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思思久久精品6一本打道,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sub id="dxmnt"><ol id="dxmnt"></ol></sub>

      1. 《全面戰(zhàn)爭:幕府將軍2》家族介紹——伊達家 Date Clan

        更新時間:2022-04-08 08:50:11作者:佚名

        《全面戰(zhàn)爭:幕府將軍2》家族介紹——伊達家 Date Clan

        會員:小團子 分享

        伊達氏

          伊達氏原姓藤原,為魚名流山蔭中納言──藤原山蔭的後代,通說源居於常陸的伊佐莊,實際上是下野的中村莊,後才遷往伊佐莊。文治五年(1189年)源賴朝征伐奧州的藤原氏,藤原山蔭的後代藤原朝宗率領(lǐng)四子加入源賴朝軍,因藤原朝宗的長子藤原為宗奮力作戰(zhàn),殺死信夫莊司佐藤元治等人,藤原朝宗論功行賞獲賜予伊達郡一郡,故改姓伊達,以郡內(nèi)的桑折鄉(xiāng)為居城,伊達朝宗為奧羽伊達氏之始祖。伊達朝宗將本領(lǐng)伊佐莊交予伊達為宗繼承;伊達郡則由伊達朝宗次子伊達宗村(為重)承繼。據(jù)說伊達宗村之子第三代的伊達義廣將居城遷至桑折鄉(xiāng)的粟野大館。後經(jīng)歷伊達政依、伊達宗綱、伊達基宗,到第七代的伊達行朝,適時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控制奧州、出羽兩國。元弘四年(1334年)伊達行朝被任命為陸奧國府的「式評定眾」之一,翌年更隨同北畠顯家上洛,驅(qū)逐足利尊氏到九州。但隨著時局變化,伊達行朝終在貞和三年(1347年=正平二年)順從足利尊氏。

          第八代伊達宗遠時期,開始從伊達氏領(lǐng)地作對外擴張,先是殺死長井道廣奪取長井莊,打敗武石行胤及亙理氏,與奧州探題大崎氏交戰(zhàn),將勢力擴及信夫、刈田、伊具、柴田、亙理等郡。其子伊達政宗(非獨眼龍政宗)除了鞏固其父的領(lǐng)地外,更藉著與足利幕府的關(guān)系大力發(fā)展。伊達宗遠與大崎氏交戰(zhàn)使伊達氏與鎌倉管領(lǐng)的關(guān)系不和,伊達政宗為了得到與鎌倉管領(lǐng)關(guān)系緊張的足利幕府支持,於應(yīng)永四年(1397年)上洛謁見將軍足利義滿,并獲其支持。應(yīng)永六年(1399年)伊達政宗聯(lián)合會津的蘆名滿盛爆發(fā)叛亂反鎌倉公方,并以此大肆擴張。終伊達政宗之世,使黑川、亙理兩氏順從,獲南陸奧的國人眾支持,并占有名取、宮城、深谷、松山、宇多等郡,達數(shù)十萬石,被譽為伊達中興之祖。經(jīng)伊達氏宗及伊達持宗的發(fā)展,伊達持宗更有其祖父遺風,於應(yīng)永二十年(1413年)再度向關(guān)東公方足利持氏宣戰(zhàn)。後經(jīng)上杉禪秀之亂,伊達氏獲幕府封為「京都樣御扶持眾」,致力對付關(guān)東公方。到了第十二代伊達成宗時,伊達氏成為南陸奧的強大勢力,并定居於伊達郡的梁川,以此迎接戰(zhàn)國時期。

          伊達成宗在應(yīng)仁之亂完結(jié)後,於文明十五年(1483年)十月十日帶同數(shù)百匹馬上洛,其規(guī)模使京都的兒童也感到吃驚。伊達成宗向前將軍足利義政、將軍足利義尚及足利義政之妻日野富子等人獻上的貢品總數(shù)為太刀二十八把、馬九十五匹、砂金三百八十兩、錢六萬疋、名產(chǎn)品文字摺絹、名取埋木等等,可見伊達氏豐厚的財力。長享二年(1488年)更協(xié)助奧州探題大崎義兼平定叛亂。伊達成宗之子伊達尚宗在長享三年(1489年)繼位後(伊達成宗卒年不詳),伊達氏開始衰弱,先是明應(yīng)三年(1494年)其家臣欲改立伊達尚宗之弟伊達出羽守守基而發(fā)動叛亂,逼使伊達尚宗逃往會津,最後以伊達守基逃亡而結(jié)束。伊達尚宗回來後因文龜三年(1503年)與越後守護上杉房能通信時遭到無禮對待而不滿,使伊達尚宗更積極爭取陸奧國守護一職。不久又與其長子伊達高宗(稙宗)交惡。伊達高宗曾率兵襲擊在竹之森館的伊達尚宗,伊達尚宗逃往米澤的館山霞城。不久伊達尚宗反攻伊達高宗的屋代城,使伊達高宗逃往梁川。伊達尚宗在永正十一年(1514年)於長谷堂大敗最上義定,同年五月五日結(jié)束其不幸的人生,享年62歲,死後由伊達高宗繼承伊達氏家督。

