊張難短期緩解。歐洲計劃在2023年減少1100億方左右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實際上,目前俄羅斯供給歐洲天然氣僅占2021年同期水平不到20%,照此下去,2023年年中歐洲可能又將面臨天然氣緊張補庫需求。

        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即便有天然氣儲量,也沒有足夠的LNG船與碼頭來裝卸液化天然氣——最新的LNG船訂單已經排期到了2028年。歐洲寄希望于美國提供500億方/年天然氣供應,并不是一項短期容易實現的任務。

        西方并不考慮與俄羅斯妥協(xié),持續(xù)支持烏克蘭戰(zhàn)爭,雙方都將產生巨大消耗,而將一個能源大國逼向角落,帶來的是更不穩(wěn)定的能源供應與經濟前景。

        俄羅斯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為自身能源尋找新出口,這將增加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及中東的合作。能源可以轉一圈彎之后再重回歐美,但這一過程預期將提升中印制造能力,同時將打破美元回流機制。昂貴的能源成本可能讓歐洲制造不再有競爭力,而美國正受困于高通脹與勞動力緊缺,也很難重獲制造業(yè)競爭優(yōu)勢。

        緊平衡下,2023H2原油價格重新上行的風險

        俄烏沖突前,俄羅斯原油產量約1110萬桶/日,其中約500萬桶/日出口(350萬桶/日出口到歐洲,另外150萬桶/日左右通過中哈、ESPO管道流向中國及俄羅斯遠東港口),剩下500-600萬桶/日原油供俄羅斯煉油廠出產成品油。

        俄烏沖突后,截至2022年11月俄羅斯原油產量1090萬桶/日,其中海運出口約308萬桶/日。12月5日西方制裁生效后,根據大宗商品分析公司Kpler數據,12月6日(周二)俄羅斯原油海運出口減少約50萬桶/日,比11月海運出口平均水平下降了16%。

        西方國家對俄油“限價令”生效后,G7、歐盟和澳大利亞已同意禁止保險公司等航運服務提供商幫助出口俄羅斯石油,除非以強制低價或低于限價上限出售俄羅斯石油。這種“限價令”最大的影響將是增加摩擦成本。也就是說,俄羅斯不一定會接受限價,而船方如果要運俄油,將尋找新的保險服務,這將導致俄油向市場流動受阻,從Kpler跟蹤的出口數據來看,俄油海運出口下降的情況已經發(fā)生。

        俄油產量預期下降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制裁將使俄羅斯缺乏西方資金與技術支持,進而造成產量下滑。俄烏沖突發(fā)生后,西方重要能源企業(yè)包括埃森克美孚、殼牌、BP、道達爾、挪威國家石油等公司紛紛宣布撤出在俄資產,這將使俄羅斯石油開采的資本和技術受限,影響產量。按照不同機構預測,2023年上半年俄羅斯原油產量將下降到830-930萬桶/日區(qū)間,相當于較當前產量下降100-200萬桶/日。

        而美國與OPEC并不能給出新的產量。10月OPEC依然宣布考慮需求下行影響,12月開始產量配額下調200萬桶/日(實際產量下降約80-100萬桶/日),調整后的產量配額持續(xù)到2023年底。美國受高利率以及拜登的新能源政策影響,原油增產遲遲低于預期——截至12月2日當周,美國鉆機數784部,原油產量1220萬桶/日。


        美國原油增產緩慢,低于預期

        在缺乏產量的情況下,一旦需求復蘇,2023年下半年將重新面臨油價上漲局面。

        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正在放開,美國經濟預期是淺衰退的“軟著陸”——美國居民與企業(yè)并不面對巨大的債務風險,另外包括印度等國家也將提供需求增量。油價上行的另一個風險是,OECD國家尤其是美國戰(zhàn)略石油庫存被逐漸消耗,能夠調節(jié)油價的空間有限,一旦需求復蘇,產量跟不上,戰(zhàn)略庫存將不再能夠提供緩沖,這可能加劇油價上行恐慌,這種情形在2023年下半年可能發(fā)生。

        能源結構變遷下的制造東移

        緊平衡下的油價上行風險,將牽動一系列復雜的政治變化與產業(yè)變遷。

        第一,能源安全問題將成為各國關切。俄烏沖突加劇了東西方之間政治博弈,逆全球化下的能源安全成為各國政府考慮重點,這樣貨幣將重新掛鉤商品,資源為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品自由流通,信用貨幣擴張不再依賴于資源(1973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然而當前的逆全球化背景,讓各國央行重新考慮增加黃金儲備,資源成為各國政府爭奪對象。

        第二,各國將加快向新能源切換。傳統(tǒng)能源的沒落將是趨勢,這也是美國原油天然氣資本開支謹慎的重要原因。沙特預期到2030年原油需求的50%將依賴石油化工,燃料需求將逐年下降,新能源車與電池儲能是這一趨勢的關鍵。盡管新能源依然有各種問題(不穩(wěn)定與能量密度低等),但毫無疑問,低排放與低成本優(yōu)勢讓這一產業(yè)正在獲得趨勢性發(fā)展。

        第三,中國制造將具備優(yōu)勢。烏克蘭做了一個不那么明智的決定,沒有成為西方與俄羅斯之間溝通的橋梁,而將自己變成西方與俄羅斯沖突的緩沖帶,基辛格與布熱津斯基都曾警告過這一風險。

        西方的企業(yè)家是理性的,在俄烏沖突下,歐洲能源價格高企,他們將搬離歐洲,尋找更安全的生產地,而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消費空間與廉價的基礎設施。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發(fā)展起來的全球門類最全的產業(yè)鏈為制造業(yè)提供了絕佳環(huán)境,這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不具備的。同時,中國也在打造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其他國家的出口市場),就像過去中國離不開歐美(中國最大出口地區(qū))一樣,未來世界其他生產國也將離不開中國(德國前十大企業(yè)30%以上收入依賴中國)。

        以上將是俄烏沖突、中國訪問沙特背景下,我們能夠預期到的全球能源市場及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總結這種變化并不為過。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本文標簽: 石油  天然氣  原油  美國  能源  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