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07 10:33:56作者:佚名
明光宗的慶陵建在一個叫“景泰洼”的地方,相傳這是塊吉地。光宗當皇帝不滿一月就死了,明朝政府一月內(nèi)有兩場喪禮要辦。有人認為由于時間緊迫,光宗的慶陵其實是利用了當年景帝建造的陵墓。有人不同意,認為景帝的壽陵早已被英宗下令拆毀,慶陵是花了上百萬兩銀子重新建造的。
明神宗晚年,國運日蹙,爭端紛擾。神宗長子朱常洛是宮人王氏所生,而神宗特別寵愛的鄭貴妃生下了皇子常洵。立誰為太子,神宗與大臣之間經(jīng)歷了一場漫長的“國本之爭”,最后神宗帶著萬分的不情愿與異常的憤怒立19歲的朱常洛為太子,立自己最喜歡的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福王。
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崩。八月,太子即位,是為光宗。光宗在東宮長期以來無所事事,耽于淫樂,即位后更不注意身體,沒過幾天就陰虛火旺,臥病不起。經(jīng)內(nèi)醫(yī)崔文升用藥,病情反而加重。輔臣方從哲推薦鴻臚寺丞李可灼有自制的紅丸仙藥,于是光宗召見李可灼,服用了他進的紅丸藥,起初病情略有好轉(zhuǎn),光宗還直夸李可灼是個忠臣。睡了一覺,再服一粒,沒過幾個時辰光宗就死了。這時他即位僅29天,成了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短短的一個月內(nèi),接連死了兩個皇帝,朝廷內(nèi)外亂成一團,為光宗修陵入葬也就無法顧及了。有人認為,因為時間緊張,連陵地也來不及選好,就只能在當初景泰帝朱祁鈺預建的陵地“景泰洼”把朱常洛埋了進去,上面再加修些建筑?!稓J定日下舊聞考》引《芹城小志》:“光宗貞皇帝陵曰慶陵,在裕陵西南,俗傳為景泰洼是也。
先是景泰中建為壽宮,英宗復辟,景皇帝葬西山之麓,陵基遂虛。光宗上賓既速,倉促不能擇地,乃用此為陵。”光宗死得太突然了,誰有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只能將就著辦喪事了。這種觀點在今天十分流行。
問題是景泰洼怎么有個空陵?原來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景帝上臺。景泰七年(1456)二月二十一日,皇后杭氏病死,4天后景帝就命太監(jiān)曹吉祥、保定侯梁瑤、工部右侍郎趙榮督工,在天壽山選擇地方興建陵墓,次月在十三陵的黃寺嶺下正式開工。
六月十七日,由于玄宮先修成,就將杭氏葬于陵內(nèi)。地面建筑還沒有全部修成,英宗就復辟了,景帝被廢,他修的陵自己就無法用上了。一個月后景帝死了,英宗以王禮把他和杭氏葬在京西的玉泉山。到成化十一年七月,明憲宗說他叔父“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有功,又追稱為景皇帝,廟號代宗,修繕他生前所建陵墓,稱景泰陵,但最終并沒有將其靈柩遷移到十三陵。
按照上述講法,這個景帝的壽陵本已葬過杭氏,后來英宗遷走了杭氏,經(jīng)憲宗修葺,至光宗死后,略加修筑,仍是可用。因此光宗的慶陵實際上就是當年景帝預修的陵墓。
另一種意見認為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慶陵所在的地名叫景泰洼,是因為這里曾修建過景帝的壽陵,并不是說慶陵就是景帝當年的陵墓。景帝當年修的陵墓其實早被英宗搗毀了,被毀的原因,是由襄王朱瞻謁陵后上的一道奏章引起的。襄王是英宗的親叔父,英宗在政壇上起落時,襄王一直對他十分忠心。英宗復辟后,于天順元年(1457)三月召襄王入京。
襄王到京后,奉命前往天壽山祭謁長、獻、景三陵。明代外地藩王是不準入京覲見的,英宗格外施恩讓襄王回京祭拜祖宗,襄王當然心里明白。為了要報之以桃,回京后就上奏章說:“王葬杭氏,明樓高聳,超出規(guī)定范圍,樓高幾乎與長陵、獻陵相等。更何況景陵明樓還沒有建起來,已經(jīng)超越禮儀如此,我不勝憤恨??纯椿侍蟮闹浦I,把他像漢代昌邑王一樣廢棄了。
我看了《漢書》中,霍光因為昭帝沒有兒子,就立昌邑王以繼承漢代皇位,這其實不是篡位奪權(quán)。后來因為昌邑王太荒淫,霍光就數(shù)落其罪后將他廢了,恢復他原來的爵位。王祁鈺承皇上寄托給他的大權(quán),卻乘危篡權(quán),改易太子,背恩亂倫,荒淫無度,差一點對國家造成危害,他不是和昌邑王一樣的人嗎?幸好碰上皇帝豁達大度,寬仁厚德,友愛之篤,待之如初,又保存了他所葬的杭氏墳墓,使僭逆之跡沒有廢棄,雖說是皇上的圣德可以容納這種事情,但禮法律令是難以寬恕的。臣希望能夷平墳墓的圍墻,毀棄明樓寢宮,使得禮法昭明,天下幸甚?!?/p>