          伊達高宗經(jīng)過其先祖及自己的多年努力下,先是永正十四年(1517年)獲將軍足利義稙賜字改名為伊達稙宗并獲封為左京大夫,伊達稙宗回禮贈送予足利義稙太刀一腰、黃金三十兩及馬三匹,另贈予中間人管領(lǐng)──畠山高國太刀一腰、黃金二十兩及馬二匹;後在大永二年(1522年)終取得之前幕府從未曾設(shè)置過的陸奧守護一職。伊達稙宗出任陸奧守護,有助伊達氏與奧州探題大崎氏的抗衡。之後伊達稙宗致力加強對陸奧的控制,享祿元年(1528年)出兵進攻葛西氏,天文元年(1532年)將居城由梁川遷至同郡的桑折西山城,同年進攻田村氏。天文三年(1534年)伊達稙宗聯(lián)合蘆名氏、二階堂氏、石川氏等家族攻打巖城氏及白河氏,天文五年(1536年)制定有關(guān)分國法的「塵芥集」,同年又出兵攻占古川城及巖手澤城,更率三千騎支援大崎義直打敗關(guān)東公方。天文七年(1538年)伊達稙宗派遣石川稙光調(diào)停田村氏與巖城氏、二階堂及安積伊東之間的糾紛,又制定田地課稅的「段錢古帳」,天文八年(1539年)更進攻本莊房長在越後的村上城,使伊達氏步向戰(zhàn)國大名之道。同時伊達稙宗大力推行婚姻外交及入嗣政策,先後與相馬顯胤、蘆名盛氏、二階堂照行、田村隆顯、懸田俊宗等鄰近大名結(jié)為姻親;又以其子伊達義宣為大崎高兼養(yǎng)子、伊達晴胤為葛西晴重養(yǎng)子等等,使伊達氏勢力又再度恢愎過來。

          不過伊達稙宗與其長子伊達晴宗亦因此不和,最後藉伊達稙宗三子伊達藤五郎實元入嗣上杉氏成為上杉定實養(yǎng)子一事雙方反目。天文十一年(1542年)六月二十日,伊達晴宗突然舉兵反抗,幽禁伊達稙宗於西山城,并派遣伊達晴宗家臣桑折景長及中野宗時追捕前往越後入嗣的伊達實元。伊達稙宗由其女婿救出并聲討其子伊達晴宗,伊達實元擺脫伊達晴宗的追捕并加入伊達稙宗方,爆發(fā)著名的伊達天文大亂。由於伊達稙宗推行婚姻外交,使此戰(zhàn)波及之范圍很廣,整個陸奧、出羽的中、南部地區(qū)均卷入戰(zhàn)事之中。伊達稙宗獲親族的支持;伊達晴宗則獲其岳父巖城重隆及伊達氏家臣的支持。起初伊達稙宗占優(yōu),但在天文十六年(1547年)蘆名盛舜之子蘆名盛氏因與支持伊達稙宗的二階堂照行及田村隆顯反目對立,改投伊達晴宗旗下,使局勢漸變得對伊達晴宗有利。天文十七年(1548年)三月田村隆顯開始策劃伊達稙宗父子停戰(zhàn),同年五月,將軍足利義藤(義輝)不忍伊達氏長期內(nèi)亂,遂向伊達稙宗下命停戰(zhàn),同年八月足利義藤更命蘆名盛舜父子負責調(diào)停工作。最後伊達稙宗被逼將家督一職讓予伊達晴宗,同年九月到伊具郡的丸森隱居,長達六年的伊達天文大亂也因此結(jié)束。伊達天文大亂的原因眾多,但整體來說不離新舊理論派系──「傳統(tǒng)守護」與「戰(zhàn)國大名」之爭。

          伊達晴宗出任第十五代家督後翌年,將居城由西山城遷往米澤城,同時亦將西山的商人及工人遷往該地。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正月伊達晴宗宣布推行「采地下賜錄」,全面實行知行制度,以金錢作為俸祿,強化與家臣間之關(guān)系及控制。伊達晴宗與其父一樣推行婚姻外交及入嗣政策,將女兒嫁予佐竹義重及二階堂盛義;以其子分別入嗣巖城氏、留守氏、石川氏及國分氏,加強與諸大名的關(guān)系。弘治元年(1555年)伊達晴宗獲朝廷封為左京大夫,後更成功獲得幕府任命奧州探題一職,任命桑折貞長及牧野久仲為奧州守護代。永祿四年(1561年)   角田城主田手宗光倒戈投靠自伊達天文大亂以來一直與伊達晴宗作戰(zhàn)的相馬盛胤,伊達晴宗欲調(diào)停了事,但次子伊達輝宗卻主張討伐,雙方因此有所爭拗。為了確保伊達氏在南奧州的地位,伊達晴宗於翌年派遣家臣小梁川親宗及中野宗時在上洛途中與關(guān)東的北條氏康結(jié)成友好,共同對付日益壯大的佐竹義重。

