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積分入學什么時候開始申請
2023-01-31
更新時間:2022-09-09 07:20:19作者:佚名
資料圖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當地時間9月8日,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去世,享年96歲。
隨著英女王與世長辭,代號為“倫敦橋行動”的秘密計劃即刻啟動。按英國法律規(guī)定,自三歲起就成為王位繼承人的查爾斯王子立即成為英國國王,預計很快將在倫敦圣詹姆斯宮正式宣布。不過,他的正式加冕典禮要等一段時間才會舉行。人們在緬懷女王的同時,一并迎接了新王的誕生。
對于英國民眾而言,這就像一場“意料之中的意外”。自伊麗莎白二世在1952年繼承王位以來,已過去了七十個年頭,她也成為了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全球歷史上甚至超越了泰國先王普密蓬(70年4個月),成為僅次于法國路易十四(72年)的“世界第二”。無論在促進英聯邦內部團結還是維系良好外交關系方面,伊麗莎白二世都貢獻頗多。
人們總是說“流水的首相、鐵打的女王”——是的,她代表了變化世界中一股“恒?!钡牧α俊>驮趦商烨?,同樣是在巴爾莫勒爾堡,她才剛剛任命新一任英國首相伊麗莎白·特拉斯。在她漫長的一生中,她一共任命了15位英國首相,貫穿了自二戰(zhàn)以來幾乎全部的英國歷史。
在啟蒙后的現代社會里,廢除封建制度、走向民主政體乃大勢所趨,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卻存續(xù)至今。究其原因,盡管君主在英國只具有象征意義,但它依然維系著英國政壇、社會的凝聚力乃至英國的“國民性”,而聲望極高的伊麗莎白二世更令英國憲制保持高度穩(wěn)定。在“后女王”時代,接任大位的新王查爾斯是否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仍未明朗。
6月2日發(fā)布的女王官方肖像,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肖像在溫莎堡拍攝。
提起女王,人們或許會想起幾個月前英國舉國歡慶的白金禧年慶典——這是女王最近一次現身于大眾眼前。在6月5日這一天,為期四天的白金禧年慶典活動接近尾聲,白金漢宮廣場附近人群攢動,而原先無預定出席活動的伊麗莎白二世,卻“驚喜般地”出現在白金漢宮的陽臺上。
慶典最后一刻,女王再次現身參加白金禧年慶典
在慶典之前,女王身體不適的消息頻頻傳出,坊間更是一度謠傳“女王已逝”,但彼時作為“女主角”的伊麗莎白二世,臉上一如既往地掛著優(yōu)雅恬淡的微笑,年邁的脊背已不再堅挺,她身穿綠色套裝裙子,頭戴一頂同色系的帽子,左手拄著拐,揮舞右手向民眾招手示意,精神矍鑠,很難想象這是一名年近期頤的老人。
時刻保持微笑,是伊麗莎白二世一直以來的習慣,也是她加諸自身的義務。女王在出席公共活動中若停止微笑,可能會招致不必要的誤會。當樂隊奏響了英國國歌“天佑女王”之時,人群齊聲高唱,歌頌著他們心中那個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熱鬧中卻暗含一絲哀傷——慶典終將落幕,正如那個逝去的黃金時代一樣。
在伊麗莎白二世漫長的一生中,她總是顯得十分無奈,這種無奈體現在公共事務、家庭事務乃至個人私事上。作為女王,一切必須讓位于憲制秩序的穩(wěn)定與王室的“體面”。正如她21歲生日那天許下的誓言:“我的一生,無論長短,都將為公眾服務,為王室服務?!彼娜松鷱奈磳儆谶^自己,而屬于整個英聯邦。
溫莎王朝的統(tǒng)治歷史不過百余年,歷經四位君主,伊麗莎白二世一人便已占據70年。與她的父親一樣,她在國家艱難時刻挺身而出,引領著民眾重建英國。無論是在戰(zhàn)后,還是在疫情肆虐時,她總是成為英國人的重要精神支柱。時至今日,伊麗莎白二世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與愛戴。
丘吉爾(右)是伊麗莎白二世合作的第一位首相,也是她的良師益友
事實上,成為女王對童年的伊麗莎白公主來說似乎并不那么命中注定。美式英劇《王冠》中,導演借丘吉爾的嘴說道:“與上一位伊麗莎白女王一樣,在童年時期,她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稱王?!?/p>
