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對才行,教你幾招同房技巧,提高懷孕幾率!(僅限成年人查閱)
2023-01-24
更新時間:2022-06-12 09:00:41作者:佚名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做父母的一定要改變從前的教育模式,用更科學、更能讓孩子接受的方式,給予支持與引導。
——鹿媽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女兒派主播亞楠朗讀音頻
作者 | 佟新
來源 | 洞見父母(ID:fmczs100)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顆隨時會被引爆的“定時炸彈”。
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會點燃他的怒火,哪個動作就會逼得他們歇斯底里。
這時候,親子間會出現(xiàn)許多問題,一不小心雙方就會劍拔弩張。
但這個階段,其實也是重塑親子關系的黃金時期,是孩子留給父母調整教育方式的最后機會。
北大教授佟新曾經分享過,關于如何理解和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內容,各位父母一定要認真看看。
危險的青春期
青春期,常常也被叫做危險期。
孩子們在生理上開始成熟,進入了身體的第二發(fā)育期。
他們會想“我是成年人了”,但是社會、老師、家長,有多少人能夠把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當成年人,給予成年人的尊重?
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會認可的成熟,三者之前出現(xiàn)了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導致矛盾爆發(fā)增長,一觸即發(f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初一初二的男生嘗試抽煙,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只是想向社會證明:我是成年人。
因為青春期孩子,會有一種嘗試越軌的沖動。
他會不斷去觸線嘗試,探索他沒做過的事情,擴展了他的行為邊界。
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我這么做是對的,這是他自我確認的過程。
但從成年人角度來看:你不能控制自己,吸煙對身體有害。發(fā)現(xiàn)孩子抽煙,老師、家長都會特別激動,極易導致極端事件。
所以,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為什么要逆反。然后正面引導,循循善誘。
我有個老同學,他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就想抽煙這事該怎么和兒子聊。
琢磨了一陣,直接把兒子叫過來:爸爸抽煙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我這個工作比較累。如果你也想試試,你當著我面抽,不用偷偷摸摸。
孩子抽完之后,跟他說:一點都不好抽。
他說,我跟孩子,把這事談開了,大人和孩子好像都舒坦了。
做智慧父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最怕孩子無話可說
很多家長,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來找我求助:孩子跟我沒有話講,什么都不跟我說。
到了初中,很多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關上門,然后開始做作業(yè),完全在自己的空間里。
你問他同學怎么樣,老師怎么樣,他都會說:嗯,挺好。
我覺得我們父母真的要反省,有沒有真的聽孩子說話。
孩子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還會跟家長交流,可孩子說誰唱歌怎么樣,家長可能就會說你管人家,你管好你學習就行了。
誰給誰遞條子了,家長說你不要管,自己把作業(yè)做好。
當孩子覺得,無論我跟你說什么,最后都是回到學習。
孩子就會在心里想:那算了,我不說話了。
分享一個小技巧,孩子跟你說什么,你就重復一遍,重復兩遍,甚至重復三遍。
舉個例子,四年級的小朋友回來跟你講:同學張三跟李四打架了。
你可能一直惦記著語文測驗得了多少分,立刻回:你得多少分?
孩子就看著你,不想說話了,以后也不會跟你說了。
如果你重復一遍:是張三跟李四打架?
可能你腦子里想的還是他得了多少分,那就再重復一遍。
就這樣,你重復,孩子繼續(xù)說,你可能就會聽到孩子的心聲、他的焦慮。
這種重復,能讓家長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說一件事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焦慮,他說同學打架,背后焦慮可能是:如果我碰到打架該怎么辦?我要不要找老師?我會怎么樣?
這些對家長來說,真的是難得的機會,去走進孩子的內心去了解他。
重復孩子的話,是代表著,你真的在聽孩子說話,對孩子意味著溝通可以繼續(xù)。
我覺得能聽到孩子說話,聽到他的話外之音,是所有的親子交流當中最重要的一步。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話題,女兒派也專門拍過短視頻,看完你能收獲很多。
共情孩子
親子溝通,第一個是我們要真的聽到,第二個是要學會共情。
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和他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有一個案例,父母要孩子選理工科,男生想選文科,要學藝術學攝影。
父母說,學攝影有什么用?不用學都會,你干嘛學?
