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3 14:05:50作者:未知
在1099年7月十字軍第一次占領(lǐng)耶路撒冷以后,在全城展開了大屠殺。阿克薩清真寺中避難的1萬多婦孺全部被十字軍士兵們刨腹剜心,伊斯蘭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異教藝術(shù)品被毀滅。
經(jīng)過三天的屠城之后耶路撒冷沒留下一個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騎士在寫給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騎馬經(jīng)過街道的時候,異教徒的血沒馬腿到膝?!彪S著征服和掠奪,對黃金的貪念和渴求充斥著十字軍士兵的靈魂。
其中十字軍第四次東征(1202~1204)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最初確定東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為了自己的商業(yè)權(quán)益,采取威脅利誘手段促使十字軍改變東征方向,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業(yè)勁敵拜占庭帝國。
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燒殺洗劫數(shù)日,毀壞歷史文物不計其數(shù);同年占領(lǐng)拜占庭在巴爾干半島的大部領(lǐng)土,建立“拉丁帝國”(1261年亡)。從此,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其商業(yè)地位為威尼斯等所取代。這一事件充分證明了十字軍騎士是渾身沾滿了血和銅臭的邪惡強盜組織。
惡有惡報,十字軍騎士團中實力最強大財富最龐大的圣殿騎士團的下場最為悲慘: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結(jié)束之后,巴勒斯坦王國瓦解,圣殿騎士團被迫必須離開圣地;當(dāng)騎士團的主力部隊回到法國,法王菲力普四世認為像圣殿騎士團這樣強大的組織如果在法國境內(nèi)建立,將對他的王位與整個法國有嚴重的威脅。
于是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lián)合執(zhí)行了一條對圣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圣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和同性戀者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quán)利?;浇檀箝L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隨后幾年之內(nèi),好幾百名圣殿騎士團被處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徹底瓦解。這也是西方人對于星期五、十三號這個日子所有的不祥預(yù)兆的起源。
此后隨著西歐中央集權(quán)國家的形成,教皇權(quán)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斗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制于法王。
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quán)在百年戰(zhàn)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
1378年意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3月在意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絕退位。
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fù)歸統(tǒng)一。
16世紀,歐洲爆發(fā)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自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羅馬以后,以后的歷代教皇實際已經(jīng)不敢公開反對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動了。之后19世紀的拿破侖加冕,可見教皇權(quán)力日漸衰落,已不復(fù)昔日榮光。
教皇國被稱為“圣伯多祿的遺產(chǎn)”。盡管授予教皇對這些領(lǐng)土的統(tǒng)轄權(quán)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產(chǎn)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皇對教廷國的統(tǒng)治還是延續(xù)到了1870年意大利統(tǒng)一的時候,而意大利王國和教皇之間最終的政治協(xié)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xié)定才得以實現(xiàn)。1948年通過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xié)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皇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Ⅱ),他于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皇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于格林威治時間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皇選舉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皇,是為本篤十六世。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quán)和司法權(quán),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guī),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chuàng)立教區(qū),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jīng)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
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chǎn)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后,才正式規(guī)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chǎn)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quán)。
20世紀初,三國王室相繼被廢黜后,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quán)。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后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