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8-27 23:08:19作者:佚名
【文/觀察者網(wǎng) 嚴珊珊】綜合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商業(yè)媒體“Fast Company”報道,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古馳)對日本商標“CUGGL” (讀作“kyuguru”)發(fā)起的商標異議請求被日本特許廳駁回一事在社交媒體引發(fā)關(guān)注。
由于注冊“CUGGL”的日本商人Nobuaki Kurokawa是出了名的“山寨藝術(shù)家”,他的品牌還推出過近似法國鱷魚、彪馬、巴黎世家等品牌的商標,因此,這回GUCCI“敗訴”讓《金融時報》感嘆:對大品牌的“惡搞”來說,這是一個重大轉(zhuǎn)變。
“CUGGL”商標由Nobuaki Kurokawa于2020年10月向日本特許廳申請,申請的商標使用范圍為衣服、鞋子、帽子等產(chǎn)品。2021年5月,日本專利廳批準了這一商標。而該商標推出的T恤設(shè)計卻將商標的下半部分用圖案遮擋住了。同年7月,GUCCI開始申訴。
根據(jù)日本特許廳今年7月12日公開的裁定文件,GUCCI去年發(fā)起了對日本商標“CUGGL”的商標異議請求,理由是“CUGGL”T恤在商標底部涂上粉紅色油漆的設(shè)計會使消費者無法識別文字的整體形狀。
GUCCI認為,字母“C”和“G”在視覺上是近似的形狀,‘L’由于被遮住底部看起來像“I”,因此這種配置和“GUCCI”非常相似,會產(chǎn)生混淆。
不過,日本特許廳今年7月駁回了GUCCI提出的異議,裁定理由簡單概括為:兩個商標在拼寫、圖形、發(fā)音和概念上有明顯不同。“GUCCI”作為世界著名商標被廣泛認識,“CUGGL”則明顯由“C,U,G,G,L”構(gòu)成,該圖形在日本會被視為“特定的事物和意義”,這兩個商標“相似度較低”,不會讓消費者混淆。
據(jù)“Fast Company”8月24日報道,這樣一來,“CUGGL”商標持有人被允許繼續(xù)銷售這些印有該商標的衣服。這起訴訟顯示了商標持有人對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的掌握,“至少在日本是如此”。
美國東北大學法學院教授亞歷山德拉·羅伯茨( Alexandra J. Roberts)稱日本商人的做法“非常聰明”,但類似的法律策略在美國“不太可能奏效”。
“有研究表明,當人們看到單詞的上半部分時他們就能讀懂單詞,”羅伯茨稱,“我們的大腦根據(jù)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進行推斷并填充其余的部分。當‘CUGGL’的下半部分被隱藏起來時,許多消費者有可能會將其誤認為是知名度更高的品牌‘GUCCI’,而這種誤解可能會導致不同的購買決定。這足以構(gòu)成商標侵權(quán)?!?/p>
英國《金融時報》8月21日報道此事時稱,蓋住“CUGGL” 的下半部分,“你可能就會明白為什么貪婪的全球訴訟發(fā)起人GUCCI抓狂了”。
報道還稱,日本政府可能將“CUGGL”商標的成功注冊視為一項“政策上的成功”。這場糾紛,以及圍繞“惡搞”和“剽竊”的更廣泛的討論讓人們注意到了爭議商標背后的申請人Nobuaki Kurokawa。
Nobuaki Kurokawa是一家總部位于大阪的公司的老板,該公司銷售印有類似于知名品牌商標圖案的衣服。
目前,該公司官網(wǎng)上“CUGGL”T恤已顯示售完,但還能看到其他眼熟的設(shè)計,售價在1650-2999日元不等(約合83元-150元人民幣)。
比如,和“VANS”傻傻分不清的“NANS”:
近似“PUMA”的“POME”:
一眾“PUMA”變形款中,甚至還有“PANDA”:
“The North Face”近親:
“New Balance”和“Nike”遠親:
各種品牌的“影子”應(yīng)有盡有:
對于這種“低仿”,外國網(wǎng)民表現(xiàn)出了喜聞樂見的態(tài)度,一條8月22日發(fā)布的推特帖子引發(fā)了熱議。
許多人問起了“CUGGL”T恤的鏈接,理由是“它背后的爭論的意義讓它很有價值”。
“聰明人又贏了?!?/p>
還有人覺得,GUCCI也不虧,CUGGL仿佛在給GUCCI“打廣告”。
《金融時報》稱,GUCCI的律師表示,他們申訴的目的是阻止對方惡意利用GUCCI的商譽和聲譽。此次申訴被駁回可能會打擊GUCCI的法務(wù)部門。畢竟,就在今年2月,日本特許廳支持了法國休閑品牌Lacoste的申訴,取消了Nobuaki Kurokawa申請注冊的“翻轉(zhuǎn)”鱷魚商標。
法國鱷魚(左)和Nobuaki Kurokawa注冊的商標(右)
《金融時報》分析稱,對大品牌的“惡搞”來說,這是一個重大轉(zhuǎn)變。日本特許廳這回的裁定是對消費者產(chǎn)生困惑的可能性采取了比同行(其他國家專利部門)更堅定的立場,他們傾向于認為,“消費者比那些對惡搞過敏的大品牌想得更聰明”。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