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輕小夫妻的家,三居改一居,安放屋主的所有喜好!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3-06 21:00:13作者:佚名
冬至吃餃子主要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施藥。民間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實際上,東漢時期的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jié)、冬至、除夕時節(jié)特有的民俗傳統(tǒng)。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餃子又叫做嬌耳、扁食、煮角、箍扎、子孫餑餑,源于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醫(yī)圣張仲景首先發(fā)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張仲景辭官還鄉(xiāng)的時候正好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于是讓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搭起醫(yī)棚,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百姓們的凍瘡?!办詈畫啥鷾钡淖龇ㄊ前蜒蛉夂鸵恍?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煮熟之后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吃了“祛寒嬌耳湯”的人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至今,仍有“冬至吃餃子,不會凍掉耳朵”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