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0:33:55作者:未知
萬歷六年(1578),明神宗舉行大婚典禮。婚后,皇后遲遲沒有生育,直到萬歷九年(1581)才產(chǎn)下一女。皇帝沒有兒子,皇位繼承便出現(xiàn)問題,這是事關(guān)國本的大事,一時間,皇帝什么時候能生皇子便成為朝野關(guān)注的熱點。萬歷十年(1582)八月,王恭妃生下神宗的皇長子朱常洛,這本是大喜之事,然而明神宗卻反應(yīng)冷淡。為什么會這樣呢?
事情還要從皇長子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說起。原來王恭妃本是慈寧宮的宮女,一次,明神宗來到慈寧宮索水洗手,王氏捧了水盆侍候神宗洗手,不想神宗一時興起,便“私幸之”。不料“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明神宗的這次意外風(fēng)流卻使王恭妃懷上了身孕。慈圣李太后看到王氏體形出現(xiàn)變化,追問之下得知此事。一日,神宗陪李太后用膳,李太后便向神宗問起他私幸王氏之事。神宗因為王氏出身卑微,加上自己也并不是真的喜歡王氏,便矢口否認。
不料紙包不住火,原來明朝制度,皇帝對宮女“有私幸,必有賜赍”,隨侍的文書宦官即在內(nèi)起居注上記錄下來,以備需要時查核。李太后早已查過內(nèi)起居注,掌握事情真相,見皇帝否認,便命人取來內(nèi)起居注。面對白紙黑字的證據(jù),神宗只得低頭承認。李太后見神宗對此事有意隱瞞,便開導(dǎo)神宗說:“我年紀已經(jīng)老了,還沒有孫子,如果王氏能生個兒子,也是宗社的福分,何必要隱瞞呢?”母命難違,神宗不得已在萬歷十年(1582)四月,將身懷六甲的王氏冊封為恭妃。
明神宗畫像
同年八月,王恭妃生下皇長子朱常洛。然而,神宗畢竟對王恭妃缺乏感情基礎(chǔ),冊立其為恭妃也是在母親壓力下的違心之舉,因此盡管王恭妃生下皇長子朱常洛,神宗卻長期不給其加封位號,甚至還將她打入冷宮,根本不見她一面。朱常洛也因為母親不受寵,慘遭池魚之殃,史載自朱常洛誕生始,“一應(yīng)恩禮俱從薄”。
有人認為,神宗冷淡王恭妃母子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早在萬歷十年(1582)三月,也就是在李太后壓力下冊封王氏為恭妃之前,神宗就已經(jīng)愛上另一個女子鄭氏。鄭氏是大興人,萬歷初年進宮,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更兼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深得明神宗的喜愛,可謂是三千寵愛集一身。與王恭妃冊封的艱難相比,鄭氏的進封可以說是一帆風(fēng)順,萬歷十一年(1583)冊封為德妃,萬歷十二年(1584)進封為貴妃。
萬歷十四年(1586)生子朱常洵后,神宗便以生子有功為名,將其位號進封為皇貴妃。而王恭妃雖然早早地生了皇長子,卻連貴妃的位號也沒有得到。神宗欲進封鄭氏為皇貴妃時,曾遭到大臣的指責(zé),戶科給事中姜應(yīng)麟在奏折中指出,封鄭氏為皇貴妃而不進封王恭妃,于情于禮都不合適,因此要求神宗收回進封鄭氏為皇貴妃的成命,如果一定要進封鄭氏,也應(yīng)該先進封王恭妃為皇貴妃。史載神宗看到奏折后大怒,用手連連拍著桌子大罵,結(jié)果姜應(yīng)麟被降職到邊遠地區(qū)任雜職,鄭氏被進封為皇貴妃,而王恭妃依然沒有得到進封。
史載鄭氏生了皇三子朱常洵后,便倚寵向神宗要求立朱常洵為太子,而神宗因為寵愛鄭氏,愛屋及烏,對皇三子朱常洵也非常喜愛,有意立他為太子。《先撥志始》記載,北上西門(紫禁城西北門)之西,有大高元殿,供奉真武大帝,鄭氏與明神宗曾特地到大高元殿行香,并在殿中設(shè)下將來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密誓”,并“御書一紙,封緘玉盒中”,由鄭氏保存。正因為神宗一直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因此對皇長子朱常洛便態(tài)度冷淡。
按常規(guī),皇子七八歲時便應(yīng)出閣講學(xué),接受教育,但神宗直到朱常洛13歲時才在群臣的力爭下勉強同意讓他出閣講學(xué)。而朱常洛在舉行冠禮、大婚甚至冊立皇太子時,也沒能得到正常的待遇,“一切典禮俱從減殺”。
朱常洵出生后,鄭氏被進冊皇貴妃,群臣意識到神宗有廢長立幼之意,首輔申時行便上疏要求“冊立東宮”,稱“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歲,孝宗以六歲,武宗以一歲,成憲具在?!苯Y(jié)果神宗仍以朱常洛年紀太小為由,稱過兩三年再舉行冊立。到了萬歷十八年(1590),申時行再次提出冊立東宮,神宗仍然借口“長子猶弱”加以拒絕。
由于申時行等內(nèi)閣大臣紛紛采取“杜門求去”的方法抗爭,神宗無奈,便答應(yīng)到萬歷二十年(1592)春舉行冊立儀式。到了萬歷二十年(1592),神宗再次反悔,以“小臣煩激,違旨侮君”為名,將要求冊立東宮的大臣或奪俸或杖責(zé)或斥逐為民。萬歷二十一年(1593),朱常洛12歲,神宗已經(jīng)無法以皇長子年幼為借口,便找了個新借口,稱皇后年尚少,也許還會生兒子,因此要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還沒有生子再行冊立。此論一出,舉朝大嘩。
正當朝中大臣對冊立東宮一事爭論得沸沸揚揚時,李太后感到不能不出來說話了。王恭妃原是她宮中的宮女,李太后是喜歡她的,也心疼長孫朱常洛,因此決定干預(yù)此事。有一天,神宗到慈寧宮向母親請安,李太后借機問神宗:“外廷諸臣多說該早定長哥(明代宮中稱太子為長哥),如何打發(fā)他?”神宗回答:“道他是都人(明代宮中稱呼宮女為都人)的兒子。”
李太后聞聽此言不由大怒,正色訓(xùn)斥道:“母以子貴,寧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兒子!”神宗原本只是想為不立朱常洛為太子尋找個理由,卻忘記了李太后也是宮女出身,早年以宮女身份為隆慶皇帝生下了朱翊鈞(即明神宗)才進封為貴妃,換句話,自己也是都人的兒子,如果都人的兒子就不能立為太子,自己這個皇帝也當不成了。聽到母親訓(xùn)斥,神宗惶恐萬狀,急忙伏地請罪。經(jīng)過這次事件,神宗自知理虧,不得不讓步,同意冊立朱常洛為太子。
然而,盡管朱常洛被冊立為皇太子,地位卻并不穩(wěn)固,一方面神宗冊立他為太子并非出自真心,另一方面鄭貴妃時時想造成“易儲”的局面。朱常洛的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使朝野上下那些維護祖宗法度、維護正統(tǒng)觀念的人們憂心忡忡,民間也議論紛紛。神宗對太子的冷淡使得太子地位始終未能真正鞏固,這導(dǎo)致了“妖書案”、“梃擊案”等一系列疑案的出現(xiàn),使當時的政壇因此動蕩不定,為日后的黨爭之禍種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