          同時伊達晴宗與伊達輝宗的不和越演越烈,伊達晴宗自伊達天文大亂後重用中野宗時及牧野久仲父子,早已引起伊達輝宗的不滿。伊達輝宗更以中野宗時欲在米澤舉兵為由拘留伊達晴宗,伊達晴宗被逼退往保原城。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敵視,永祿七年(1564年)鄰近大名最上義守、蘆名盛氏、巖城重隆、田村清顯等恐伊達天文大亂一事重演,力勸雙方和解。最後伊達晴宗應(yīng)他們的請求,逼令田手宗光隱居,由田手宗光之子田手宗時繼承家督,并於永祿八年(1565年)讓位予伊達輝宗,遷往杉之目城隱居。同年終日以和歌為樂的伊達稙宗亦結(jié)束其七十八年的人生。相馬盛胤獲悉伊達稙宗死後不久便興兵攻占伊達稙宗的隱居領(lǐng)伊具郡的小齋、金山及丸森等地。伊達晴宗隱居後,直到天正五年(1577年)十二月於杉之目城逝世,享年59歲,這是後話。   伊達輝宗繼位後,面對國內(nèi)外的嚴峻環(huán)境。對外方面,他首先於同年為須賀川城主二階堂盛義(伊達輝宗的義弟)出兵到耶麻郡檜原與蘆名盛氏交戰(zhàn),翌年在伊達輝宗兄巖城親隆的斡旋下議和。伊達輝宗以其妹作為其養(yǎng)女嫁予蘆名盛氏之子蘆名盛興,使雙方關(guān)系變?yōu)橛押?。接著在永祿十一年?568年)伊達輝宗再度與相馬盛胤於伊達郡小島交戰(zhàn),翌年派遣使僧訪問關(guān)東的北條氏,繼續(xù)雙方的友好關(guān)系。對內(nèi)方面,伊達輝宗一直對中野宗時及牧野久仲父子專權(quán)不滿,加上在伊達晴宗與伊達輝宗爭權(quán)期間中野宗時欲於米澤發(fā)動兵變支持伊達晴宗,使伊達輝宗對他們更反感。伊達輝宗繼位後,展開排斥中野宗時離開伊達氏權(quán)力核心的行動。這樣的結(jié)果,自然引起中野宗時不滿,最終使中野宗時父子策劃謀反計劃。

          元龜元年(1570年)四月四日,伊達輝宗家臣新田景綱拘禁參與謀反的兒子新田義直,并向伊達輝宗報告中野宗時及牧野久仲父子謀反一事。中野宗時父子獲悉計劃已洩露,當夜放火燒毀自邸逃往居城小松城。翌日伊達輝宗以新田景綱及小梁川宗秀為先鋒攻打小松城。中野宗時父子自知不敵,遂逃離刈田郡投奔相馬盛胤。由於伊達氏內(nèi)部有不少人與中野宗時父子友好,伊達輝宗為了鞏固內(nèi)部,所以沒有追擊他們。伊達輝宗對中野宗時父子謀反一事大怒,打算除了殺死有份參與事件的家臣的妻子外,還對中野宗時父子逃亡時,經(jīng)過自己的領(lǐng)地而沒有積極攻擊他們的小梁川盛宗、白石宗利、宮宗忠、田手宗光等人施以嚴懲。伊達輝宗家臣遠藤基信為了避免家中內(nèi)部進一步分化,遂力諫伊達輝宗不可。結(jié)果中野宗時父子謀反一事從輕發(fā)落,只是任命新田義直之弟新田義綱繼任新田氏家督一職,其他涉案的家臣則命他們回家思過。

          之後伊達輝宗重用遠藤基信及新田景綱以整頓家風,元龜二年(1571年)再度與相馬盛胤交戰(zhàn)。外交方面除了與蘆名盛氏保持友好外,更在天正元年(1573年)與近畿的大勢力織田信長通好。天正二年(1574年)在最上氏內(nèi)亂事件中更派遣小梁川盛宗支援最上義守,最後最上義守退隱,最上義守之子最上義光與伊達輝宗和解,兩家回復友好關(guān)系,同年二本松城主田(自+田)山義繼歸順。翌年伊達輝宗贈送馬及鷹予織田信長,與織田氏建立更進一步的關(guān)系,織田信長亦以虎皮、豹皮及緞子作為回禮。天正四年(1576年)伊達輝宗再與相馬盛胤於伊具郡的小齋˙矢野目冥加山交戰(zhàn),鄰近他們的大名田村清顯等人有感伊達、相馬兩家的長期戰(zhàn)斗,遂試圖調(diào)停雙方的糾紛。翌年雙方曾一度議和,但不久又破裂。天正六年(1578年)伊達輝宗協(xié)助織田信長出兵越後與上杉氏交戰(zhàn)。

