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3 09:40:48作者:未知
人們對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鄭和有一個通俗的稱呼,就是“三寶太監(jiān)”,或稱“三保太監(jiān)”。那么這個稱呼的含義是什么呢?“三?!焙汀叭龑殹庇惺裁磪^(qū)別嗎?而這樣一個名稱與鄭和的身世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是唐宋時期來中國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其祖父及父輩均為元朝重臣,封滇陽侯。明洪武四年(1371),鄭和出生。洪武十四年,明軍開始進入云南,次年,平定云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這時他才12歲。由于地方上新經(jīng)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未復(fù);加上他的家庭又遭大變,生活更加艱難困苦。在這種境況下,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隸,做了宦官。
鄭和出生的家庭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因為排行第三,所以取小名叫三保。永樂二年(1404)初,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并提升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后來人們稱他“三保太監(jiān)”或“三寶太監(jiān)”。
航海家鄭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曾先后七次率船隊出使亞、非各國。船隊規(guī)模之大、次數(shù)之多、航程之遠(yuǎn)、范圍之廣、時間之久,都是世界罕見的。
對這樣的看法,有學(xué)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rèn)為鄭和小名三保并不是他被稱為三寶太監(jiān)的原因,這個名稱實際上和佛教有關(guān)。他們指出,元末著名回族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信奉伊斯蘭教,但對佛教也曾支持和提倡,他曾經(jīng)在云南修建佛寺,鄭和幼年即受到佛教影響。
他14歲那年,被明軍擒獲,遣送南京,經(jīng)過閹割,進入宮廷充當(dāng)太監(jiān)。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將其賜給四子燕王朱棣。由于他“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zhàn)陣,多建奇功。”因此朱棣稱帝后,提拔他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賜姓鄭”,始名鄭和。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師和尚道衍引鄭和受菩薩戒,取法名為福善,鄭和從此成為佛門弟子。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故人們也以“三寶”為佛教的尊稱。鄭和既然信奉佛教,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三寶太監(jiān)”。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們認(rèn)為,佛教的三寶是指佛、法、僧三者而言的,佛是指大知大覺的人,法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是宣揚和繼承教義的人。鄭和雖然信佛,有“福吉善”等法名,還出錢刻過《摩利支天》等佛經(jīng),但并不等于說就可以把佛、法、僧“三寶”集于鄭和一身。有明一代,皈依佛教者很多,在佛教方面的功勞超過鄭和的也大有人在,“三寶”這一尊號還輪不上鄭和。
還有人則認(rèn)為“三寶”只不過是“內(nèi)官”的通稱。至于“三寶太監(jiān)”則是因為鄭和歷經(jīng)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輔佐成祖、仁宗、宣宗三帝,所以明宣宗于宣德六年(1431)敕封他為“三寶太監(jiān)”。《鄭和家譜》中也說:“至宣德六年,欽封公(鄭和)三保太監(jiān)?!庇捎卩嵑蜆I(yè)績廣為流傳,在后人的著作、小說、評話等都冠以“三寶太監(jiān)”之名,久而久之,“三寶太監(jiān)”就成為鄭和專有的代名詞。
還有人認(rèn)為,三寶太監(jiān)之說是和鄭和下西洋次數(shù)多有關(guān)系的。因為明人朱國楨在《皇明大政記》中說過,“鄭和下西洋者七次,后守備南京。出使同行者有馮三保,時西域者有楊三保。一曰三寶,又曰三航,言下海之多也?!辈贿^這個觀點也遭到了反駁,因為在永樂年間的詔書中,人們發(fā)現(xiàn)被稱為三保的人還有不少,他們有的是將領(lǐng),有的則是朝中大臣。因此,如果僅僅因為鄭和下西洋次數(shù)多就被稱為三保,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著名的鄭和研究專家、南京大學(xué)的潘群教授對鄭和為什么叫三寶太監(jiān)這一問題又提出了新的觀點。他通過詳細(xì)考察史料,認(rèn)為“三?!逼鋵嵤钱?dāng)時統(tǒng)治者對被俘虜后做奴隸的人的統(tǒng)稱。在《元史紀(jì)事本末》中記載,元朝稱外族俘虜皆為“三保奴”。
他指出,元朝末年統(tǒng)治云南的梁王是蒙古貴族把匝瓦密,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征討云南,史稱“太祖平滇”。正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鄭和父親故世,12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并慘遭閹割。明初沿用元朝舊稱,稱其為“三保奴”是十分合理的。而明人王登在《客越志》中稱:“桃花渡為永樂中太監(jiān)三保奴出西洋處?!边@也是一個旁證。
另外,這還牽涉到鄭和為什么會被閹割的問題。鄭和當(dāng)時還只是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通常說是不會被閹割的。因此潘教授推測,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他父親的牽連。永樂三年五月,鄭和下西洋前夕回鄉(xiāng)掃墓,明政府派禮部尚書李至剛親自為其父撰文,并刻在一塊碑上。按常理,國家為私人立傳乃是最高榮譽,一定大書其名于碑上,以示榮耀。
但是在這塊碑上卻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過鄭和父親的真名,而只以“馬哈只”稱之?!肮弧笔前⒗Z的譯音,是對去麥加朝覲過圣的人的統(tǒng)稱。但鄭和被俘時已經(jīng)12歲,完全知道其父的名字,之所以立碑而隱去其名。一是表明明政府為了安撫鄭和完成下西洋的任務(wù),對鄭和家人在平滇戰(zhàn)役中的罪名進行平反;其二則說明鄭和父親極可能是支持梁王的,并做過阻礙明軍平定梁王的事情,由于涉及對朱元璋平滇之役的評價,因此才把真名隱去。
按照潘教授的說法,鄭和“三寶太監(jiān)”的名稱看來還隱藏一段辛酸的歷史,完全不同于以往對此的解釋。不過,這一說法到底對不對恐怕還有待更多資料的發(fā)掘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