伊麗莎白公主(本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出生于1926年4月21日,是約克公爵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一個孩子。按英國王位繼承法,王儲是約克公爵的哥哥大衛(wèi)(即愛德華八世),而伊麗莎白公主只是王位的第三繼承人。彼時,大衛(wèi)風華正茂,就連位居第二的約克公爵,都幾乎沒可能繼承王位,更別提伊麗莎白了。
童年的伊麗莎白公主(右一)、妹妹瑪格麗特公主的父母當時還是約克公爵和約克公爵夫人。約克公爵后來登基成為國王喬治六世
然而,變故發(fā)生在她十歲這年,一切起因于她那即位不到一年便“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一位不被英國王室認可的美國女子,愛德華八世不惜退位。為重建公眾對皇室的信心,毫無準備的約克公爵不得不挑起國家大梁,即位為喬治六世,伊麗莎白也順帶成為了王儲。喬治六世后來廣受贊譽,原因之一就是在二戰(zhàn)時德軍轟炸倫敦,他卻堅守不退,從未拋棄過他的人民。
相信不少讀者看過《國王的演講》這部優(yōu)秀的傳記電影,里頭怯懦靦腆卻勇敢擔起重任,甚至克服語言障礙、在戰(zhàn)時發(fā)表演講激勵民眾的口吃國王,講述的正是喬治六世的故事。
《國王的演講》中的喬治六世劇照
一生盡職盡責為英國公眾服務的伊麗莎白,這種為國奉獻一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大概也是受到其父親喬治六世的影響。
體弱多病的喬治六世因操勞國事,于1952年猝然離世,帝國的權柄由此交給了父王口中的長女“莉莉白”。正出訪肯尼亞的伊麗莎白強忍悲傷,迅速決定了自己的名號——“伊麗莎白二世”?;蛟S是巧合,又或者是有意為之,在戰(zhàn)后國力衰退的英國,“伊麗莎白”總讓人聯想到過去都鐸王朝的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二世也有意將自己打造為一位“新君主”。她的加冕典禮在倫敦西敏寺教堂舉行,從頭至尾每個細節(jié)都遵循傳統(tǒng),但同時將儀式的大部分環(huán)節(jié)都通過電視向全國民眾實況轉播,這是歷史首次,革新之意盡在其中。
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禮
這位年輕的君主并未趕上好時候。她出生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也曾入伍親歷二戰(zhàn)。而她所接手的英國則滿目瘡痍,英聯邦也面臨土崩瓦解的危機,考驗接踵而至。
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諸多世界文明的瑰寶,包括埃及木乃伊在內,諸多藏品無不彰顯著過去大英帝國的輝煌,誠然,也是強盜行徑下的“戰(zhàn)利品”。
輝煌背后,是“日不落帝國”過去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更是武力對世界其他文明的強取豪奪。人們望著那座氣勢恢宏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贊嘆之余也不乏對英國殖民的“黑歷史”進行激烈批判。
而在戰(zhàn)后,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席卷下,亞非拉的許多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這對于大英帝國無疑是一場危機。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英國也隨之淪為了“第二世界”國家,風光早已不再。
伊麗莎白二世繼位初期,就面臨著這樣棘手的局面。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她馬不停蹄地開展著外訪之旅。在外交事務上,女王代表著英國,對于維系英聯邦的凝聚力尤為關鍵。