          天正九年(1581年)伊達輝宗及其長子伊達藤次郎政宗(獨眼龍政宗,與伊達氏第九代同名)出兵與相馬盛胤、相馬義胤父子在伊具郡的大內(nèi)對峙。翌年伊達輝宗一方面促成蘆名氏、二階堂氏及田村氏三家的和議,另一方面又出兵攻打相馬盛胤,卻因此損失了田手宗時及原田宗政這兩位家臣。同年伊達輝宗遣使與關(guān)東的北條氏政、北條氏直父子保持關(guān)系,而伊具郡小齋城主佐藤宮內(nèi)亦在同年倒向伊達氏,伊達、相馬兩家的伊具郡爭奪戰(zhàn)漸變得對伊達輝宗有利。天正十一年(1583年)早春,伊達輝宗父子攻陷伊具郡的金山、丸森兩城,相馬義胤在大內(nèi)村建立陣地與伊達輝宗父子交戰(zhàn)。翌年伊達輝宗父子更攻陷宇多郡的新地、駒ケ峰兩城,局勢對相馬義胤不利。此時田村清顯再度成為魯仲連,擔任調(diào)停使者到中村城調(diào)解伊達輝宗及相馬義胤的長年糾紛(田村清顯與伊達及相馬兩家聯(lián)婚,以此關(guān)系作為橋梁和解),終於以伊達輝宗收復伊具郡為條件與相馬義胤和解,天正十二年(1584年)五月結(jié)束伊達、相馬兩家的長期戰(zhàn)爭。經(jīng)過伊達輝宗的努力,使伊達家的勢力如日中天,成為南陸奧的霸者,為後來伊達政宗建立二百萬石龐大勢力奠下根基。

          同年十月伊達輝宗讓位予伊達政宗成為第十七代家督,伊達輝宗移往其家臣[魚占]貝宗重居住,并興建館山城隱居。伊達政宗即位後實行擴張主義,但是此時南陸奧的形勢亦起了變化。佐竹義重入侵南陸奧與伊達政宗抗衡;蘆名氏自蘆名盛隆死後與伊達政宗的關(guān)系惡化。天正十三年(1585年)四月,小濱城主大內(nèi)定綱在盟友田山義繼及蘆名氏的威脅下,背叛伊達政宗而倒向蘆名氏。伊達政宗對此非常憤怒,先是五月出兵到耶麻郡檜原進攻蘆名氏,再於同年閏八月率兵攻向大內(nèi)定綱,自此伊達政宗踏出稱霸奧州的第一步。大內(nèi)定綱雖有田山義繼及蘆名氏的援軍,仍不敵伊達政宗。閏八月二十七日伊達政宗攻陷大內(nèi)定綱的支城小手森城,憤怒的他下令屠城,將城內(nèi)八百多名城兵婦女全部殺死,此舉震驚全奧州。九月攻陷小濱、宮森、四本松等城,九月二十五日大內(nèi)定綱兵敗逃往依靠蘆名氏。田山義繼眼見伊達政宗勢大,在伊達實元的介入下提出從屬伊達氏的要求。伊達政宗在伊達輝宗的游說下同意田山義繼的要求,但不久卻發(fā)生伊達輝宗被挾持事件。

          同年十月八日田山義繼為答謝伊達輝宗在從屬伊達氏一事上的幫忙,率領(lǐng)鹿子田和泉等二十三人前往伊達輝宗的居城宮森城訪問。雙方會面後,伊達輝宗親自歡送田山義繼到玄關(guān)之際,卻突然被他捉著挾持離開宮森城。伊達政宗聞訊前往救援,在阿武隈川畔的高田原追上田山義繼。伊達輝宗雖被田山義繼挾持,卻命令伊達政宗不用理會自己殺死田山義繼,結(jié)果田山義繼在權(quán)現(xiàn)谷地先殺死伊達輝宗後自裁,鹿子田和泉等人均被伊達軍殺死。事後伊達政宗非常憤怒,除了在小濱城外對田山義繼的屍首實行磔刑外,還於伊達輝宗「頭七」之日,即同年十月十五日率兵一萬三千進攻田山義繼遺兒田山國王丸的二本松城,不過二本松城因有安達太良山的險要而未能一時攻下。田山國王丸向蘆名氏及佐竹義重求助,同時鄰近不少大名因受小手森城之戰(zhàn)的影響,轉(zhuǎn)而支持佐竹義重對抗伊達政宗。十一月十六日,以佐竹義重為總大將,聯(lián)同相馬義胤、巖城常隆、石川昭光、白川義親、二階堂輝隆及蘆名義廣等大名組成反伊達連合軍共三萬集合在前田澤南之原支援田山國王丸,準備兵分三路進攻伊達領(lǐng)地。伊達政宗派兵防備田山國王丸,親自率兵七千馀人離開小諸城,於十一月十六日進入本宮城,翌日雙方逐爆發(fā)著名的人取橋之戰(zhàn)。人取橋之戰(zhàn)伊達軍處於劣勢,鬼庭良月更因此而戰(zhàn)死,雙方最終因日落而停戰(zhàn),但是翌日原本形勢大好的連合軍卻迅速撤退,最終使伊達政宗不戰(zhàn)而勝。連合軍撤退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更有支持伊達政宗的忍者組織黑脛巾組在後方攪亂導致佐竹義重退兵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佐竹義重的突然撤退帶動整個連合軍的瓦解。