英宗看了奏章,差點高興得跳起來。五月十一日,他命工部尚書趙榮率領(lǐng)長、獻、景三陵守衛(wèi)官軍5000余人,前去拆毀景帝壽陵,安放杭氏棺材的玄宮肯定被毀,但杭氏到底是改葬玉泉山還是棄尸于外,后人就不得而知了。明中葉以后,這座陵園一片荒涼,野草叢生,瓦礫遍地,滿目瘡痍。有個叫邊貢的人到過這里,寫了一首《壽宮故址》,詩云:“玉體今何在?遺墟夕靄凝。寶衣銷夜磷,碧瓦蔓溝藤。成戾崩年謚,恭仁葬后稱。千秋同一毀,不獨漢唐陵?!币粋€還沒有完全造好的帝陵,就被人為地拆毀了。
因此,很多人認為,景帝陵既然被毀了,光宗哪里還有現(xiàn)存的玄宮可以利用。人們指出,慶陵的位置雖系原景帝陵的故址,但卻是經(jīng)過慎重選擇,并經(jīng)過反復斟酌后才確定陵寢建筑格局的。根據(jù)《明熹宗實錄》,光宗于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在乾清宮病死。十月十日,熹宗派遣官員前往天壽山卜選陵地。經(jīng)反復察看,官員們上奏熹宗“皇山二嶺最吉”。
這個地方“至貴至尊”,連潭峪嶺、祥子嶺都不能相比,并且附上了一份詳細的地圖。熹宗看了地圖,覺得很滿意,就馬上命令挑選一個好日子動工。天啟元年(1621)正月十九日,慶陵破土動工。在往下開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堅硬的石頭。御史傅宗龍認為不能再用這個墓穴,于是禮部集眾臣前來察看,大家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無法決定到底該怎么辦。有人說還是將地穴往右移一點,也有說干脆前移一點。三月二十六日,精通風水的官員前來仔細察看后,決定將墓穴前移,于是再次下挖。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陵墓全部是新建的。
慶陵建造的規(guī)制全部仿照昭陵。有個大學士叫劉一,他在視察慶陵建筑工地后曾說:“新陵營造規(guī)制,原題比照昭陵?,F(xiàn)今我相度形勢,似又該參酌獻陵?!蹦7芦I陵的樣子,就是將陵園中間的那座小山保存下來,否則會傷害龍脈,小山前有享殿,小山后是明樓、寶城。
慶陵自天啟元年(1621)三月開工營建,4個月后,至七月二十九日玄宮建成,九月四日將光宗及孝元、孝和兩皇后的棺材放了進去。與以往一些陵墓的玄宮相比,過去玄宮建筑是磚石并用,而慶陵全部是用石材,各殿之間重門相隔,工程質(zhì)量十分精細。十三陵所用的磚,大都是50來斤一塊的大城磚,自嘉靖后大都來自山東的臨清,工部派有專人在那里監(jiān)造。
此時大概光宗死得太突然,工部來不及制造,只能用京郊的石料了。根據(jù)史料記載,從開始營建到玄宮落成,共用去白銀150萬兩。如果有現(xiàn)成的玄宮,只要維修一下就可以了,用不掉這么多錢的。
慶陵的特色有二。一是慶陵是一帝三后的規(guī)制。由于與神宗下葬幾乎同時,慶陵玄宮在建造時仿定陵,也有安放帝后棺槨的棺床。剛設(shè)計時,有關(guān)人員按一帝兩后設(shè)計棺床的大小,因為孝元、孝和兩皇后已死,孝元早已葬在天壽山泰陵后長嶺之前有5年了,孝和死了一年多,還未入葬,所以棺床可以容納三人的棺槨。但當時具體負責的官員在設(shè)計尺寸之外,又加了若干尺,這年光宗入葬,熹宗又將兩位皇后遷葬,玄宮內(nèi)的樣子基本與定陵一致。崇禎皇帝是光宗的兒子,其母是劉氏孝純太后,生崇禎時為淑女。后因光宗失意,淑女被打入冷宮,郁悶之下得病死了。光宗害怕被神宗知道,命人密葬西金山。光宗即位后,追封劉氏為賢妃。崇禎即位后,上尊劉氏為孝純皇太后,并決定遷葬慶陵。天啟七年十二月,孝純棺槨遷葬至慶陵,棺床恰好可以容納一帝三后的棺槨。當時,護送靈柩的官員親自進入玄宮,對幾年前建造棺床的官員十分欽佩,直感嘆他們有遠見。
慶陵還有另一個特色,那就是有獨特的排水系統(tǒng)。由于陵墓地宮泉水旺盛,故沿寶城一周設(shè)有石砌的水道。其他陵園一般均用明溝排水的方法從陵前繞道而排出,而慶陵是修建了地下排水涵洞,其上可行車。寶城兩側(cè)的水流從左右宮墻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匯為一流向前排出,最后注入陵前的河流。至今慶陵地面建筑殘存的遺跡惟水道還算保存完好。
慶陵到底是利用了現(xiàn)成的玄宮,還是在景泰洼這個地方重新建造,將來地宮打開之日或許可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