對她而言,作為英國君主的責任重于泰山,甚至重于生命。即便面對危險,她也并不畏懼,十分堅決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例如在1961年她訪問加納前,當地政局動蕩甚至發(fā)生爆炸事件,安全形勢堪憂,但她不顧首相勸阻堅持出訪,并成功安撫加納總統(tǒng)恩克魯瑪,讓加納留在了英聯邦。訪問加拿大魁北克時,盡管知悉激進分子正策劃“刺殺女王”,她也堅持出訪,并始終保持著沉著冷靜。
1961年,伊麗莎白二世與加納總統(tǒng)恩克魯瑪共舞
迄今為止,她訪問了大量國家,通過外交努力維持著英聯邦這一國際組織的存續(xù),維系著各國之間良好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時至今日,仍有54個主權國家(包括英國)留在英聯邦中,盡管其中只有15個將女王視為國家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在外交上取得了諸多成就。她是英國史上出訪最多的君主,共325次,出訪超過100個國家。在二戰(zhàn)結束20周年(1965年)時,她出訪德國,這是自1913年以來英國君主首次正式訪問德意志,也標志著英國與德國這對仇敵的正式“和解”;她還首次跨過北愛爾蘭和愛爾蘭的陸地邊界,也是百年來英國君主第一次訪問愛爾蘭,融化了英國與愛爾蘭間的歷史堅冰。
1986年10月1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夫婦參觀八達嶺長城,她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英國王室成員
盡管按照憲制來說,伊麗莎白二世擁有的不過是一些禮節(jié)性的權力,毫無實權,但她卻在這一位置上為國際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
伊麗莎白二世近乎完美地詮釋了君主立憲制下英國君主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即塑造國家認同,凝聚民心,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保持政治中立,維護憲制秩序。常有人評論稱,伊麗莎白二世的最大功績,就是令君主制適應了現代社會的政治秩序。
無疑,伊麗莎白二世及其王室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她保持節(jié)制的政治德性。
在《英國憲制》中,沃爾特·白哲特評價英國的憲制秩序時稱,“莊嚴”與“效率”只有在二者互相信任、互相支撐之時才能同時發(fā)揮作用。前者代表君主,后者則是政府內閣。英劇《王冠》中有這樣一個橋段,盡管對時任首相安東尼·艾登聯合法國、以色列密謀占領蘇伊士運河的做法頗有不滿,但受限于政治中立的根本原則,伊麗莎白二世只對艾登說了一句話:“主權者(君主)永遠都支持著首相?!?/p>
作為英國君主,伊麗莎白二世會每周會見首相,聽取首相近期的工作報告,這部分談話往往更為細致和坦誠。目前為止,已經有14位首相與她合作過,幾乎每一位首相都會給予她極高的評價,十分看重女王給予的忠告和建議。
政治中立是維護英國憲制秩序的根本原則,伊麗莎白二世深知這一點,因此,她大多數時候都會避免在敏感問題上發(fā)表意見,以免被無謂地卷入到黨派政治的漩渦之中。而這一態(tài)度,也延續(xù)到家庭事務以及公共事件之中,借此保持著女王一貫的莊重與威嚴。
世事似乎總有B面,克制有時會被解讀為“冷漠”。1966年發(fā)生的艾伯凡礦難中,伊麗莎白二世的表現正是“不表態(tài)”的注腳之一。那年10月,英國威爾士艾伯凡鎮(zhèn)一座廢土礦堆堆積過高,因雨水沖刷而崩塌,34米高的黑色泥漿傾瀉而下,所到之處全被夷為平地,最終導致144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坐在學校教室里的孩子。然而,伊麗莎白二世起初卻拒絕親臨這個村莊,直到災難發(fā)生八天后才來到艾伯凡并與幸存者交談,引發(fā)媒體批評其“冷漠”。許多年后,女王公開表示,在災難發(fā)生后沒有立即訪問艾伯凡是“她一生最大的遺憾”。