          人取橋之戰(zhàn)後,伊達政宗的名聲又再進一步提高,南陸奧的形勢亦由對佐竹義重有利轉(zhuǎn)回到伊達政宗身上。伊達政宗在人取橋之戰(zhàn)後的翌年,即天正十四年(1586年)四月從小濱城出發(fā),再度派兵包圍二本松城。七月十六日在相馬義胤的調(diào)停下,二本松城投降,田山國王丸逃往會津依靠蘆名氏,奧州田山氏滅亡。十二月在相馬義胤的調(diào)停下,與佐竹、蘆名、結(jié)城氏停戰(zhàn)。同時蘆名盛隆的遺兒蘆名龜王丸因庖瘡病逝而斷嗣,伊達政宗欲派遣其弟小次郎繼承蘆名氏家督一職不果。翌年三月佐竹義重派遣次子白河義廣繼承蘆名氏改名蘆名盛重,使伊達政宗對蘆名氏不滿,繼而挑起他侵吞蘆名盛重領(lǐng)地的決心。天正十六年(1588年)二月二日伊達政宗派遣其家臣進攻大崎義隆戰(zhàn)敗,自此南陸奧又起紛亂。五月伊達政宗就田村郡的爭端,與相馬義胤反目。六月佐竹‧蘆名聯(lián)合軍入侵伊達氏的安積郡,伊達政宗派兵抵抗。最後在同年七月,伊達政宗先是透過巖城常隆及石川昭光的調(diào)停,於十六日與佐竹義重他們停戰(zhàn);六日後在伊達政宗之母保春院的調(diào)停下,與大崎義隆及最上義光議和。這次議和雖然為南陸奧地區(qū)帶來和平,但是這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平靜而已。

          踏入天正十七年(1589年),南陸奧形勢產(chǎn)生急劇的變化。四月在最上義光的游說下,大崎義隆向伊達政宗臣服,結(jié)束大崎氏與伊達氏之間長期為奧州探題之爭。伊達政宗解決北方的事務(wù)後,決定全面向南方擴張,其目標是蘆名盛重。此時田村宗顯因糾紛而遭到相馬義胤及巖城常隆的攻擊,伊達政宗決意支援田村宗顯。同月二十二日伊達政宗從米澤城出兵進攻蘆名盛重,五月攻陷蘆名的安子ヶ島城及高玉城,蘆名盛重的親伊達氏家臣豬苗代盛國更成為伊達政宗的內(nèi)應(yīng);接著於同月十九日轉(zhuǎn)攻相馬義胤,攻陷駒ケ峰城。伊達政宗將本營遷往豬苗代城,準備繼續(xù)入侵蘆名盛重領(lǐng)地。六月五日伊達政宗率領(lǐng)二萬三千大軍在豬苗代湖北方磐梯山麓的摺上原與率領(lǐng)一萬六千大軍的蘆名盛重爆發(fā)摺上原之戰(zhàn)。蘆名盛重慘敗逃往主城黑川城,伊達政宗乘勢侵占蘆名盛重其馀領(lǐng)地。伊達政宗繼續(xù)追擊蘆名盛重,六日進至[土鹽]川;七日與從米澤街道南下的支隊合流包圍黑川城,十日夜蘆名盛重僅率三十騎逃往常陸依靠其父佐竹義重。翌日伊達政宗在蘆名軍投降下進入黑川城,原屬蘆名盛重的會津、大沼、河沼、耶摩四郡被伊達政宗吞并,蘆名氏滅亡。接著七月二十六日親佐竹氏的結(jié)城義親向伊達政宗稱臣,伊達政宗在南陸奧的敵對勢力僅存二階堂盛義,同年十月攻陷須賀川城,二階堂氏滅亡。翌月石川昭光及巖城常隆均向伊達政宗臣服。此時奧羽六十六郡中,有三十多郡落入伊達政宗手中。石高數(shù)約為一百一十四萬石,創(chuàng)建伊達氏史上最大的版圖。

          伊達政宗在創(chuàng)立伊達氏最大版圖之時,引起豐臣秀吉的不滿。摺上原之戰(zhàn)前,豐臣秀吉曾下令奧州一地不得私戰(zhàn)。伊達政宗打破禁令消滅蘆名氏一事引致豐臣秀吉對其不滿,一方面命令伊達政宗親自上京解釋,一方面向越後的上杉景勝及佐竹義重發(fā)出對伊達政宗的討伐令。伊達政宗於是在天正十七年(1589年)九月三日派遣家臣上京解釋,同時也巴結(jié)豐臣秀吉側(cè)近的淺野長政及豐臣秀次等人,使伊達政宗與豐臣秀吉之間的關(guān)系得以緩和。伊達政宗擊敗蘆名盛重後,將目標轉(zhuǎn)到常陸的佐竹義重身上,與北條氏直、結(jié)城晴朝聯(lián)合對付佐竹義重。但是此時豐臣秀吉卻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一月二十日送信予伊達政宗,要求出兵前往小田原討伐伊達政宗的長年友邦北條氏直。伊達政宗原是打算在豐臣秀吉親自進攻小田原城前討伐佐竹義重,但是豐臣秀吉卻在同年三月一日從京都出發(fā)進攻小田原城,而不少奧州大名及佐竹義重均已出發(fā)前往小田原城,更不幸的是伊達政宗從其友好東海道大名德川家康及淺野長政接到豐臣秀吉出發(fā)進攻小田原城的報告時已是三月十八日,無法如期到達小田原城。伊達政宗就對豐臣秀吉服從問題向各家臣諮詢,最終接受片倉景綱之議,為了保存伊達一族命脈服從豐臣秀吉出兵小田原,但在伊達政宗整頓軍備出發(fā)小田原前夕,伊達氏內(nèi)部卻出現(xiàn)不穩(wěn)局面,更發(fā)生伊達政宗毒殺不遂事件。

