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有多少年 周朝建立了多少年
2023-01-30
更新時間:2022-10-07 16:22:35作者:智慧百科
二次北伐簡介:二次北伐的背景是什么?二次北伐的過程是怎樣的?二次北伐的意義是什么?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二次北伐簡介
二次北伐,指北伐戰(zhàn)爭的第二階段。1928年,國民黨領袖蔣介石聯(lián)合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發(fā)動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zhàn)爭。因國民政府自稱這次戰(zhàn)爭是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的繼續(xù),故稱這次戰(zhàn)爭為“二次北伐”。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在擊敗軍閥張宗昌后,奉系張作霖被迫撤回東北,途中被炸死于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獲得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
二次北伐的背景
一、歷史由來
1928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聯(lián)合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zhàn)爭,因國民政府自稱這次戰(zhàn)爭是1926年北伐的繼續(xù),故有“二次北伐”之稱。
二、達成一致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2月2日至7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了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構,譚延闿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
蔣介石為了統(tǒng)一全國,鞏固其在國民黨內的統(tǒng)治地位,打出了“繼續(xù)北伐”的旗幟,意圖把自己打造成繼承孫中山未竟事業(yè)的信徒,使國民黨各派聽其指揮。
而此時的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實力派,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也都有“北伐”之意。于是,國民黨中各派軍閥,在相互利用、相互爭奪的基礎上取得了暫時的妥協(xié),并一致展開了同奉系軍閥的戰(zhàn)爭。
二次北伐的過程
一、開始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進行“北伐”的決議。會議認為“加倍努力以促進北伐之完成,實為今日不可稍緩之工作”,并通過《集中革命勢力限期完成北伐案》。
2月11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限期完成北伐”。之后,蔣介石以“北伐”之名,對軍隊進行了重新改編。
蔣介石把北伐各軍編為四個集團軍,自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任第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全軍總司令蔣介石,參謀總長何應欽。全軍共40多個軍,約70余萬人。
北伐部署是:第一集團軍沿津浦線北進;第二集團軍由津浦、京漢兩線間的魯西和直南向北推進;第三集團軍由京綏、正太兩線向東攻占石家莊,再轉京漢線北進;第四集團軍沿京漢線北上,然后四路會攻京津。當時張作霖的“安國軍”,參戰(zhàn)兵力約40萬。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下總攻擊令,各路戰(zhàn)事同時發(fā)動。第一集團軍在魯南和津浦線進展順利。7日發(fā)起攻擊,9日占郯城,10日克臺兒莊,中旬占臨城、滕縣、兗州、曲阜,下旬占萊蕪、泰安,5月1日克濟南。
第二集團軍發(fā)起攻擊后,在直南首克邯鄲,后受安國軍重兵相抗,苦戰(zhàn)于大名、彰德一帶;在魯西,則連克鄆城、巨野、濟寧。第三集團軍于4月20日沖出娘子關向石家莊進攻。
二、日本干涉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受到日本帝國的干涉。
1928年4月17日,日本政府決定出兵山東;1928年5月3日,公然武裝進攻濟南。對濟南居民和進駐濟南的北伐軍進行大肆屠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
面對日本的武裝干涉,蔣介石妥協(xié)退讓,命令部隊撤離濟南,繞道北進。
三、宣告完成
1928年5月上中旬,北伐軍繼續(xù)向奉軍進攻,相繼占領石家莊、臨沂、德州等地。5月19日,蔣介石調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團軍擔任津浦線,第三集團軍擔任京綏線、第四集團軍擔任京漢線,兵分三路,進逼京津。
5月28日,各集團軍開始全線進攻,相繼攻占邯鄲、石家莊、保定、德州、大同、歸綏和張家口等地。5月30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命令部隊撤離京津,向灤河方向退卻。他本人決定出關。
國民政府委派南桂馨、孔繁蔚為代表到北京與奉系代表張學良、楊宇霆談判和平接收京津事項。議定國民政府給奉軍撤退以方便條件,奉軍未完成撤退以前,國民黨政府軍隊不予追擊。
6月2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發(fā)表出關通電,于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張作霖在退往沈陽途中,經(jīng)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炸死。
同日,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wèi)戍總司令,閻即呈請委任張蔭梧為北京警備司令、傅作義為天津警備司令。6月8日,第三集團軍商震部進入北京,12日傅作義部接收天津。
6月15日,南京政府宣布“統(tǒng)一告成”,蔣、馮、閻、桂聯(lián)合的“二次北伐”,也隨之宣告完成。
二次北伐的意義
一、結果
6月15日,國民政府發(fā)表《對外宣言》,要求與各國遵正當手續(xù)另訂新約。6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直隸省改為河北省,舊京兆區(qū)各縣并入該??;北京易名北平;北平、天津為特別市。
6月27日,張學良返回奉天。7月1日,張通電停止戰(zhàn)爭,并開始與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商洽合作事宜。7月6日,蔣介石及參加北伐的主要將領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的祭告典禮。
張作霖死后,他的兒子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國民政府勸說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日本為把東北變?yōu)樗闹趁竦兀茝垖W良在東北“獨立”,借向張作霖吊喪之機,派人到沈陽,威脅張學良說:如果東北不聽日本勸告,“
而與暴動的南方達成妥協(xié)之類事情,為了維護日本帝國既得權利,則將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動”。并聲稱:日本政府對于東北易幟一事,一定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軍在沈陽舉行大規(guī)模演習,向張學良再三示威。
張學良肩負國恥家仇,不顧日本的武力威脅,毅然于1928年底發(fā)表通電,宣告東北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史稱東北易幟。這樣,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
二、歷史意義
蔣馮閻桂聯(lián)合進行的“北伐”,實際上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爭奪北中國統(tǒng)治權的戰(zhàn)爭。這次北伐,盡管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tǒng)治,基本消除了新舊軍閥間的矛盾和斗爭,但舊的矛盾和斗爭很快就為國民黨新軍閥間的矛盾和斗爭所取代。
為了歡迎北伐軍,山東、河南人民掀起了闖關東的高潮,促進了東北地區(qū)的開發(fā)。
以上二次北伐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更多相關文章請看專題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