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8-23 14:58:59作者:佚名
自由意志簡介:自由意志的觀點有哪些?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自由意志簡介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xué)理論(這個概念有時也被延伸引用到動物上或電腦的人工智能上)。
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quán)限,自由意志被認為對道德判斷因而受到眾多宗教組織支持。
一般使用上,這個詞有客觀和主觀的附加意義,客觀是行動者的行動不完全受默認因素影響,主觀是行動者認為自己的行動起因于自己的意志。
構(gòu)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gòu)包括多種方面:
在宗教范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并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
在倫理學(xué),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心理學(xué),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
在科學(xué)領(lǐng)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nèi),不全由物理因果所決定。
量子力學(xué)并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物質(zhì)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wěn)定的客觀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否認宿命論,微觀世界構(gòu)成宏觀世界。
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
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guān)系。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在哲學(xué)與科學(xué)的歷史上一直是核心議題。
自由意志的觀點有哪些?
一、哲學(xué)觀點
巴魯克·斯賓諾沙(BaruchSpinoza)將人類的自由意志比為一顆認為自己選擇了飛行路線與落點的石頭。
他說道:“在倫理學(xué),心靈的決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會隨著各種安排改變,心靈內(nèi)沒有絕對值也沒有自由意志,心靈的意愿是由一個因素來決定,而這個因素是由另一因素決定,然后再另一個,再另一個,就這樣無限持續(xù)。人們會相信他們是自由的是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忽略了致成因素。”
亞瑟·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附和斯賓諾沙,寫道,“大家都相信自己先天是完全自由的,甚至涵蓋個人行動,而且認為在任何時間他都可以開始另一種生活方式...。后天,從經(jīng)驗上,他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自由,而是受制于必需品,而且不顧他的所有決心,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這就形成從他生命開始到結(jié)束的生活,他必須扮演自己譴責的角色...?!?/p>
腓特烈·席勒(FriedrichSchiller)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提出方法為這個兩難困境解套,魯?shù)婪颉な反{(RudolfSteiner)在他的自由的哲學(xué)中更深入探討。
這兩位哲學(xué)家都相信個人意志最初是不自由的,不管各人的行為是基于宗教、倫理或道德原則,或從某個立場看似完全理性,或看似完全被自然欲望或動機所驅(qū)動。
席勒提出解決之道是在理性原則和身體欲望這兩個極端中找出一個可玩的平衡,當各人可以自由的在不同動機或沖動中移動,他們就可無拘束的發(fā)現(xiàn)史代納所稱的道德想像,或稱對更高意圖之情境依賴的了解。因此自由意志不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可從自我反思和可玩意識中得到。
霍爾巴哈男爵(Barond'Holbach),一個“強硬決定論者”例如霍爾巴哈(d'Holbach),是相信決定論和排斥自由意志的不相容論者。
“自由意志論者”例如湯瑪斯·利德(ThomasReid)、彼得·凡·殷瓦根(PetervanInwagen)和羅伯特·凱恩(RobertKane)等是相信自由意志和否定決定論的不相容論者,他們認為一些種類的非決定論存在。
二、宗教觀點
1、神學(xué)觀點
神學(xué)觀點中,“神”不僅全知而且全能;事實上有些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皆然,相信“神”不僅總是能知道個體將會做什么樣的選擇,事實上“神”也決定了這些選擇。
也就是說,他們相信,透過他預(yù)知的能力,他知道什么將會影響個體的選擇,而透過他全能的本事,他可以控制這些影響選擇的因素。這種思維對于“救贖”和“宿命”相關(guān)理念之中,變得極為重要,因為這兩種概念都脫離不了這種想法。
另一派人士卻認為,當“神”是全能而且知道個體將會做什么樣的選擇,他仍會賦予個體去做最終的選擇或拒絕每一件事情的能力,與任何這個選擇本身內(nèi)在或是外在的條件都無關(guān)。
2、基督宗教
中世紀基督教曾經(jīng)面對一種疑問,即: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福音書上說:“善人是從他的內(nèi)心所存之善發(fā)出善意,惡人是從他內(nèi)心所存之惡發(fā)出惡來”。
一個人行善或作惡,完全歸結(jié)于他是否聽信了《圣經(jīng)》上的福音、聽從了耶穌基督的教導(dǎo);人并沒有對善與惡的知識,因而也沒有自由地選擇行善或作惡的能力;需要參照一個更高級的意志,即耶穌基督的意志,惟有他是一個絕對善良的意志,它是一切意志的權(quán)威標準。
因此,基督教為人留下的最后一種自由意志就是信仰,或是不信。
3、天主教
自由意志對天主教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圣奧古斯丁和圣托馬斯是早期主要的提倡者,天主教對自由意志和感恩的強調(diào),或可和新教的思維作一番對照,尤其是在反宗教改革之后兩者的分歧更加懸殊。
天主教以托馬斯·阿奎那的觀念為正統(tǒng),而新教改革運動,在某些方面重新發(fā)現(xiàn)和復(fù)活了奧古斯丁的思想,反對天主教的立場。
新教神學(xué)家,特別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認為天主教的立場否定了人性中所繼承的朝向惡的傾向。他們特別突出奧古斯丁的俗人的欲念的概念,把它表述為一種完全的腐敗墮落。
他們主張,罪遠不止一種人性的缺損和匱乏,而是整個人性的腐敗墮落。人的存在中沒有一個方面或一種能力不是被罪腐敗的。因而,雖然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出來的,但人在墮落中已經(jīng)失去了這一形象。
4、伊斯蘭教
從古蘭經(jīng)的解讀可知,伊斯蘭教認為神是全知且全能的,他恒知一切。傳統(tǒng)的自由意志在這兒仍舊是要使人們認知到必須為他的言行負責。經(jīng)文之中也提及:“沒有人該背負著他人的重擔”。
5、佛教
佛教并不強調(diào)自由意志。根據(jù)緣起法的說明,基于整個世界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實際上并不存在一種絕對的自由;另外佛教中另一重要教義就是無我,不同個體只是五蘊因緣聚合,并不存在一個恒常不變的自性。
因此綜觀來說,既然自由不是絕對,意志也是恒常不變,因此自由意志對佛教來說并不是一個重要概念。
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嗎?
如果把“意識”當成一個人,那么假設(shè)這個人“自由地”生存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人去管束它,能不能稱之為“自由”?如果能,那么問題來了:按照邏輯關(guān)鍵,即使是人類,暫時也無法不受這個“自然”的約束(不能隨便浪),既然有約束又怎么能稱得上“自由”?
如果不能,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這都不能稱之為“自由”那么什么才能稱之為自由?
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相對來說的“自由”。即使只是意識也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即不存在絕對的自由,但是存在相對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