          保春院一直討厭長子伊達政宗而偏愛次子伊達小次郎,在其兄最上義光的唆擺下,於四月六日在黑川城西館設(shè)宴招待伊達政宗,意圖毒殺他。伊達政宗因中毒不深及治療及時而逃過一劫,事後保春院逃往最上義光處。伊達政宗為了確保家中內(nèi)部的穩(wěn)定,不惜於翌日殺死其弟伊達小次郎,以斷其母欲使伊達小次郎繼承伊達氏家督的機會,也因此使伊達政宗出兵的日期由四月七日延後至四月十五日,但出兵過程仍是一波三折。伊達政宗原打算率領(lǐng)片倉小十郎、白石宗實、原田宗時等百騎以最快捷方法經(jīng)下野南下小田原,但因關(guān)東為北條氏直的勢力范圍而無法通過。伊達政宗被逼折返,於五月九日再度從黑川城出發(fā),經(jīng)越後、信濃、甲斐繞路到小田原,在六月五日到達小田原,比豐臣秀吉到達小田原遲了兩個多月。伊達政宗到達小田原後以一身純白色的奇怪裝束出現(xiàn),以示對豐臣秀吉有以死謝罪的決心。果然引起豐臣秀吉的注意,并在四日後獲其在石垣山的陣中接見。豐臣秀吉對於伊達政宗私戰(zhàn)一事只以退回原有蘆名氏的領(lǐng)地作為處分,不追究他遲到一事,并著他回國處理交還的領(lǐng)地。伊達政宗六月十四日從小田原出發(fā),六月二十五日回到黑川城。七月十日移往米澤城,七月二十三日從米澤城出發(fā),七月二十八日到達宇都宮拜見豐臣秀吉正式臣服,豐臣秀吉將原有蘆名盛重的領(lǐng)地賜予伊勢的大名蒲生氏鄉(xiāng)。伊達氏的版圖雖然被削減至約七十二萬石,卻逃過一次重大危機。

          豐臣秀吉對一些沒參與小田原征伐的奧州大名如大崎義隆、葛西晴信等人一律處以改易,大崎義隆及葛西晴信因此不滿而聯(lián)合當?shù)剞r(nóng)民爆發(fā)一揆暴動。伊達政宗於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從米澤城出發(fā)討伐大崎‧葛西一揆。十一月十四日與蒲生氏鄉(xiāng)約定討伐一揆,二十八日更與蒲生氏鄉(xiāng)交換誓紙,但是此時卻發(fā)生懷疑伊達政宗串通大崎‧葛西一揆事件,使伊達一族又再受到考驗。事緣當時傳言大崎‧葛西一揆背後由伊達政宗所操控,加上蒲生氏鄉(xiāng)懷疑伊達政宗在茶室奉上毒茶加害自己。同時他截獲一份懷疑伊達政宗與大崎‧葛西一揆來往的書信,內(nèi)附伊達政宗的花押,使蒲生氏鄉(xiāng)有感伊達政宗的野心,遂向豐臣秀吉告發(fā)。豐臣秀吉獲悉大怒,要求伊達政宗親自解釋。伊達政宗遂於天正十九年(1591年)閏一月二十七日於清洲謁見豐臣秀吉,澄清有關(guān)傳言,說明花押之真?zhèn)?,豐臣秀吉沒即時對他作出處分。伊達政宗於二月四日上京,五月二十日回到米澤城,準備對大崎‧葛西一揆的作戰(zhàn)工作。六月十四日由米澤城出發(fā)討伐大崎‧葛西一揆。七月三日鎮(zhèn)壓大崎‧葛西一揆完畢。不久豐臣秀吉於同年九月沒收伊達政宗的長井、信夫、伊達、田村、刈田及安達郡等伊達氏先祖流傳的領(lǐng)地,改封大崎‧葛西的舊領(lǐng)約五十八萬石,變相藉轉(zhuǎn)封削減其領(lǐng)地以示對他討伐大崎‧葛西一揆不力的不滿。九月二十三日伊達政宗將主城遷往巖出澤城,改名巖出山城。

