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6 21:09:30作者:佚名
陜西,北京等地發(fā)現(xiàn)西周甲骨
新中國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陜西岐山縣、扶風縣,北京市昌平區(qū)等地先后發(fā)掘出一批西周甲骨,共有一萬多片,但公布的有字甲骨只有三百多片。與殷墟甲骨相比,西周甲骨在甲骨整治、鉆鑿形態(tài)、刻辭方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從文字特征上看,西周甲骨文字較少,且字形特別細小,最大的字長8毫米、寬5毫米,最小的字長、寬不足1毫米。
有一塊卜甲只有小紐扣那么大,總面積2.7平方厘米,刻字面積僅占1.17平方厘米,上面卻刻有三十個甲骨文字,字體小如針孔,筆道細如毫毛,用肉眼根本無法辨認,必須借助五倍以上的放大鏡才能看清楚。這些“微雕”甲骨文結構嚴謹,鍥刻刀法剛勁有力,有些象形文字僅寥寥數(shù)筆,但如字如畫,意趣盎然,書法技巧和雕刻技巧都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微雕藝術品。
西周人怎么在甲骨上雕刻的
它們的出現(xiàn),使人產(chǎn)生一系列疑問,譬如:西周人用什么工具在堅硬的甲骨上雕刻?西周沒有放大鏡,怎么進行微雕?甲骨微雕的實用價值何在?等等。僅僅是這些從工藝角度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就很值得我們思索了。
余云華曾對上述問題作出解析,他認為周人在甲骨上刻字的工具應該是黑曜石刀。黑曜石是玻璃質火山噴出巖,幾乎全部由玻璃質組成,一般是黑色和褐色,人們用它來做工藝品和裝飾品的原料。黑曜石的硬度令人驚訝,當代美國考古學家希茨借助高倍掃描電子顯微鏡,發(fā)現(xiàn)黑曜石刀刃比現(xiàn)代手術刀鋒利210倍至1050倍,于是他請醫(yī)生嘗試用黑曜石刀進行眼科手術,結果大獲成功。
人類的祖先早就會利用黑曜石做工具,在太平洋東南部的復活節(jié)島上,有六百余尊巨大的石雕像,最大的一尊高約10米,重達50噸,另外還有一頂10噸重的峨冠。從散拋在采石場的工具來看,這些巨大的藝術杰作都是用玄武巖和黑曜石制的石刀、石鑿子雕鑿成的。
而一般認為,雕像的創(chuàng)作者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正是從東南亞經(jīng)印度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遷徙到太平洋上去的?;蛟S,他們就是從中原大地出發(fā)而漂洋過海的;退一步說,東南亞人已經(jīng)學會用黑曜石刀具雕刻石器及藝術品,那么處在中原大地的人們也極可能使用黑曜石刀在龜甲上進行雕刻。
古代沒有放大鏡、顯微鏡,甲骨上的微雕是怎樣進行的呢?
史籍上倒是記載了不少具有微雕神技的人。據(jù)《韓非子》載:有一位畫家可以在豆莢上作微畫,日出時將豆莢置于窗上小孔,陽光透過豆莢,把上面的微型圖案清晰地投射到墻上,“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具備”,讓欣賞奇景的周王喜不自勝。
一千多年后,后周江南人應用也是一位微書高手,他可以在一枚銅錢上抄寫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這部由玄奘翻譯的通俗本經(jīng)文有二百六十字,一枚銅錢,除去中間方孔的面積,還能抄寫二百六十字,實屬不易。
從另一角度看,即使不會微雕、微書,世上還有一種視力超常的人。四川有一位工藝美術大師鄧秀虎,被人稱為“世界微書之王”,他的訣竅就是右眼裸視力達到7.06,左視力達到6,比普通人的好視力1.5要高出好幾倍。所以,他寫微書時根本不需要任何放大器材,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內,打上三百五十個格子,瀟灑地寫上三百五十個字。只是他用肉眼寫下的字,別人要用放大鏡看。照此推測,西周只要有個視力超常的人,讓他在1.17平方厘米的龜甲上刻三十個文字,是太容易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雕刻屬周人之“長技”,周之所以名“周”,原因之一就是以雕刻為能事。據(jù)今人考證,“周”是“雕”的本字,義為雕琢玉器。在周代璀瑛的工藝中,玉琢確實是出類拔萃的。有些玉器的獸面紋,在1毫米的寬度內,就有四五根細線!微刻甲骨與微雕玉器一樣,是以“微”見著的藝術,以治玉的功夫微刻甲骨文,應該還是屬于西周人長技范圍內的。
西周甲骨文為什么這么小
文字寫出來的目的就是給人看的,那么為什么西周甲骨文要寫得這么?。坑嘣迫A認為一是周人長技相沿成習,二是為了展示奇特,但更重要的恐怕是為了保密。這批甲骨文,有的記載了周文王時西周與商王朝的關系,有的記載了周初對外用兵的情況,涉及國家的核心機密,用微刻形式可以確保萬無一失。
上述一家之言,雖有猜想成分,但不乏新意。西周甲骨文盡管不及殷墟甲骨文那么引起轟動,但其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值得重視的。西周甲骨的微雕之謎,也同樣是史學界和工藝美術界應該攻下的堡金,我們期待著堡壘被攻下的那一天。
更多未解之謎推薦閱讀:
先秦時期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帝王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權臣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嬪妃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美女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戰(zhàn)爭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宮廷未解之謎
古代王侯將相未解之謎
古代文人名人未解之謎
民俗風情信仰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作品未解之謎
歷史名勝的未解之謎
古代科學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