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5 10:22:40作者:智慧百科
王貞儀簡介
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安徽天長人,是清代著名女算學家、文學家。
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shù)窺余》四卷、《術(shù)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王貞儀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fā)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
王貞儀的故事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間結(jié)識女友,研討學問,又“學射于蒙古阿將軍之夫人,發(fā)必中的,騎射如飛”。
少年時代的王貞儀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后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陜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后來她和安徽宣城的一個叫詹枚的青年結(jié)了婚。
但是她在操持家務(wù)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我國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玨成(1681-1763)為中堅骨干的安徽數(shù)學學派,祖籍安徽的王貞儀是這一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
她在數(shù)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nèi)的中西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
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論述:“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p>
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家,日算星辰,日積月累,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第一個天文數(shù)據(jù)資料。
她對西洋傳入的天文學是一分為二的,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薄坝兴校从兴恍?;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積極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王貞儀酷愛科學。她經(jīng)常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廢寢忘食地搞試驗。沒有科學儀器,她就卷起衣袖,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地制造。有一天,王貞儀關(guān)緊門窗,一個人躲在屋里進行天文學方面的實驗。
不知不覺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她母親在房門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見她出來吃飯,就非常好奇地從門縫向內(nèi)張望。只見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
她一邊移動著反復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guān)系,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現(xiàn)象。她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fā)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fā)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yīng)該占有自己的地位。
王貞儀的成就
一、數(shù)學家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shù)學家。
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zhì)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yīng)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shù)”。
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shù)者不用籌策”的記述,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jīng)》,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shù)學家納皮爾發(fā)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shù)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
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
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shù)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
很多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于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