          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侵朝,爆發(fā)「文祿‧慶長之役」,伊達政宗奉命出兵,一月五日從巖出山城出發(fā)率兵三千上洛,二月十三日抵達京都。三月十七日從京都出發(fā)前往名護屋之時,伊達政宗作一政治秀,命令其部下以異常華麗的裝束出發(fā),使京都百姓震驚,藉以顯示伊達氏的實力,後人稱為「伊達者」,四月到達九州的名護屋候命。翌年三月出兵西渡朝鮮增援,但在玄界灘因受暴風雨影響受阻而於四月十三日登陸釜山,經(jīng)梁山、蔚山及金海到達晉州,六月二十八日協(xié)助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父子攻陷晉州城。但是淺野長政父子不久便退出晉州城,令伊達政宗大為不滿,為日後伊達氏及淺野氏兩氏斷交埋下伏線。更不幸的是伊達政宗重臣原田宗時因風土病在七月客死異鄉(xiāng),士氣低落的伊達軍於九月十一日在釜山回航,九月十八日回到名護屋。閏九月中旬回到京都,二十五日獲豐臣秀吉賞賜伏見的屋敷作為對朝鮮一戰(zhàn)的軍功。伊達政宗於是留在京都,同時漸受豐臣秀吉的重視。文祿三年(1594年)二月二十七日獲豐臣秀吉邀請隨行往吉野賞櫻及列席其歌會。伊達政宗在京都住了約一年半的時間,於文祿四年(1595年)四月二十三日從京都出發(fā)回國,但是當他回國之後不久,卻爆發(fā)關(guān)白豐臣秀次謀反事件,使伊達氏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同年七月十五日,豐臣秀吉因傳言豐臣秀次將會謀反,加上他行為日漸乖張,為了鞏固其政權(quán),藉此殺死與其關(guān)系漸差的外甥豐臣秀次。同時豐臣秀吉亦針對與豐臣秀次友好的其他大名,伊達政宗與豐臣秀次的關(guān)系親密,因此更有傳言伊達政宗與豐臣秀次合作謀反,令豐臣秀吉大怒,此後更流傳豐臣秀吉將會命令伊達政宗切腹謝罪。伊達政宗面對此危機,在七月下旬由巖出山城出發(fā),八月上旬到達大[土反]謁見豐臣秀吉為豐臣秀次事件作出解釋及否認控罪。在德川家康等人親力游說下,八月二十四日豐臣秀吉終於原諒伊達政宗。翌年伊達政宗擔任伏見城修筑的課役,以示對豐臣氏的忠誠。同年伊達政宗向淺野長政列舉十大罪狀,宣布與淺野氏斷交。慶長三年(1598年)八月十八日豐臣秀吉死後,豐臣氏的政權(quán)漸漸落入德川家康的手中。同年年末德川家康派遣今井宗薰為使,與伊達氏結(jié)為姻親,藉此加強雙方的關(guān)系。翌年一月二十日伊達政宗長女五郎八姬與德川家康六男松平忠輝訂婚,奠下日後伊達氏在德川幕府的地位。

          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景勝拒絕其命令,以此為由號召全國討伐上杉景勝。伊達政宗在六月十四日從大[土反]出發(fā)回國討伐上杉景勝,七月二十五日攻陷上杉景勝的白石城。此時石田三成起兵反抗德川家康,爆發(fā)關(guān)原之戰(zhàn)。伊達政宗與德川家康有姻親關(guān)系,加入德川家康的東軍陣營,負責牽制上杉景勝。德川家康為了答謝他,於八月二十二日寫下「百萬石的御墨付」,答應(yīng)回復刈田、伊達、信夫、二本松、[土鹽]松、田村及長井共七郡其先祖領(lǐng)地合共百萬石。伊達政宗一方面接受德川家康的賞賜同時,對其主要對手上杉景勝卻私下議和。上杉景勝家宰直江兼續(xù)在伊達、上杉兩氏議和後,揮軍討伐東軍的最上義光。最上義光不敵,於九月十五日不得不派其長子最上義康到北目城,向同屬東軍的昔日敵人伊達政宗求援。伊達政宗因其母保春院受最上義光庇護及雙方同屬東軍的關(guān)系,於九月二十一日派遣伊達(留守)政景等五千人作援軍支援最上義光,成功抵御直江兼續(xù)的入侵。十月五日伊達政宗獲悉德川家康在關(guān)原打敗石田三成後,揮軍進攻上杉景勝的福島城,但遭梁川城的須田長義截斷其後路而撤後。關(guān)原之戰(zhàn)後,伊達政宗正準備兌現(xiàn)「百萬石的御墨付」這張支票時,不料和賀一揆事件使伊達政宗百萬石大名夢想化為泡影。

          和賀氏原是奧州大名之一,因沒參與小田原征伐而被豐臣秀吉改易,和賀忠親後來成為伊達政宗家臣。在伊達軍救援最上氏之際,和賀忠親發(fā)動一揆暴動,志在從南部氏手中奪回原有領(lǐng)土,伊達政宗亦希望藉此擴張勢力。和賀忠親攻占巖崎城,南部利直在救援最上義光後於十月十八日向巖崎城發(fā)動進攻,但因積雪問題,雙方對峙至翌年三月再度激戰(zhàn),伊達政宗甚至派遣部隊向和賀忠親提供補給,但最終南部利直終在四月二十六日奪回巖崎城,和賀一揆事件亦宣告結(jié)束。不過事情還有下文,南部利直及最上義光均上書向德川家康告發(fā)伊達政宗曾協(xié)助和賀一揆。德川家康命伊達政宗要和賀忠親上京解釋,最終和賀忠親為免伊達政宗陷入困境而於國分尼寺自殺,伊達政宗亦因此脫罪。但是德川家康戰(zhàn)後的論功行賞中,伊達政宗因受和賀一揆事件影響,「百萬石的御墨付」也不了了之,只增封刈田一郡二萬石領(lǐng)地,伊達氏的領(lǐng)地增加至約六十萬石領(lǐng)地,大抵確立日後仙臺藩伊達氏的版圖。