孩子說,我就喜歡攝影。
父母堅決不同意,孩子直接拒絕上學,天天在家打游戲,打到半夜3點才睡覺。
打到一個半月的時候,父母跟孩子談話:說只要你學習,你學什么都行。
在青春期的時候,親子關系,竟然變成了誰勝誰負的狀態(tài)。
跟青春期孩子較勁,一定充滿痛苦,且雙方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孩子想學攝影,父母能做的就是跟孩子講:學攝影可以,你的出路有幾個可能性,你要讀大學的話能讀什么樣的大學?
共情第一步,要有尊重孩子的意識,就覺得孩子跟自己已經是平等的,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其實有權利去選擇他的生活。
但是,父母也要幫孩子看到,他喜歡的這件事情的前景,出路在哪。
這樣,孩子才會覺得,你是真的站在我的立場上,在幫助我。
我還遇到過一個案例,非??上?。
一個特別優(yōu)秀的男生,高一的時候喜歡上一個女生,給女生寫求愛信,女生拒絕了他。
男生覺得不可思議,受不了,天天追著這個女孩子,要女孩給他個答案。
女孩很害怕,只能讓父親陪著她上下學,父親也沒法天天陪,就跟老師談了。
老師又找男孩家長談,男孩家長嚴厲訓斥男孩。
最后,這個男生精神上出現(xiàn)問題。
這個事情,當然可以有很多討論,但是我會覺得家長如果能夠聽到,如果能夠有共情,如果對青春期孩子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問題會不會緩解一點?
但是我們很多家長恰恰相反,既聽不到,又不能共情,遇到問題,還加入到對孩子的指責當中,孩子壓力就會非常大。
所以,我一再強調,面對青春期危機的時候:
父母,永遠要和孩子站在一個戰(zhàn)線上,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而不是,和問題站在一起,來解決孩子!
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孩子
我們家長面對青春期孩子,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去尊重他們。
曾經一個家長來找我,說孩子非常憤怒,要離家出走。
怎么回事呢?
孩子在青春期,身體汗液分泌旺盛,一打球這個鞋就特別臭。
媽媽看見孩子跟著一幫同學,就說了一句話:你快回家洗澡,要不然都臭了。
兒子就不行了,覺得太丟人了,此后就再不和媽媽說話了。
媽媽疑惑,我錯哪了。
媽媽沒意識到,孩子已經十四五歲了,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年輕人,要在外人面前建立自己的自尊。
作為父母關心孩子的話,你給他多預備兩雙鞋,是吧?讓他知道你是真的關心他就好。
到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速度,真的超過家長的想象。
家長一定要跟著孩子一起去成長。
一定要做家務
如果你讓孩子想熱愛這個家,熱愛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
不是你把全部的愛給他,而是交給他一些家庭的責任。
比如蒸個飯、洗個碗、擦個地,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做。
很多家長會說,洗碗的時間不如多學習。
這是很可怕的想法,讓孩子參與家務,是責任感的建立,也是一種生存能力。
從孩子出生,一直到青春期之前,孩子總體來說是弱小的,這也給了父母一種感覺,就是我比他強,我要去保護他呵護他。
但一個家庭,每個成員都需要各司其職,孩子也有他的責任。
另外,孩子的成長也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庭的運轉中來,承擔家務,讓孩子有更多的參與感、責任感。
比如教孩子做幾個菜,父母回家晚孩子就可以來做,這樣他才能夠體諒家長。
有些家長就跟我講,我發(fā)現(xiàn)我大病一場之后,孩子一下就懂事了。
這里的邏輯特別清楚,就是你強他弱,你弱他強。
青春期,父母要學會示弱,讓孩子去承擔責任。
比如說,我這不行了,身體不夠好,你是不是多擔待一些家庭責任。
或者說,這道題好難,我都看不懂。
你的示弱,會讓孩子感覺他可以。
你的示弱,會為孩子去騰出發(fā)揮他能力、潛能的空間。
孩子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要一起經歷的考驗。
我們做出的每一點改變,都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賦予孩子破繭成蝶、獨立成人的勇氣。
點亮【在看】,愿我們都能幫助孩子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傳遞專業(yè)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議。我們一起,做智慧父母。*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于圖蟲創(chuàng)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