在戴安娜王妃1997年命隕隧道的事件中,女王也是如此。戴安娜王妃是非典型的王室成員,她親民隨和,受到公眾的喜愛,經常與民眾近距離接觸。因查爾斯不忠而離婚的戴安娜得到了來自民眾的廣泛同情,也激發(fā)了民眾對王室的批判,這一情緒在戴安娜王妃離世后愈加高漲。由于戴安娜彼時已不屬于王室成員,女王起初只簽發(fā)一則簡短聲明,而這一過于理性謹慎的做法遭到輿論批評“不近人情”,后來她從蘇格蘭趕回倫敦發(fā)表電視講話,才贏回了人心。無疑,戴安娜王妃的待民之道是王室成員的榜樣,女王也不例外。
戴安娜王妃
有了戴安娜王妃這個新的參照系,伊麗莎白二世與民眾保持距離,借由政治神秘感來維持王室莊嚴與高貴的做法,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魔力。
其實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BBC就拍攝過一部追蹤王室“真實生活”的紀錄片供民眾觀看,以讓王室顯得更加親民,但很快便遭到封禁,理由是“損害王室威信”。當人們意識到屏幕里的英國王室也需要吃喝拉撒、也有愛恨情仇時,對王室的敬畏恐怕所剩無幾。在政治祛魅后的現代社會,高度發(fā)達的互聯網消解了王室與人民的“距離感”,而近年來頻頻曝光的王室丑聞更是讓王室“走下神壇”。
盡管伊麗莎白二世塑造了戰(zhàn)后民眾對君主這一象征的文化性認同,卻無法按照單一民族國家的模式塑造整個聯合王國對君主的政治性認同。時至今日,蘇格蘭、北愛爾蘭的離心傾向仍然涌動。
蘇格蘭獨立運動由來已久。在上世紀90年代末英國議會權力下放的憲制改革后,蘇格蘭議會獲得了部分內務權力,但主權仍歸英國議會所有,法律層面上仍為單一制。為了擺脫控制,蘇格蘭在2014年9月發(fā)起獨立公投,以失敗告一段落。
王室或許是現代社會為數不多的神秘角落之一。過去君主的合法性來源于君權神授,君主籠罩在政治神秘主義的迷霧中。在世俗化的現代社會中,僅從政治意義上來說,君主大多時候被看作“封建社會的遺毒”,廢除君主、走向共和的國家與日俱增,即便在英聯邦中也僅有15個國家仍將女王視作君主。
如今,英國君主的合法性,則來源于民眾對君主的敬愛,而這是以“君主具有美德”為前提的。十年前,伊麗莎白二世在即位60年的金禧慶典演講時表示,自己承擔的只是“在時代變遷中引領這個王國”的角色。
英國民調機構輿觀(YOUGOV)去年5月發(fā)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8至24歲的英國(不含北愛爾蘭)受訪者中,支持選舉產生國家元首的受訪者比例(41%)超過了希望維持君主制的受訪者(31%)。僅僅兩年前,還有46%的18至24歲受訪者支持君主制,支持選舉產生國家元首的僅有26%。反對君主制的聲音在壯大,人數在不斷上升。
英國國內君主制與共和制之爭由來已久,雙方各執(zhí)一詞。盡管共和的呼聲一直存在,但君主存廢牽涉眾多問題,茲事體大。共和派雖然從財政開銷、王室成員丑聞等抨擊君主制,卻一直難以推進廢除君主這一事務,根本原因在于英國缺乏相應的動力。
英國本質上是一個保守國家,只要沒有出現足以撼動憲制的重大危機(如君主意圖專制),英國就不會走到廢除君主這一步,這對英國來說有些過激了。盡管相比母親伊麗莎白二世,查爾斯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他也不太可能以一己之力引發(fā)這場憲制危機。
查爾斯
事實上,君主作為政治利益的無關者,通常能夠跨黨派團結英國政府和人民,這對于政治穩(wěn)定十分重要。同時,在大眾心中,女王所代表的“國家形象”一直廣受好評,尤其是她所代表的“傳統(tǒng)”更是深深扎根在英國人心中。我們會看到英國媒體用“小丑”來評判約翰遜,卻幾乎不太可能看到他們以類似的方式對待伊麗莎白二世。每當談起女王,英國人的臉上總會洋溢出自豪與驕傲,回想起英國綿長的歷史與輝煌的黃金時代。毫不諱言,不少英國人認為,對傳統(tǒng)的敬畏,是英國成為文化大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現如今大部分英國人來說,自懂事開始認識的第一位君主就是伊麗莎白二世,她象征著恒常與穩(wěn)定,對于一部分英國人來說甚至是心靈的支柱。曾經,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她就站在民眾面前,始終面帶微笑。如今,英國人徹底告別了這位陪伴至今的女王,對于伊麗莎白二世,人們只剩懷念。
作者丨卓依紫、陳淼松,深圳衛(wèi)視直新聞編輯
編輯丨吳蔚,直新聞高級主筆,深圳衛(wèi)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