          關(guān)原之戰(zhàn)後,天下已由豐臣氏轉(zhuǎn)到德川氏手中,伊達政宗的目標改為注重國內(nèi)發(fā)展,於宮城郡國分千代一地著手興建仙臺城。慶長六年(1601年)四月十四日遷往仙臺城,同年獲德川家康增封近江國五千石領(lǐng)地。自此伊達氏與德川氏的關(guān)系更為親密,直至幕末。慶長八年(1603年)二月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chuàng)德川幕府。伊達政宗宣誓效忠,後獲賜江戶的屋敷。八月回國後致力發(fā)展仙臺,在伊達政宗的努力下,位處奧州街道鄰近[土鹽]釜港的仙臺發(fā)展成一個人口約五萬二千人的大城市。慶長十年(1605年)二月十六日伊達政宗更作為德川家康之三子德川秀忠的先鋒上京,四月德川秀忠繼任征夷大將軍一職,同年伊達政宗對國內(nèi)實行檢地。翌年三月三日伊達政宗獲增封常陸一萬石的領(lǐng)地,十二月二十四日五郎八姬與松平忠輝結(jié)婚,兩家正式結(jié)為姻親,此後伊達政宗不時在其江戶屋敷接待德川家康父子。慶長十六年(1611年)三月六日伊達政宗擔任江戶城西院城修筑的課役。十月在仙臺城接見傳教士ソテロ,準許基督教在仙臺藩內(nèi)傳道。慶長十八年(1613年)春獲德川幕府準許建造黑船,九月十五日伊達政宗派遣支倉常長為使,連同ソテロ、德川幕府水軍頭領(lǐng)向井將監(jiān)家臣(向井將監(jiān)曾協(xié)助伊達政宗造船)及商人等共一百八十多人從月之浦出發(fā),前往西班牙及羅馬等國家拜訪。不過卻有傳言指伊達政宗藉此與西班牙等國家同盟,借助他們的軍隊推翻德川幕府。

          此時德川氏與豐臣氏的關(guān)系越來越差,慶長十九年(1614年)四月一日伊達政宗授命為其女婿松平忠輝建設(shè)高田城,九月二日支倉常長到達西班牙。不久大 [土反]之戰(zhàn)爆發(fā),伊達政宗於十月十日從仙臺出發(fā),奉德川幕府之命出兵討伐豐臣氏。但是大坂城因真田幸村等人的防守而久攻不下,德川家康只好提出議和。在伊達政宗的努力下,十二月雙方議和成功,因此德川家康論功行賞,賞賜伊達政宗庶長子伊達秀宗為四國宇和島十萬石大名,此舉解決了伊達氏內(nèi)部多年的問題。伊達政宗一直為庶長子伊達秀宗與嫡長子伊達忠宗的繼承問題而煩惱,恐將來再一次發(fā)生伊達小次郎事件。德川家康賞賜伊達秀宗予宇和島,使他一躍而成為大名,使伊達政宗的繼位問題也因此消失,從此之後伊達政宗一直盡心為德川幕府效命。翌年一月二十三日奉命完成大坂城石垣堀的移平工作,不久大坂之戰(zhàn)再度爆發(fā),伊達政宗以松平忠輝副將的身份參軍。四月九日從江戶出發(fā),負責從大和口進攻大坂城。五月六日爆發(fā)道明寺合戰(zhàn),伊達政宗家臣片倉重長雖然打敗大坂軍的薄田兼人及後藤基次軍隊,但被真田幸村率領(lǐng)的援軍打敗,伊達政宗後撤死守才能抵擋真田幸村的進攻。翌日的決戰(zhàn)伊達政宗更發(fā)生誤殺己方盟友的事件,大和的大名神保相茂在激戰(zhàn)中誤被伊達政宗全滅,此舉被當時人們傳為笑柄,德川幕府事後也沒追究。最終德川氏消滅豐臣氏,戰(zhàn)國時代告一段落。

          之後江戶時代的伊達政宗一直為仙臺藩而努力,奠定仙臺藩在幕府的地位。元和二年(1616年)二月二十二日伊達政宗往駿府探望病危的德川家康,獲德川家康托付後事。此後伊達政宗一直是德川秀忠及其長子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上京的先鋒。藩國方面,改善北上、迫、江合三川的河道工程;幕府方面積極與幕府加強關(guān)系,元和三年(1617年)十二月十三日伊達忠宗與德川秀忠養(yǎng)女振姬結(jié)婚。寬永九年(1632年)一月伊達政宗更率先贊同新上任將軍德川家光的演說,鞏固德川家光的權(quán)力。最終踏入江戶時代時,伊達氏變?yōu)橄膳_藩,石高數(shù)約為六十二萬石,在外樣大名(非德川氏本身親屬或部將)中,僅次于加賀的前田氏及薩摩的島津氏之後。伊達政宗死后到第四代伊達綱村時,幾因伊達騷動而被處分,之后直到幕末仙臺藩一直相安無事。

        《全面戰(zhàn)爭:幕府將軍2》專題站:http://www.ali213.net/zt/s2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