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09-17 19:22:28作者:智慧百科
吳于廑是誰?吳于廑取得了哪些成就?以下為您介紹吳于廑。
吳于廑簡介
吳于廑(1913—1993),安徽休寧人,1935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在世界史研究有多方面建樹,按學術類別有通史編纂、世界史資料匯編、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15、16世紀東西方歷史綜合比較、西方史學研究及史學名著編譯、中西文化比較等等。
吳于廑的人生經歷
吳于廑原名吳保安,安徽休寧人,1913年出生于江蘇寶應,早年家境貧寒,沒有受過完整的中學教育,后來因獲獎學金才得以升入東吳大學,1935年大學畢業(yè)。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吳于廑輾轉流離至昆明,經朋友介紹,見到了時任西南聯(lián)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的陳序經教授。陳先生與他只談了一個小時的話,就發(fā)現他才思敏捷,卓爾不群,當即決定他免試入學,作南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生。
1940年8月,停頓了數年之久的清華庚款公費留美考試又重新舉行,共招取16名(外加林森獎學金1名),每個學科1名,其中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而文科只有2名,吳于廑以“特優(yōu)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第五屆留美公費生,入哈佛大學文理科研究院深造,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學先后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此時,吳于廑先生已初步成長為一位學識淵博、融貫中西的學者,他的同窗好友、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楊聯(lián)升,曾以一首歸國詩相贈:“思能通貫學能副,舌有風雷筆有神,同輩賢豪雖不少,如君才調恐無倫?!?br/>
1947年,吳于廑先生應武大周鯁生校長的邀請,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回國來到武漢大學歷史系任教。
50年代,吳于廑致力于世界上古中古史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一系列具有獨到見解的研究成果。
60年代,又與周一良共同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我國的世界史學科。
70年代起,吳老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探索我國世界史學科獨立發(fā)展的道路,相繼發(fā)表了《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yè)世界的孕育》、《亞歐大陸傳統(tǒng)農耕世界不同國家在新興工業(yè)世界沖擊下的反應》等一系列論文,以及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所撰寫的概觀性條目“世界歷史”,與齊世榮先生合著《世界史》等。
1993年4月9日吳于廑在湖北武漢逝世,終年80歲。
吳于廑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
吳于廑先生講究師德,也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師,更善于從老師的談話中吸取治學的營養(yǎng)。吳師生前多次與弟子談及自己被南開大學經濟所免試錄取為研究生的經歷。
先生所撰《自傳》中對此有更詳實的記載:“1938年冬,在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一段流離失所的生活之后,我到達了昆明。
當時昆明已經設立了包括北大、清華、南開在內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陳序經先生任西南聯(lián)大法商學院院長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主任?!愊壬艺勗捈s一小時,問了我好些問題,其中有的涉及東西方對知識的看法。
談話將要結束了,他說:‘南開經濟研究所正在恢復,計劃招收幾名研究生,你來吧,不用考試了?!谒覂H僅作了一次談話就決定收我作研究生,這對我確實是喜出望外?!逼鋵?,這種不拘一格的錄取方法,正反映了這位具有很高辦學才能的學者之慧眼所在。
吳于廑先生對自己弟子的培養(yǎng)既寬容又嚴格。通過西方史學的講授,他使學生看到長期受西方影響的世界史學科確實需要開拓和發(fā)展,尤其是擺脫西歐中心論和堆砌國別史的不良影響,有許多研究課題等待人們去探索,使后學之人看到自己擁有的學術活動空間和發(fā)展前景。
另一方面,他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肯定西方近現代史專業(yè)已取得的積極成果,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史學在專門研究上的多方面積累,已經為世界歷史的比較、綜合研究準備了可以認真著手的條件。
他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西方史學名著,密切關注西方史學的新成果,在厘清學術前史的情況下搜集資料、策劃選題,明確論文寫作可以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防止枝蔓旁生,大而無當,使學生感受到哪怕在一個具體問題的論述中要取得成績,也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他充分肯定蘭克開辦討論班(“習明那爾”)的培養(yǎng)方法,在研究生論文的具體選題方面發(fā)揚學術民主,尊重作者本人意愿,不以導師的研究興趣作取舍。憑借寬容的學術氛圍和導師淵博治史的播化,其論文水準不僅獲得外來專家的一致好評,而且拓寬了所在研究集體的學術層面。
弟子們的學術視野為之大開,學術思路也變得活躍起來。西方史學過去經歷了哪些流變,形成了哪些史學傳統(tǒng),有哪些史學遺產值得借鑒?這些問題經常出現在學子的腦海里和彼此的討論中。帶著這些問題再去閱讀西方學者的史著,對歷史的觀察就比以往深入和全面得多。
事實表明,兼治史學史不僅促進了研究生論文的寫作,而且作為一種基礎學習,也為他們以后的治學研究提供了后勁。由于接觸了風格各異、流彩紛呈的歷史題材、史學思想、編纂方法、寫作技巧,也有利于學子博采眾長,逐步形成自己的治學特點。
吳師博士生弟子在論文基礎上所出專著有:李平嘩《宗教改革與西方近代社會思潮》,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劉景華《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博興》,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年版;姚凱《日本封建社會自治城市研究》,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陳勇《商品經濟與荷蘭近代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吳于廑取得的成就
吳于廑為新中國世界史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合作主持了兩批中國性世界史大學教材的編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吳于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開創(chuàng)15、16世紀世界歷史研究(主編《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共三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主要論著集結于《吳于廑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在中國史學界,其倡導的整體世界史觀,被譽為“世界歷史新理論在中國興起”。
所撰《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卷前專文《世界歷史》、《世界歷史上的農本與重商》、《歷史上農耕世界對工業(yè)世界的孕育》、《歐亞大陸傳統(tǒng)農耕世界不同國家在新興工業(yè)世界沖擊下的反應》,是對整體世界史觀的系統(tǒng)闡述以及運用新史觀對人類歷史的宏觀勾勒。
誠如齊世榮先生所言,1978年以來中國學者對世界史體系的深入探討,以吳于廑先生的成就“最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